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成
(蘭溪市永昌初中,浙江 蘭溪 321104)
初中《歷史與社會》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谶@一特點,我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多次嘗試與名詩名詞的巧妙結合,以達到知識間的有機整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這門課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橫生的妙趣中,深入理解并挖掘教材意境,探究創新,以達到滿意的教學實效。
如,在《黃河的治理》“地上河”部分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請大家識圖,試用一句詩詞來描述黃河‘地上河’的情景。”問題一提出,學生們七嘴八舌不???,妙語如珠說黃河。在眾多的描述中,大家最推崇的是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詩句。本來這句詩,是形容黃河發源地之高,在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上。今天用于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描述,既形象生動,又言簡意賅,把黃河下游高出地面7米甚至10米的雄壯氣勢,表達得淋漓盡致,加上黃河“地上河”圖片的幫助,學生想象力的發揮,便對黃河“地上河”的意境,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認識。再者,這句熟悉詩詞的運用,不僅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十足,而且學生對黃河下游形成的“地上河”的理解,成為易事。更值一提的是名詩名詞與《歷史與社會》教學的結合形式,新穎獨特,成為學生津津樂道的學習方式。又如在氣候與天氣部分的學習中,我曾經布置過這樣的作業:“請同學們課下收集、整理有關描寫天氣現象的詩詞,課上以小組為單位加以展示?!贝秸n上,學生興致極高地拿出了各自收集整理出的詩詞資料,踴躍而自豪地展示,同樣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教學實效。再如描寫雨的詩詞:“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描寫風的詩詞:“秋風蕭瑟,洪波涌起”、“二月春風似剪刀”、“吹面不寒楊柳風”……;描寫雪的詩詞:“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描寫天氣“陰晴”的詩詞,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等;描寫“霜”的詩詞,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等;描寫“晴”的詩詞,如“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諸如此類,經典詩詞與學科知識相映成趣,易懂易記,使學生在極高的學習興趣中,既快速掌握自然界存在的各種天氣現象,又把名詩名詞與《歷史與社會》學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此達到知識間的整合,又通過資料的收集、整理,巧妙地把學生的學習范圍,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將課堂延伸到網上、圖書館、閱覽室,增加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更培養學生資料收集、分析整理的綜合能力和自主合作、主體參與的精神。
在教學中,有時教師巧借一句妙語,授課會增加幾分諧趣;活用一句詩詞,課堂更變得形象生動、趣味無窮。比如用《歷史與社會》知識巧解名詩名詞的意義,不僅使學生對《歷史與社會》學習熱情高漲,課堂氣氛活躍,知識點得到進一步深化,更大大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如《地球運動》部分的學習中,在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之后,我實施了這樣的活動:展示毛澤東詩詞“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以及探究問題“請同學們分析詩詞中包含的《歷史與社會》意義?”經過同學們小組內激烈的討論,很快得到答案:“坐地日行”包含著地球自轉的《歷史與社會》意義;“八萬里”包含了地球的最大周長──赤道約為4萬千米的《歷史與社會》意義;詩詞說明了地球自轉一周所行的路程?!把蔡臁卑厍蛟谔炜罩械淖赞D和公轉;“一千河”說明天空中的無數星河。
又如,同學們也利用《歷史與社會》課上學到的“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的氣溫直減率知識,充分理解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及“一山有四季”詩詞中包含的因海拔高低的變化,引起了氣候、植被景觀的垂直變化的《歷史與社會》知識。
通過以上的《歷史與社會》教學活動,學生利用已學的《歷史與社會》知識,巧解出詩詞中包含的《歷史與社會》意義,使學科知識正向遷移。學生既獲得了一份《歷史與社會》知識之外的意外收獲,又增強了學習《歷史與社會》知識的極大興趣。
如《長江的開發》“水能寶庫”部分的處理:學生通過小組內讀圖、分析討論、合作理解,找出長江“水能寶庫”主要位于上游河段。此時,我不失時機地追問:“為什么長江上游河段水能資源如此豐富呢?”學生們結合識圖,經過小組內小段時間的討論,得到答案:“長江上游河段水能資源豐富,是因為處于一、二級階梯與二、三級階梯兩兩階梯的交界處,所以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資源豐富?!边M而,我繼續啟發:“三峽處水能資源巨大,大詩人李白也曾有詩為證,想想是哪首詩呢?”話音剛落,學生熱情洋溢的盡情齊聲朗誦:“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边@時我也被同學們高漲的學習熱情深深感染,便補充:“一聲猿叫未停,小船已過千萬重山。雖是夸張,但也道出三峽處水流的湍急,水能的巨大。所以毛澤東早在1956年,就有要在三峽處建立一個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的規劃,有 《水調歌頭·游泳》詩詞為證。哪位同學知道,詩詞中的哪些句子,體現了要在三峽處建立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呢?”這時,一位男生舉手站起大聲朗誦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北竟潈热葸M行到這里,同學們那種對所學知識的陶醉與滿足,不言而喻;對三峽處巨大水能的自豪與合理開發,也嘆服無比。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教學實效、思想教育雙豐收。
名詩名詞與《歷史與社會》知識巧妙結合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利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古詩詞,來理解碧草青青、羊肥牛壯的草原景觀;借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來想象塔里木盆地內沙漠漫漫的景色,利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詞,來體會我國東部深受夏季風的影響,從而造成我國季風區、非季風區內景象的不同等;在此,我不一一列舉。經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不僅對學習《歷史與社會》知識倍感有趣,教學效果頗佳,而且積累的詩詞寶庫自然得到了挖掘,語言技能也會大大提高,從而達到 《歷史與社會》知識與名詩名詞知識的有機整合。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詩詞的陶冶下學習,既學到《歷史與社會》知識,又享受祖國語言的精華和魅力,更養成學生們主動參與、合作探究、資料收集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1]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毛澤東詩詞選.[2]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