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霄祥
(西南交通大學 藝術與傳播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
《戰國策》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劉向,策士是書中敘述的重要角色,在當時的政治與外交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戰國策》又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書中對策士的個人尊嚴和個人作用給予了強有力的肯定。本文從五個方面就在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的策士的語言藝術技巧進行分析、整理,以探究他們是怎樣憑借三寸不爛之舌翻云覆雨的。
王召姚賈而問曰:“吾聞子以寡人財交于諸侯,有諸? ”對曰:“有。 ”王曰:“有何面目復見寡人? ”對曰:“曾參孝其親,天下愿以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為臣;貞女工巧,天下愿以為妃。今賈忠王而王不知也。賈不歸四國,尚焉之?使賈不忠于君,四國之王尚焉用賈之身?桀聽讒而誅良將,紂聞讒而殺其忠臣,至身死國亡。今王聽讒,則忠臣無矣。”①
運用先承再轉的技巧,在論辯中造成一個緩沖的地帶,為說服對方或展開下一輪的論辯攻勢創造有利的前提條件,盡量避免使雙方在尚未達成共識的問題上發生激烈沖突而導致出現談判僵局,給進一步的溝通或論戰造成不必要的心理障礙。當然,先承接過來的必須是在某種意義上是站得住腳的論點或論據。在上述故事中,針對秦王的詰難,矢口否認就不是明智的,聰明的做法當然是老實地承認這個事件已經發生。姚賈采取了這種明智的做法,承認了秦王的發難,反而使秦王一下子失去了強力打擊的靶子,不得不緩和語氣,說道:“那你還有何面目來見我?”在這句問話的背后,至少暗示了在秦王的心里還隱含著一個疑問:“這家伙還真的這樣做了,那他為什么還有膽量來見我呢?莫非他還有什么別的招數?”心里這樣一嘀咕,底氣就少了幾分。“我為什么會這樣做呢?可是大王您一手造成的啊!”姚賈在成功地完成了承接對方論題這一步之后,緊接著便展開了論辯的攻勢。姚賈在這段出色的論辯中,先是列舉了三個典型的例子,進一步證明自己具有忠誠的品質,令人信服地說明自己之所以為別國君王接納,正是由于自己具備了這種品質。說到這里,他還含而不露地把導致“我出走結交各國諸侯”這一事件發生的根子在于大王不辨忠奸、慢怠忠臣,在于“今王聽讒,則忠臣無矣”,并進而指出了秦王這種做法將導致重蹈夏桀和商紂那樣身死國破的覆轍。
天下合從,趙使魏加見春申君,曰:“君有將乎?”曰:“有矣,仆欲將臨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時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異日者,更羸與魏王處京臺之下,仰見飛鳥。更羸謂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間,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去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故瘡裂而隕也。’今臨武君嘗為秦孽,不可為拒秦之將也。”②
巧用比喻,是論辯中一種非常有用的舌戰技巧。善于運用比喻,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述故事中,趙國使者魏加以曾遭弓箭射殺的大雁因身體上的箭傷尚未痊愈,被弓箭射殺造成的驚恐心理傷痕也未平復,結果被人虛拉弓弦的聲音驚嚇得舊瘡迸裂墜地而亡的寓言故事,比喻遭到秦軍打擊的臨武君的身心狀態,說明那位被秦軍打得慘敗的臨武君不能擔當合縱抗秦的主將。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在舌戰論辯中,巧妙地運用一段形象生動的比喻,往往勝過許多抽象的論證,一個貼切到位的比喻,具有令人信服地說服力。
比喻的特征在于它的形象性和生動性,比喻的說服力在于它表面上言說的事例包含著深刻的道理,這是聽者認識比喻的思維次序。那么作為論說的一方,卻要循著與聽者相反的思維路線,他的使命是深刻地認識并揭示事物的道理,并把這些道理賦予日常生活中最生動的形象(即從道理到形象的途徑),再循著與論辯者自己的思維路線相反的途徑(即從形象到道理的途徑)把它敘述出來。
魏王問張旄曰:“吾欲與秦攻韓,如何?”張旄對曰:“韓且坐而胥亡乎?且割而從天下乎?”王曰:“韓且割而從天下。”張旄曰:“韓怨魏乎?怨秦乎?”王曰:“怨魏。”張旄曰:“韓強秦乎?強魏乎?”王曰:“強秦。”張旄曰:“韓且割而從其所強,與所不怨乎?且割而從其所不強,與其所怨乎?”王曰:“韓將割而從其所強,與其所不怨。”張旄曰:“攻韓之事,王自知矣。”③
上述故事中,張旄所采取的是細節盤問的論辯戰術。當魏王和他探討聯合秦國進攻韓國是否可行這一問題時,他并沒有直接地給予正面的回答。而是就這個問題的得失、由此可能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等方面入手,反過來向魏王提出問題,由魏王自己作出鑒別,得出結論。他的盤問,涉及這一事件的各個細節,而且這每一個細節,都直接關系到魏王所關心的問題。第一個是遭到進攻的一方將會怎樣作出反應;第二個是遭到進攻的一方對前來進攻的敵國聯合陣營中的各個成員采取不同的態度;第三個是遭到進攻的一方將會對行將到來的軍事威脅會什么樣的反應。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一方面弄清了魏國在進攻韓國這個聯合的軍事行動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弄清了作為進攻目標的韓國針對這一軍事行動最有可能的反應。搞清了問題的這兩個方面,實際上該不該參與這次聯合的軍事行動,對于魏國來說便已經十分清楚、明朗了。所以,張旄最后說,是否進攻韓國的事大王自己已經明白了。
