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玲,王發斌
(1.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甘肅 合作 747000)
對甘肅藏區新農村體育發展的幾點思考
李繼玲1,王發斌2
(1.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甘肅 合作 747000)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體育事業是農村全部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運用文獻資料調研、邏輯分析、社會學調查等方法,對新農村體育發展的對策進行理性思考,旨在為我國新農村體育向縱深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甘肅藏區;新農村;體育發展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出發,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實施農民的體育健身工程。它不僅是一個村鎮建設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城鄉統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的問題;不僅是一個農場經濟建設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包括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有機統一體,是社會綜合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重新審視新農村體育發展問題,認真思考如何發展農牧區新農村體育,如何才能增強農牧民的身體素質,如何使農牧區體育資源利用最大化,如何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體育的更大作用,是擺在體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的省區,其中藏民族聚居在青藏高原東北邊緣,西部高而東南低,由此形成高山草原區、高山森林區和丘陵低山區三大地形特點以及藏民族獨特的生存環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人文環境。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空氣稀薄、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冬春漫長,由此決定了以游牧為主的畜牧業成為高原的主體經濟形式,植物類食物匱乏,加之雪域地理的封閉,幾千年的積淀、篩選,幾乎沒有與內地的農耕文化、工貿文化相沖撞、相融合。獨特的地理環境與獨特的游牧文化,客觀上使藏民族封閉在一塊特殊的、嚴酷的地域之中[1]。
先有王權,后有教權,教權后來居上,政教合一,教權為核心,世俗統治與神權統治兼容并存。甘肅藏區最早的王權所在地,基本是在農區、半農半牧區,此處有穩定的居住區域,有較短的活動半徑,也就很自然地出現了官寨、城堡、小鎮,出現了為王室服務的第三產業,有了與當時生產力相適應的小手工業、商業,有了為王權而存在的奴仆、碑女、警衛及專業軍人,形成了居民社區,有了最初的城鎮。城鎮成為雪域游牧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具有了傳播弘揚文化的穩定基地之神圣使命;形成了吸收、篩選、精煉、沉積、張揚文化之巨大網絡,文化特質固定化、長期化,跨越了歷史的時空,流傳至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發展農村體育,歸根到底是在于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就是說,新農村體育發展與其生存的經濟土壤息息相關。在我國傳統農業社會,農牧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地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村落是其生活和活動的基本范圍。在農村,體育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提高勞動者的身體素質,減少農牧民的發病率以減少醫療開支等來體現的,以隱性的方式產生顯著而持久的社會效應。因此,發展農牧區體育事業和發展農村經濟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契合。我國農村體育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史記》中就大量記載有先民習武、游戲等內容。《蘇秦列傳》記載了齊國先民“無不斗雞、走狗、陸博、蹴鞠……”。經過先民長期實踐與傳承,形成了一系列如武術、舞龍、舞獅、賽龍舟、斗牛、斗雞、摔跤、賽馬、放風箏、下圍棋、下象棋、踏青、蕩秋千等區域性、民族性的體育項目和體育民俗[2]。
如果說經濟、環境等要素是新農村建設的“硬實力”,那么,文化則可以說是新農村建設的“軟實力”。尤其在各種思想意識、價值取向、發展觀念互相沖擊、碰撞之際,文化的特質更顯示出“硬實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是以文明和道德作用于人的,并通過作用于人而作用于社會。現代體育文化更是以高度的文明和崇高的道德構筑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素質和錘煉人的意志。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加強體育文化建設將對農民群眾的道德風尚、價值觀念、人際關系產生重要影響。
作為建設新農村的主體,農牧民健康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因而,采取合理有效的體育干預措施不僅是提高農牧民身體素質、健康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農牧民樹立健康向上的生活觀念,加強新農村民俗、民風建設的重要途徑。對西北地區農民體育現狀調查顯示:“有40%的農民認為沒有必要鍛煉身體,有32.7%的農民認為生產勞動能代替體育鍛煉,有37%的農民認為體育鍛煉影響生產勞動。”部分農民甚至認為“體育是有錢人的事”、“體育與自己無關”。有的地區竟有高達44%的農民認為求神拜佛能保佑身體健康[3]。
近幾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社會的變化呈現出多元化和復雜化的趨勢。一方面,經濟分化及社會成員在經濟地位上的差別與以往的政治關系一起為農村急劇形成社會分層;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地區差異也造成了農村體育發展的不平衡。調查表明:我國城鎮中有51.23%的人口參加過體育運動,而農村人口參加體育活動的僅為28.97%。農村體育人口為0.63%,只占農村人口總數的7.13%[4]。甘肅藏區屬于全國18個貧困縣之一,由于地域、經濟、教育等諸方面的不發達,嚴重制約和限制了藏區農牧民體育的發展,與發達地區形成了很大差距。
