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民
(淮北衛生學校,安徽 淮北 235000)
建設和諧校園,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和長期的戰略任務。它對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學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部署要求,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密切聯系學校發展和師生思想實際,推動和諧校園建設,實現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
和諧作為一種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它一是主張多樣,二是主張平衡,意思是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取得整體的平衡,即我們常說的“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和諧延伸到學校,就是和諧校園,就是學校協調、均衡有序發展的態勢。
和諧校園主要指教育環境的和諧發展(包括學校教育環境、社會教育環境和家庭教育環境的和諧發展,以及學校教育環境中教學因素與非教學因素的和諧發展),校園組織結構的和諧,校園教育主體人際關系的和諧(包括學校黨政領導人際關系的和諧,上下級的和諧,教職員工之間的人際關系的和諧、師生間的人際關系的和諧、學生間人際關系和諧),學科間的發展和諧,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和諧。和諧校園建設能實現教育育人的本質,即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發展,使一個自然的人成為一個社會的人。所以建設和諧校園是促進學校教育事業發展的現實要求;是激發學校創造活力的需要;是實現平安校園的前提,是社會持續發展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把人民群眾的教育目標置于教育發展的中心位置,努力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它是科學發展觀在教育活動中的具體運用。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本質是以人為本的教育,這就要求中等職業教育必須體現人民性,要適合廣大人民群眾需要,適合廣大人民群眾子女,吸引全體教職員工積極參與。職業教育要完成這一要求就要實現以下三個教育目標。
學校的內涵建設要求教學質量提高、教學社會效用高,師資力量加強;學校外延建設要求學生數量、辦學規模等方面要大力擴張。內涵建設與外延建設要統一,內涵建設讓學生上好學,外延建設讓學生有學上。我校走出的每個人都能成為我校的金色招牌,學生、教師、職工等都能成為學校金色招牌,學校最好的品牌就是優秀的學生及教職員工,只有這樣學校才能做到人民滿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應當通過下列途徑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觀,即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學好的愿望,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學好,相信只要努力總能找到幫助學生成長的方法,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能力。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和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優勢,給予學生一點尊重,一點信心,職業教育一定會取得成功。創建適合職業學校學生的評價體系,讓學生的優勢和特長能夠彰顯,讓學生從中找到自信、自尊,多一把尺子,多量出一批優秀的學生,讓學生能夠看到希望,感覺到學習的成就感。面對學生的缺點與錯誤,我們不僅要以成年人的眼光審視學生,更要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其“美麗的錯誤”,要知道對學生不恰當的評價可能會禁錮學生的發展。因此,只有創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打造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借助現代教學手段,形成教師引領,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堂教學氛圍,努力研究學生的實際知識結構水平,把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水平密切結合起來,才能不斷提高教學的實際效果。
教師是學校的主體,沒有主體的積極參與,教育活動是不可能落實好的。學校大不是因為有大樓,而是因為大師的存在,因此,要突出教師在學校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樹立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價值意識,為學生的現在和將來盡到自己的責任,對社會負責任,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從業人員,教育學生追求真理。
人文素質是人在社會環境及生活學習教育過程中內化形成的精神品質與一定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文素質教育是社會、學校通過一定的形式教育人成為適應社會、有利社會、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教育,即是“為人之道”的教育。學校的人文教育主要通過人文學科的教育和學校環境的陶冶,促進學生通過自身的內化和發展,逐步形成一種穩定的內在品質和價值取向,最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味的人格修養,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多維知識視野。曾有報道,一學生為做一個觀察實驗,把濃硫酸潑向北京某動物園的黑熊。這是人文關懷嚴重缺失的典型事例,引起了教育界的長久反思。中職學校以培養應用與技能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堅持市場就業為教育導向的培養模式,因此學校普遍忽視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而中職學生自身文化基礎薄弱,自我約束能力差,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較混亂,實質也是人文素質缺失的表現。鑒于中職生的具體情況,中職學校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一套科學的人文素質教育模式,這是提高人文素質的必然要求。