運用細節盤問的論辯技巧,應當全面了解把握所要論述的事件,并能夠預測不同的行為對事件的發生發展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或影響。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鐘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也?葉陽子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撤其環王真,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業,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候。此率民而出于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④
好一頓唇槍利劍,叫人如何招架得住。趙威后說得真好,這一番正氣浩然、融情入理的話,簡直讓人無法喘息。她在論辯中巧妙地使用了先發制人的戰術,致使對方措手不及,無力為自己辯駁。在這個故事中,趙威后一見齊國的使者,連使者送來的信都還沒有拆開,就一頓連珠炮似的問年成、問百姓,最后才問到國君。齊國的使者恐怕根本就沒有料到趙威后居然要這樣發問,因為他的腦子里只裝著國王,他的尊卑觀念與趙威后有著順序的不同,這就決定了他們的見識有著天壤之別,使得他們的對話不可能在同一個平臺上展開。正因為他們之間的這種差異,注定要使一方完全主動,而另一方完全被動,這種情況當然也就非常自然地為主動的一方造成了先發制人的客觀態勢。于是,趙威后先發制人的論辯攻勢真正地展開了,她以贊嘆的語調一氣不斷地說出了兩位賢士和一名孝女的事跡,毫不留情地抨擊齊國政治的弊端,責問齊王在治國策略上的疏漏。最后又以一種疾惡如仇的語氣,對一個不肖之徒未受到應有的懲處表示了強烈的遺憾,從心底里發出了她對一種新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觀念的呼喚。
先發制人,是論辯中的一種攻勢戰略,目的在于論辯者總是竭力在論辯中搶占先機,爭取主動,是《戰國策》中策士常用技巧。
孟嘗君逐于齊而復反,譚拾子迎之于境,謂孟嘗君曰:“君得無有怨齊士大夫?”孟嘗君曰:“有。”“君滿意殺之乎?”孟嘗君曰:“然。”譚拾子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嘗君曰:“不知。”譚拾子曰:“事之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貴則就之,貧賤則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請以市諭:市朝則滿,夕則虛,非朝愛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愿君勿怨。”孟嘗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以為言。⑤
在這個故事中,譚拾子成功地采取了欲擒故縱的戰術,先給孟嘗君提了兩個問題,讓對方把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觀點充分地表露出來,然后他便針對對方的心理狀態、情緒態度和思想觀念,采取轉換視角、改變話題、引申觀點、批判評析的方式從中切入論辯,闡述自己的觀點。從中我們還可以分析出運用欲擒故縱這條論辯戰術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對方與所論辯問題相關的歷史背景,深刻地體察對方的心境,力圖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想問題,精心地設計導入論辯的問語或開場白。在這篇論辯故事中,譚拾子可謂對孟嘗君當時的心境體察得相當透徹,他跑到國境線上去迎接孟嘗君,奠定了說服對方的感情基礎。他的第一句問語:“您還怨恨齊國的士大夫嗎?”便是走進對方心靈世界的第一步,接著又問:“恨不得殺了他們,是嗎?”這表示自己這時站到了對方的立場上,同時也在雙方之間造就了一個對話的平臺。這樣,等到對方一旦在這個平臺上開始渲泄和流露,論辯發起的一方便抓住了制勝論辯的主動權,他便可以自如地轉移到另一個角度或空域,不露聲色地使論辯的重心發生位移。于是,對方由于情感的發展和思維的狀態還處在論辯發起者營造的情緒和語言環境下,因而不能立即適應這種話題轉換和觀點位移而陷入被動。這樣,論辯的主動權便操縱在發起人的手里了。正如在本篇故事中,隨著論辯的展開,譚拾子靈活地轉變話題,說服了孟嘗君。
在論辯中采用欲擒故縱的戰術,固然是十分有效的,但在運用時必須充分地考慮到時勢本身的作用,也就是欲擒故縱的實際條件是否存在。
注釋:
①戰國策·卷七·秦策五.
②戰國策·卷十七·楚策四.
③戰國策·卷二十五·魏策四.
④戰國策·卷十一·齊策四.
⑤戰國策·卷十一·齊策四.
[1][西漢]劉向編.戰國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何建章.戰國策注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3]劉伯奎.辯論學[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4]歐陽友權.口才學(修訂本)[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