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慶豐
(常州市武進區漕橋初級中學,江蘇 常州 213171)
每當和學生交流,學生往往會說:“老師,您這堂課真有味道,聽起來真過癮?!贝_實,學生喜歡有味道的課。而隨著課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要使課堂有滋有味,教師就需要運用新理念、新知識、新視野去直面課改的新形勢,激活教學,教活學生。而我認為,語文課要上得有“味道”,就要靈活運用多種手段,使教學充滿趣味;巧妙運用情感熏陶,使教學飽含情味;貼近學生生活,使教學融入生活味;調動學生感官,使教學中點綴些藝術味;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使教學富有韻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課堂生命的所在。學生對所學知識有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其中,從而收到實效。因而教師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把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貫穿于教學始終,不斷激發、鞏固和升華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如在學習說明文時,由于課文知識性強,因此不僅學生,就連教師也感到枯燥無味,而這時,如果增添些趣味,學生的學習激情就會高漲。如在教《死海不死》時,如果純粹地分析內容,講解原因,學生會興趣索然。我改變了以往的方法,上課時先讓學生做一個實驗,即拿一個雞蛋分別放入清水和濃鹽水中,然后觀察現象,并要求學生探討不同現象產生的原因這樣,學生個個爭先恐后,發表自己的看法,課文闡述的道理不講也明白了。原本單調、沉悶、平淡、抽象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具體、形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教師運用幽默的語言,創設情境,開展各類活動,引入現代教學手段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我們多方面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就會使課堂充滿趣味,洋溢著生機和靈氣。
在教學中,一些優秀教師飽含情味的講課,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稗D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在導入新課時,教師應積極營造一種以情奪心、為之一驚的教學氛圍,從而激勵學生“我要學”的學習情趣。在講課過程中,教師應動情、引情,學生入情、抒情,師生共同圍繞每堂課的重點、難點、疑點,充分發揮情感的信號功能、調節功能和強化功能,對重點問題突出講,對難點問題剝開議,對疑點問題展開爭,對焦點問題及時評,對一般問題精要析,并且適時引入優美的詩歌、抒情的歌曲、情趣橫生的故事、富有哲理的諺語等,努力創造一種情意盎然、歡快愉悅的教學情境。
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僅要有引人入勝的導語、情意盎然的教學過程,而且要有情味裊裊、如咀青果的“收尾”,課結束,但情猶存。例如,在講授《人民英雄紀念碑》這一課時,在師生共同列舉了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壯舉后,課將結束,我趁勢轉入抒情,將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這節課,我通過精心設計了獨具情意的終課之曲,以情語攝魂,讓學生執卷留戀,使這節課錦上添花。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沒有情感的課堂教學是一杯水,而融進了情味后,奔流的則是鮮紅的血液,它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鳴。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皼]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等觀點。確實,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增加課堂的生活味。
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的教學,往往會使學生覺得學習過程是機械死板的,鮮活的內容被教條化,課堂也就變得乏味無力了。如果在平時的教學中能夠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運用到教學中的話,則可在“潤物細無聲”的狀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既掌握知識,又增加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講到“廣告多棱鏡”這一內容時,我通過讓學生把平時所看到的廣告語引入到課堂,使學生明白廣告語的特點和要求。這樣,教學內容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學生感到書本的理論不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實實在在的知識,學習熱情自然高漲了。
教育家杜威指出:“為了激活學生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痹谡n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和教學實際的需要創設教學情境,通過設計一些真實性和準真實性的具體場合的情形和景象,把生活化的情境在課堂上展示出來,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如我在上《禿鷹之死》一課時,在學習相關內容后,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我們的鎮中河河水污濁,并有很多死魚死蝦,如果你是一名小記者,想就該問題去采訪環保部門領導,你會如何提問?然后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同學評議談看法。這樣,把生活中的情境在課上展示出來,既使學生從中明白了造成污染的原因,以及該如何去保護環境的道理,又活躍了氣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當然,不同的課堂應靈活機動,但只要我們能從生活出發,學生就能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走近課本,走進教學的內容,從而取得師生雙贏。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我一千次相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的發展。富有詩意的創造開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覺更加敏銳,喚醒創造性的思維?!闭n堂教學帶給學生的應是享受,是歡愉,是精神的升華。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點綴一點藝術味,把詩詞、音樂、繪畫、課本劇等藝術形式引入課堂,使學生一邊學習知識,一邊欣賞美、感悟美,從而享受愉悅的審美體驗。
法國作家梅里美曾說,作詩只能說到七分,其余的三分應該由讀者自己去補充,從而品味創作之樂,品嘗到詩的真味。課堂教學也不例外,教師講課時應多留幾分給學生自己去補充、創造。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觀念,課堂教學不應講通講透,要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留足學生思考的余地,讓學生自奮其力,自得其果,從而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如我在上《桃花源記》時,讓學生自主解決字詞的意思,真正不會的則通過小組討論,質疑解決。在討論文章的思想內容時,我設置了以下兩個問題:桃源中人為何叮囑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假如桃源中人知道了當今社會的情況,他們會不會出來?這兩個問題給學生留下了較大的思維和創造的空間,學生個個暢所欲言。雖然教師不需要講多少話,但是問題卻有效地解決了,而且學生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要教師能根據新課標要求靈活改變,把趣味、情味、生活味、藝術味相融合,課堂就會更富有韻味,而學生學起來也就更有滋有味。
[1]黃全愈.素質教育在美國.
[2]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3]萬永如.淺談如何創設探究式學習的問題情境.課程與教學.
[4]孫金霞.提問評議不容忽視.中學語文教材教法.
[5]莫海源.語文課堂的流動美.中學語文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