學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教學活動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文素質課程必修課的教育,二是專業課教育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的教育。人文素質課通過對基本理論及觀念的教學,使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社會知識與道理,樹立一定的人文情懷;專業課在教育活動中寓有一定的人文思想,例如護理專業課教育過程講述南丁格爾的故事,臨床課教學中可以講杏林春暖的典故等,通過人文素質立體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校開展人文講座活動、讀書活動、文藝活動等。通過人文活動的開展,一方面可以有效營造濃郁的人文氣息,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通過思想的碰撞引起思考探討,在思考探討中提高認識水平。這些活動需要激情奉獻的教師的推動,學生的積極參與,以及學校科學的管理體制的促進才能實現。
校園文化是校園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高度凝結的一種文化狀態,通過喧囂的浮躁的宣傳是無法達到的,它體現在自然、人造形成的客觀物質形態,以及人的一定行為活動、文化傳統上。高品位校園文化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學生耳濡目染,對學生的行為模式、道德情操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是開展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現實載體。如清華園“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北師大“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它們怎能不激發學子奮發的精神和崇高的歷史使命。校園文化應堅持弘揚社會的主旋律,承擔起社會賦予的責任,不能偏離為學生服務、為社會服務這一主題,通過對學生實施人文關懷教育,以期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實施的具體途徑:從組織方面,一是推動學生文化社團組織的發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中健康成長,如組建文藝、體育、音樂、文學等社團。二是學校成立組織積極參與,引導學生社團的健康發展。從內容方面,學校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包括學校課余文化生活、教職員工的業余生活、學校自然及人文環境的建設與改造等,通過營造全員參加、積極向上、多姿多彩的文化氛圍和環境,提高校園文化的品味。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發現許多以前被認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正在失去往日的光澤,有的甚至已完全不能適用于變革的社會現實。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引發了一場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社會、組織、文化、環境等諸方面的深刻變革。高效的管理需要和諧、均衡有序的環境和相應的狀態,如果沒有各個工作方面的和諧,也就沒有學校的發展。管理工作千頭萬緒,管理者要做管理工作,要想解決各類難題,必須重視和諧管理,這是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直接要求,是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保證。
建設和諧校園的內涵十分豐富,主要表現為校園組織機構要素的和諧、教育環境的和諧,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和諧,等等,和諧校園的本質就在于和諧。實際上,管理的核心價值也在于和諧。因為,管理的過程和目的就是通過充分調動和發揮人的積極性,去協調人、財、物的和諧配置,最終實現組織目標和社會目標的有機統一。因此,倡導和諧管理的價值及其實現問題就成為一個新的視角。
和諧管理是管理者想要通過管理活動而達到的一種境界。和諧管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講究“人和”。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和諧理念為指導,通過科學的管理和人文的關懷來協調組織內部的各種人與人、人與物的關系,解決各種矛盾,在各種“不同”和矛盾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促使組織內部的各種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形成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家和萬事興”的局面。第二,強調“政通”。管理者要使自己的政令暢通,就要做到各項政策透明,讓下級了解自己制定的背景和初衷,在制定政策時要集思廣益,要使政令符合民意,能兼顧各方面的利益,并有較強的科學性、可操作性。第三,追求“公正”。“公正”即公平和正義,是和諧社會的價值核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基本特征,也是保持組織創造活力的基本條件。第四,體現“共同價值”。任何一個組織,一個團體想要實現健康的、持續的、穩固的和諧與發展,就必須有一種共同的目標、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價值取向。第五,尊崇“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就是指在差別基礎上的和諧,它是宇宙和萬物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規律,也是管理的原則和目標。
和諧管理成功之處并不在于“管理”,而在于“激勵”。激勵不僅是重要的管理手段,而且是一門高深的管理藝術。激勵是管理達到和諧的一門藝術,和諧管理就是一個不斷激勵的過程。行為科學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工作業績不僅取決于他的工作能力,而且要看他的工作動機被激發的程度。從領導學角度看,人的行為都是受到一定的激勵而產生的。美國著名管理心理學家費隆的績效公式表明:激勵×能力=工作績效。也就是說,一個人即使有工作能力,但是如果不被適當的、科學的、恰當的激勵,也不會挖掘出自身最大的潛能,取得良好的工作績效。
樹立正確的校園和諧建設觀念,探求科學的手段,營造和諧校園發展的氛圍,構建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是建設和諧校園要解決好的重要理論問題,我們要為建設和諧校園不斷探索,為促進中職教育科學發展而努力。
[1]周磊.對構建大學和諧校園的思考.文教資料,2008.7.
[2]傅梅.加強人文教育構建和諧校園.文教資料,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