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平
(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江蘇 丹陽 212300)
英國哲學家懷特海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問題。”我國著名教育家葉瀾在“新基礎教育”中提出“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的理念,可見,教育不僅具有傳達知識的屬性,更具有啟迪智慧的責任和使命。課堂教學作為一種通過知識引導人的智慧成長的藝術,是人對人智慧的引導、激發和喚醒,是人們心靈的體操和精神的交流與對話。因此,課堂教學既要體現熱愛和追求知識,更要體現熱愛和追求智慧。基于這樣的理念,我校課堂教學以“讓每一位學生得到理想的發展”為目標,以“科學合理”、“有用有效”為原則,積極創造“關愛為本、尊重生命”的環境,努力追求“超越文本、生成智慧”的境界,用智慧撐起課堂的脊梁。
在具體操作上,我們主要從“打造智慧的課堂環境、培養智慧的學習習慣、實施智慧的課堂引領”三個方面構建智慧課堂,讓課堂張揚個性,展示生命歷程、體現人生價值;讓課堂喚醒自我、張揚自我、成就自我、超越自我。
智慧課堂從大的角度看,是注重實踐、張揚個性、講求效率而又崇尚民主的課堂;從小的角度看,是注重策略、關注細節、展現技巧和靈活機智的課堂。它不是一種具體操作模式,而是一種不斷追求的境界,以提升生命價值為主要目標。因此,我校各科教學積極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安全、愉悅的課堂氛圍,打造人性化課堂環境。
在總體要求上,體現四個“實”:平實、樸實、扎實、真實,實現平平淡淡教、簡簡單單教、扎扎實實學、輕輕松松學。
在年級段要求上,體現三個“字”:低年級教學體現一個“活”字。課堂教學重視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其思維,力求生動活潑,使學生學得輕松快樂;中年級教學體現一個“實”字,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訓練上,堅持分層要求、分層作業、分層檢測,抓好兩頭促中間;高年級教學體現一個“養”字。精心設計教學流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文本為中心,注重向前、后延伸,向課外拓展,涵養素質,增強后勁。
在具體實踐上,實行集體化備課,個性化操作,以學定教,以教促學。經過不斷實踐、論證、提煉,創設了體現“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遷移創新”的自主創新教學模式,形成了校本化和學科化的教學方法模式,在不同的學科領域有不同的體現。
英語學科:“聽說領先、交際為主、情景教學”,變過去知識化、書本化英語為生活英語,變過去以考試為目標的英語為以交際為目標的英語。
語文學科:“擴大閱讀,注重積累強化寫作”。樹立大語文觀,建立九年一貫制的學校語文體系,注重校內和校外、課內和課外語文學習的有機結合,強調“三多”,即多讀、多寫、多記,以讀帶記,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擴大學生的閱讀面、閱讀量,養成會讀書、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
數學學科:“情景探究,問題教學,訓練思維,培養能力”。強調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習不同的數學和學會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學生活數學,學問題數學,重視數學實驗和數學思維的訓練,使學數學成為做數學和思維訓練的體操。
生物學科:“做中學、學中做和學會做”。強調自然學科的學習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注重多觀察、多動手、多探究,關注學科間的整合。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科學品質和素養。
思想品德、歷史和地理學科:“交流思想、體驗生活、關注社會”。突出強調教學要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相聯系,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與現代社會相聯系,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使之成為身心健全的人、遵紀守法的人和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
在考查評價上,試行“筆試+口語”、“基礎+拓展”、“單項+綜合”、“過關+能力”等多元考評機制,尊重差異、善待差異、分層要求、促進學生科學發展。課堂成為學生生命的家園和樂園,成為學生生成獨立個性和獨到見解的重要場所,成為師生傳遞人類關愛、提升品德的圣殿,成為師生不斷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與自我創造的過程。
智慧課堂以尊重生命、召喚智慧為價值取向。智慧課堂展示的是教的智慧、學的智慧、教學互動的智慧。這種智慧不是預設教案就能形成,必須在課堂上不斷組織、重新生成。課堂學情靈活多樣、變化莫測,唯有從容迎變、應變、敢變、善變,才能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因此,我校特別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堅持“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觀,以培養“禮智行善和美”的現代紳士、淑女為主線,積極開發校本課程,構建學校德育新體系,培養學生“規范+活潑”的行為習慣,實現“優秀+特長”的發展目標。
課堂教學力求六個“度”、七個“盡量”。
六個“度”:一是參與度。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二是親和度。師生平等合作交流,有愉快的情感溝通與交流;三是自由度。課堂氛圍充滿自由輕松,有幽默,有歡聲笑語,亦有神采飛揚;四是整合度。不把完整的知識支離為雞零狗碎,注重整合、感悟;五是練習度。真正地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觀察、模仿、體驗,使之在互動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發現體驗實踐;六是延展度。在知識整合的基礎上向廣度與深度延展,從課堂教學向社會生活延伸,為學生的進一步探究留下空間。
七個“盡量”:問題盡量由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盡量由學生自己去探索,內容盡量由學生自己去開掘,規律盡量由學生自己去探究,收獲盡量由學生自己去運用,學法盡量由學生自己去創造,能力盡量由學生自己去發展;把教師的講臺變小,把學習的空間變大,把學習的方式變多,把評價的方式變活……使學生充分體驗探究的樂趣、挑戰的勇敢、成功的愉悅,領略到學習的使命感,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智慧。讓課堂學習過程成為人性不斷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智慧課堂是始終充盈著生命靈氣的課堂,在追尋智慧探險的路上,教師無疑是這支團隊的向導。作為向導,教師只有用智慧才能激起整個課堂的一個個漣漪,才能在碰撞中產生一個個疑問,激起學生的興趣,引發他們的求知欲,把學生引入不斷的探討、尋根溯源式的研究之中,最后達到在多樣化的方法中,獲取科學而又合理的結果。因此,我校積極指導教師發揮多元化教學機智,實施智慧的課堂引領,成為懂得把握時機的啟發者——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海納百川的接受者——接受學生所有合理的思考方式和解決方法;積極而靈活的判斷者——處理好課堂內隨時、生成性的問題。在教學機智上努力體現四個“引導”、五個“盡可能”,把握五個“策略”。
四個“引導”:教師要正確地引導人的無知,寬容幼稚;引導學生自我激勵、喚醒、發現和構建;引導甚至鼓勵兒童“犯錯誤”;引導學生活動、游戲,開發、放飛想象力。
五個“盡可能”:教師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內容,讓學生參與制定課堂教學目標。選擇大多數學生關注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學習目標;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方法,鼓勵學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學習;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難度。設計有層次、有差異的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展的機會;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伙伴;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評價學習結果。給學生充分的自由選擇權,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五個“策略”:教師要善于傾聽。傾聽學生精彩的發言,隨學生的狀態及時調整、改進教學計劃,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保持課堂上生機勃勃的思維;尊重差異。將這種差異視為一種教學資源,努力創造條件展現學生豐富多彩的個人世界,打開學生思維和想象的空間,使之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顯現出生命的獨特和美麗;彈性設計,教學內容可以伸縮,目標可以升降;精準點撥,尊重學生的多元解讀,重視價值取向的引導;智慧留白,讓學生自我反思總結。
智慧的教學,活力的課堂,追求教學的真實自然,再現“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對學生而言,體驗生成,學得深刻;對教師而言,育人無痕,教得輕松。教師用智慧撐起課堂的脊梁,不僅提升了學生生命價值,而且促進了自身專業的成長,有力地推進了教育改革、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