余江敏
(曲靖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中心,云南曲靖655000)
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余江敏
(曲靖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中心,云南曲靖655000)
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提高了教育的地位,極大地拓展和豐富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內涵,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高校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堅持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追求目標,遵循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統籌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科學發展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諧校園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提高了教育的地位,極大地拓展和豐富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內涵,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作為高校教師,要變革觀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國古代人本思想,主要是強調人貴于物,“天地之間,莫貴于人”。《論語》中記載,馬棚失火,孔子問“傷人沒有”而“不問馬”。近代西方人本主義反對迷信,崇尚科學,反對專制,崇尚自由,反對神性,張揚人性。在現代社會,作為一種發展觀,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對于物本思想而提出來的。以人為本,是哲學價值論概念,不是哲學本體論概念。提出以人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間,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而是要回答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們關注。以人為本,就是說,與神、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1]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以人為本,不僅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為什么發展、發展“為了誰”的問題,而且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回答了怎樣發展、發展“依靠誰”的問題。“為了誰”和“依靠誰”是分不開的。學生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切為了學生,一切依靠學生,二者的統一構成以人為本的完整內容。只講根本目的,不講根本動力,或者只講根本動力,不講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觀。[2]育人是高校肩負的神圣使命,學校要關心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服務于學生,堅持以滿足學生需要、促進學生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無論是學科建設還是教學研究,無論是黨政管理還是后勤服務,都要圍繞育人這個中心,都要統一到人才培養上來。以人為本的高校管理,指在學校管理過程中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展開一系列管理活動。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代表和維護學生的根本利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明確把以人為本作為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就是要把不斷滿足人的全面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把激發學生積極性和創造性作為根本目的和中心任務,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與價值的集中體現。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教條主義、形式主義、本本主義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脫離改革發展實際和當代大學生思想實際的現象。部分學生因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往往難以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因而缺乏興趣;一些學生又因缺少理論武裝往往出現郁悶與迷惘的現象,力圖自解精神困惑。人類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會三個部分構成的,以人為本的新發展觀,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尋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體性和諧發展。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在教育過程中要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服務于人。要尊重大學生獨立的人格、自身價值和思想感情,啟發引導其內在的思想政治道德需求,培育他們的主體意識、自主能力、創造才能等主體屬性,必須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自然,增強針對性、主動性、時代性和實效性。
堅持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經濟與科技直接與人們的物質利益相關,可以物化、量化和指標化,因其直接、顯性的特征而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而精神、道德因其間接、隱性特征而常常被忽視。當代大學生受其影響,往往出現重智育,輕德育,重物質,輕精神的傾向,于是一些學生思想上存在著迷惘與困惑,不愿意從精神和理論的層面求解;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缺乏;一些學生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誠信意識淡薄;一些學生稍有不順,就怨天尤人和自暴自棄;還有一些學生心理素質欠佳,倍受精神折磨等。所有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極大地阻礙了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進程。
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徹底改變過去那種“灌輸為主”“說教為主”“教師為主”的狀況,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創造意識,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高校要堅持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加強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教育,深入進行全面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全面協調發展,把其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要求。在現階段存在諸多矛盾,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個人本位、個人中心的傾向。有的學生過分強調市場經濟體制的自主性與競爭性,忽視市場經濟體制高度社會化與合作性;有的學生過分強調個人主義,淡化集體主義;有的學生只需要民主自由,不需要道德的規范、法制的約束。為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探索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引導大學生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個人的前途與祖國的強大、民族的振興緊密結合起來,走個人與社會協調發展之路。
人們在試圖征服自然的同時,往往不知不覺地變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對象。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由于人們不尊重自然,違背自然規律,過度、盲目甚至掠奪性開發和享用自然資源,造成環境污染,物種滅絕,生態惡化。人與自然的這些矛盾與沖突,已經威脅到人與社會的生存與發展。例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資源浪費,城市缺水,這一系列問題都向人們發出警示:人類的行為如果違背自然規律,必將遭到自然的懲罰。實際上,只有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了,生態系統保持在良性循環水平上,人的發展才能獲得永續的發展空間。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將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納入其視野,要從私有制和個人本位狀態下解放出來,克服孤立的個人的偏狹,尋求類主體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在鼓勵大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大力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的同時,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觀;在引導大學生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探索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協調發展。
大學生自身可持續發展應著眼于眼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的統籌協調,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速度,并對自身不斷超越的發展狀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生的發展也存在自發與自覺兩種發展狀態。由于受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驅使,有些大學生往往只重視眼前發展而忽視長遠發展;有些學生只重視個人的、物質的利益,忽視國家、民族發展的全局利益;有些學生只重視現實利益的實現,忽視長遠目標的確立。部分大學生尚處于自發發展的階段,表現為目標不明確,精神動力不足,出現了狹隘、功利的發展傾向。現代社會競爭日趨加劇,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以及終身教育體系與學習型社會的建構,客觀上要求大學生能夠可持續發展。
現代心理學還把那種心理障礙和人格變態稱為“智力極高而社會化程度極差”。其原因歸結于三個方面,一是社會的高度競爭,使學生在升學、就業等關鍵時刻,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二是學生家長的過分溺愛,使學生性格呈現敏感脆弱,自私、自大,難以與他人交流等特征;三是城鄉、貧富之間的差距鴻溝,使部分貧困學生的心理被自尊、自強與自卑、自閉之間的沖突所撕裂。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必須像樹立社會、經濟的“科學發展觀”一樣,樹立人才教育的“科學發展觀”,建立全面、科學、人性的人才標準、人生標準,走出那種完全以戰勝他人、出人頭地為唯一標準的人才觀、幸福觀。現代社會確實無法回避競爭,競爭也確實為社會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但是,如果人生價值和幸福的實現,都以戰勝他人、不斷攀爬為唯一途徑,則誰都無法真正走出緊張和焦慮。而科學的人才觀、幸福觀無法在青少年中孤立形成,而是有賴于全社會的觀念轉變。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最根本的是要努力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協調,即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關心的良好人際關系;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不僅通過輿論引導、倫理規范、道德感召等喚起人類意識的覺醒,更要通過法制約束、社會有序、文化導向等人類活動的有效組織,去逐步達到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調適與公正。同時,加強德育網絡建設,拓寬渠道,將德育延伸到社會,優化學校德育的外部環境,要開發、利用、建設社會的德育資源,有針對性地在加強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法制安全教育、國防教育、消防意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拓寬途徑,豐富內涵,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學校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尋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體性和諧發展,實現和諧校園。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據現代社會的客觀要求,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把握國家、社會發展的全局,認清自己的社會責任。開展科學發展觀教育,幫助大學生克服自身發展的狹隘性、局部性、功利性的局限,實現由自發發展向自覺發展轉變。引導學生在注重當前發展的同時,立足長遠發展;在關注現實利益的同時,樹立遠大目標;堅持眼前與長遠、現實與理想的協調統一。要統籌課內課外思想政治教育,統籌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統籌發揮黨團組織和學生組織作用,統籌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隊伍建設,統籌解決學生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
[1]袁貴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J].求是,2005,(22).
[2]莊強,王功民.以人為本[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97.
[3]周濟.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回顧及展望(2003-2004)[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http://www.moe.edu.cn/news/2004_0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