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巖
(河南工程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系,河南鄭州451191)
新形勢下提高大學生公民意識的途徑及對策
徐巖
(河南工程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系,河南鄭州451191)
針對當前大學生公民意識狀況,本文作者作了問卷調查和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大學生公民意識從五個方面提出了建議和對策。
公民意識途徑對策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可見,切實推進我國的公民教育,以奠定必要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人文基礎,是實現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目標的前提。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理應具備良好的公民意識。我就當前大學生公民意識狀況作了問卷調查和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大學生公民意識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在人民意識的教育下,大學生站在作為國家統治階級的立場上,在權利與義務之間更趨向于對權利的索取,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腐朽思想及庸俗風氣在大學生中逐漸蔓延。公民主體權利意識是指公民作為國家的主體,對其存在的地位、價值和主觀能動性的自覺意識及對一切權利的認知、理解和態度。調查顯示,大學生對自身權利的認同度較高,但具體認識十分模糊,且在參與意識上呈現矛盾狀態。
在調查中,對“凡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這一問題,有近80%的選擇認同;開在選擇“什么時候感覺自己是一個公民”時,35%的學生選擇“參加投票選舉時”,選擇“自己的權利得到保障時”占36.4%,選擇從未有“公民”感覺的占25%;對“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有哪些方面”的回答上,基本沒有人能給予正確全面的答案;對“您是否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班級事物”的選擇中,有近45%的學生選擇“愿意”,30%的學生選擇“一般”,其余學生則持無所謂的態度;對“個人在學校及班級事務中的作用”持“會起到積極作用”觀點的學生占20%,持“有所作用”的占近27%,持“不清楚”的占31.6%,其余的認為不會起到作用。
其次,大學生責任意識不強,缺乏公共精神。責任意識是個體對角色職責的自我意識及自覺程度的呈現,即社會成員對自己所應承擔的社會職責、任務和使命的自覺意識,它要求社會成員除對自身負責之外,還必須對他所處的集體及社會負責,正確處理與集體、社會、他人的關系。通過問卷調查顯示,近90%的學生在回答“如果國家面臨困難,能否響應政府號召自己作出犧牲時”,選擇“是”。可見,在大部分學生的意識中,具有強烈的國家意識和國家責任感;然而,在“面對社會上不公正的事情能否積極制止時”,有30%的學生選擇“會”,52%的學生選擇“不予回答”;在“如何看待校園內有同學折損花木”這一問題上,53.5%的學生持“無所謂”的態度;在選擇“對于在教室或自習室大聲說話、亂扔紙屑”及“自己是否也經常這樣”時,56%的學生明確表示“反感”,但也有40%的學生表示“自己也經常這樣”;在選擇“參與班級事物時,是否處于公正的立場還是摻雜個人感情”時,有65%的學生選擇自己很多時候是“出于個人感情”。
再次,通過問卷調查和對部分同學訪談得出:大學生有著較為牢固的規則意識,但在具體踐行上,存在著嚴重的“知行脫節”現象。認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學生占58.3%,但有66.4%的學生在面對“自己或家人遇到糾紛”時,首先的選擇則不是依據法律途徑;有80%的學生選擇“考試要誠信”,但22.3%的學生在考試中曾經作弊,其中作弊次數在5次以上的有4%左右;有69.1%的學生認同“宿舍應嚴格管理,不應該使用大功率電器”,但42.04%的學生曾在宿舍內違章用電,31%的學生曾帶校外人員在宿舍過夜。由此可見,誠實守信觀念與規則意識在大學生頭腦中還比較深入,但遺憾的是大部分學生在實踐中卻正好相反。
從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現狀的調查分析來看,大學生的公民意識還相對薄弱,其中有些問題還是比較突出,與我國民主和法制建設的要求還相距甚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因此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教育,提高其綜合素質,是極其必要的。
1.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突出公民意識教育的內容。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把對大學生進行公民意識教育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高校德育必須不斷改革和改進原有的教育方式、方法,不斷探索教育的新途徑。應凸顯公民意識教育這一基本教學目標,把教學內容重構于社會的需求與公民意識的培養,讓學生首先從做好一個公民的角度去理解和領會教學內容,進而再有機地滲透相關的深層次教育。
2.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公民行為。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校園文化具有公民教育功能,它所特有的價值導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人文素養提升功能等,決定了它在滿足大學生文化需求、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的權利義務觀念和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道德原則隱含其中,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和啟迪。公民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建設適應了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因而成為養成大學生公民意識和公民行為的一個有效途徑。
3.發揮社團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大學生的社團是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自愿結合成立的組織,它有最廣泛、最深厚的群眾基礎,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有效形式。以大學生社團為首要陣地,可以舉辦一些以促進大學生公民教育為目標的活動。比如可以舉辦關于公民教育的辯論賽;以朗誦傳統文化經典為主題的大型經典誦讀活動;還可以開展有關公民教育內容的知識競賽、知識講座等多種多樣、意義重大的活動。從而對當代大學生起到公民教育作用,提高其社會責任感和公德心。
4.應該將公民教育和大學生日常管理和考評掛鉤。
鑒于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許多學生和家長更多關注經濟效益,而忽視思想教育;更重視學生成績而忽視道德水平的現實。我認為,應該將公民教育和大學生日常管理和考評掛鉤。道德考評可以具體設立一些考評項目和指標,比方說在實際生活中做了多少實事、是否主動幫助同學、是否及時撿起地上的碎紙片、是否及時關燈、是否主動擦黑板、是否給老弱病殘者讓座,等等,做到的加分,沒有做到的減分,當然這需要有配套的監督措施。也可以通過一些信用檔案、信用記錄去考察大學生的道德素質狀況,把平時的道德表現記錄和學業成績掛鉤,和年終獎學金掛鉤,和能否順利就業掛鉤。這必將是一項非常好的促進大學生道德成長的措施。
5.高校應盡快建立公民教育領導機構。
高校應積極創立公民教育領導機構和各項參與機制,如學校團委、學生處等,這樣一些組織應該在公民教育中起到領導作用,積極指導學生開展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增強公民教育的效果。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最有效的途徑莫過于社會實踐。大學生只有將自己的主體意識、社會公德意識,民主法制意識、權利義務意識、公共精神在社會實踐中予以檢驗,才能達到知行相統一;也只有在實踐中親身體驗和感悟,才能充分認識到公民意識對自身、對他人、對社會的重要意義。因此,讓大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了解國情,參加各項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提高他們對公民意識的認識程度,可以使他們自覺地按照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為,使公民意識的培養和教育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具體可通過開展社會調查、青年志愿者活動、學生自主參與學校管理、“三下鄉”活動等形式,引導學生走進社會、走進現實生活,在參加社會實踐中逐步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實效。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R].2004,(10).
[2]秦樹理.把大學生培養為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J].鄭州大學學報,2005.
[3]歐世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理性思考[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4,(2).
[4]丁業震.大學生公德意識淡化的原因與對策[J].山東青年管理學院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