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調查表明:沒有興趣、經濟實力不足和不懂鍛煉方法是目前農民不從事體育運動的主要理由。我國農民文化素質明顯低于其他職業群體,農村老年人口多為半文盲或文盲,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農民大多為小學、初中或高中文化水平[5]。在我國西部農村地區和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滯后,農村體育基本上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
村莊重組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選擇,而村莊重組使新農村體育的發展面臨更多的挑戰:第一,從管理機制來看,村莊重組帶來了鄉鎮機構的改革。村落合并,村干部精簡,由此造成他們監管體育的精力和效果減弱;第二,重組后村莊公共資源的流動性、共享性不夠明顯,致使有限的公共資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第三,村莊重組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種政府行為,有些村莊重組完全是政府硬捏合的產物,致使不少村莊重組貌合神離,使得新農村體育的構建難有新的突破;第四,由于產權關系和利用分配問題而引發的村莊內部矛盾接踵而來。重組后村莊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協調村莊體育資源的產權關系,特別是隨著鄉村市場經濟的發展,鄉村社會利益主體的分化以及主體之間的關系的復雜化,使村莊社會的產權關系和利用關系更趨復雜。在利益的分配問題上,受歷史因素的影響,出現了同村村民不同待遇的問題,這就使得村民產生不公平感,容易引發社會矛盾,加之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尚未形成,極不利于新農村體育的協調發展[5]。以上問題也是甘肅藏區新農村體育發展面臨的挑戰。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少數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不同,當地的風俗習慣、經濟發展水平、民族文化等也不盡相同,少數民族在健康狀況、興趣、文化素質、思想觀念等方面也存在差異。甘肅藏區其獨特的地理環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人文環境,決定了本地區在組織開展新農村體育建設工作中,應該結合藏區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從實際出發,逐步開展。同時,需要我們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實現對農牧民的終極關懷,以全面的、協調的、科學的發展觀出發,充分尊重農牧民的意愿,讓農牧民自己選擇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模式,參與實施方案的制訂和操作,主動出資出力,自覺投入到新農村體育建設中。
所謂民族素質是指一個民族利用自然和參與社會競爭的能力。有2層含義:利用自然條件發展自身的能力和在與其他民族(或人群)的競爭過程中發展自身的能力。由于甘肅藏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長期嚴重滯后,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僅受經濟基礎制約,還受各種落后思想觀念的束縛。改革開放30年,甘肅藏區遇到了從未有過的發展機遇。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其中關鍵因素之一是優先發展人力資源,提高藏民族素質,而提高民族素質的主要手段和途徑是教育。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全民健身計劃實施的任務,因此,推進甘肅藏區新農村建設,發展農牧村體育事業必須尊重教育規律,結合民族特點、地區特點,才能為甘肅藏區培養大批勞動技術人才,推動民族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一是構建常規活動體系。每年利用農閑、節假日、春節、藏歷年、香浪節等時間組織賽馬、賽牦牛、拔河、扳手腕、田間鍋莊舞、摔跤等常規項目的比賽;二是建立農牧區“特色”體育內容體系,將體育活動與生產勞動結合起來,把趣味與常規競技項目結合起來;三是挖掘和創新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內容體系。為推動新農村體育發展,應該深入挖掘和開發這些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內容,繼承與創新改造相結合,使一些瀕臨消失的體育文化活動重新煥發活力;四是與時俱進,大力傳播新體育文化火種,將現代時尚的體育活動如健身操、交誼舞、木蘭拳等向廣大農村地區滲透,在選擇農村體育內容時,必須找準農村體育與農村地理環境、農村民俗文化的契合點。
新農村建設的含義和工作部署,是將城鄉融為一體、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考慮的,而不是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業抓農業。甘肅藏區新農村體育的落腳點應放在自然村落,尤其是貧困和偏遠村落上。“由于各村落自然環境、經濟條件、風俗習慣有差異,但它的形成和發展延續、它的相對封閉性、這個小圈子內部聚族而居的社會形態卻大致相同。人們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祖祖輩輩傳承著親情、友情和其他各種恩恩怨怨。外圈是村與村之間土地的邊緣,中間是挨家挨戶的村落建筑群,再往里是由血緣關系、親戚關系、街坊鄰里關系等組成的彼此交叉或各自獨立的小圈子,而家庭是這層層圈子的核心”[6]。甘肅藏區在對新農村體育的實際把握上,應著眼于村落的這些共性,立足于藏民族真實的生存狀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去認識和發展新農村體育,發揮鄉鎮的樞紐作用,使鄉鎮向上與縣級市和中心城市相結合,向下與重點村和偏遠村相結合,將更能抓住農村體育問題的實質。
[1]任保國,張保榮.建設新農村與構建和諧社會中發展農村體育文化探析[J].體育與科學,2007,1:15~17.
[2]黃靜珊,王興林,李宏印,等.陜西農民的體育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4):9~11.
[3]曹軍,于軍,陳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下發展農村體育的思考[J].中國體育科技,2006,42(6):8~12.
[4]侯文斌,侯安寧.社會主義新農村體育建設問題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7,9:15~17.
[5]李繼偉.新農村建設中村莊重組與和諧鄉村社區體育的構建[J].體育與科學,2006,27(4):42~46.
[6]李會增,趙曉紅,王向東,等.對新農村體育發展的幾點思考[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4):3~9.
G40-03
A
1671-1246(2010)12-0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