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民
(中共庫爾勒市委黨校,新疆 庫爾勒 841000)
改革開放的春風喚醒了塵封已久的邊境縣城——庫爾勒,從此庫爾勒的發展迎來一個嶄新的春天。1979年9月30日庫爾勒建市,從那時起,庫爾勒的歷史悄悄地發生著一系列的顯著變化:寬闊筆直的柏油馬路模糊了遙遠的泥濘土路,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替代了簡陋的低矮房屋,車水馬龍的繁華生機打破了歷史的沉悶空氣,風景宜人的都市景觀淹沒了消逝的貧瘠蒼涼。
庫爾勒建市到現在,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一個極具現代化氣息的新興城市。庫爾勒的發展思路圍繞“在發展中謀創新,在創新中求發展”,以打造“實力、活力、魅力、和諧”庫爾勒為基礎,以率先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為根本任務,厚積薄發、步步為營,逐步實現“庫尉一體化”、“南疆區域中心城市”和“北烏南庫”三大戰略使命。在這個不斷實踐和探索的發展過程中,庫爾勒摸索出一條獨具地方特色的發展道路,即實現開放、融合、超越的發展模式,即“大庫爾勒發展模式”。
庫爾勒作為祖國西部一個邊遠城市,不沿邊、不沿海,也不沿大江大河,更不沿密集公路、鐵路網的邊陲城市,不僅能抓住石油大開發、西氣東輸、西部大開發等難得機遇,而且能多次擠身于全國百強縣市行列,這都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政策支持,離不開自治區和自治州的正確領導。在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庫爾勒充分調動地方、兵團、石油、鐵路和駐庫單位、私營企業主等多股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以特色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高效農業為后盾,在創新發展環境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外資,通過實踐探索出一條具有“開放性、融合型、超越式”特征的經濟發展之路。這種發展模式為庫爾勒市在全疆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打造“實力、活力、魅力、和諧”庫爾勒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和堅實的保證。
無論大與小,只要突破本身固有的界限,就成為一種不平衡狀態,就會導致相互對流或移動。對事物自身來說就是侵犯,如果主動接受這種所謂的地盤變化,就會形成一種新的平衡,這是一種主動開放狀態。庫爾勒最初并不大,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打破封閉狀態,不斷地吸收兵團、鐵路、石油等來自外部的社會力量,借助這些優勢因素來達到發展自己的目的,這就是一種開放觀念。如果缺乏開放觀念,就沒有庫爾勒的發展和壯大。
每個事物發展,必定會受到來自外界因素和力量的沖擊,這種沖擊和碰撞,既可能產生積極的作用,又可能產生消極的影響。如果一個事物能夠有效利用外來因素和力量的積極作用,控制其消極影響,自身就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這就是一種融合現象。庫爾勒的發展時刻呈現出這種融合的觀念,例如建國以來幾次人口的大遷移,石油、鐵路、部隊等力量入駐庫爾勒,都是融合現象。沒有這種融合觀念,僅僅依靠庫爾勒自身的力量是很難有今天這樣的發展成果。
大是對小的一種超越,事物的發展也是如此,存在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超越的過程。超越可以其他事物為參照物,也可以自身為參照物,參照自己的過去、現在。庫爾勒的發展時刻伴隨著超越的現象和觀念,具體來說就是庫爾勒市的發展已經超越了過去,即沒有建市之前的庫爾勒縣,以及經過建市三十年的發展,庫爾勒逐漸超越自身地域界限,逐步形成全新的發展模式和理念——“庫尉一體化”、“現代化南疆區域中心城市”、“北烏南庫”。這些發展理念,體現了庫爾勒不斷超越、壯大的發展過程,庫爾勒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超越觀念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走過30多年風雨歷程的庫爾勒,相繼獲得“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魅力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另外庫爾勒的經濟發展在第六屆全國百強縣市排位列40位,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位列39位,連續多年排名上升并居西部前列。庫爾勒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取決于庫爾勒市委、市政府的戰略思維和創新思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為促進庫爾勒市域經濟的飛躍,庫爾勒市歷屆黨委、政府堅持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振興經濟的有效途徑。庫爾勒以解決城鄉面貌落后,工業經濟基礎薄弱,各種經濟團體相互獨立、各自為政,農業發展緩慢,部分群眾生產生活困難等問題為出發點,經過多年的摸索與實踐,走出了一條開放性融合型經濟發展之路。庫爾勒市委、市人民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牢固樹立“全域一盤棋、淡化條塊觀念、互相支持、聯合協作、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謀發展”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地方、農二師、中央和自治區駐庫單位的積極性,使幾股力量擰成一股繩,全面開展橫向經濟聯合。1990年,市領導高瞻遠矚主動搬遷孔雀河以南600余戶鐵克其鄉農民,以最優價格出讓1807畝規劃用地用于塔指基地建設,并以此為契機集中財力、物力、人力,優先發展水利、能源、交通、通訊、城市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塔指基地建設與庫爾勒市發展的大融合。在實踐中,能夠切實把區域內各方面優勢和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共同做好庫爾勒市改革發展這篇大文章。通過不懈的努力,庫爾勒市各項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跨越、大發展,昔日封閉落后的偏遠小鎮已成為一座繁榮、富裕、文明的新型城市。
實踐證明,庫爾勒市國民經濟之所以保持了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就是得益于融合經濟。發展開放性融合型經濟是符合全市各族人民發展愿望的,是符合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不僅是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而且是庫爾勒市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目標的有效途徑。
三農問題關系國計民生,關系一個地方發展,關系一個地區的和諧。庫爾勒市委、市政府堅決按照“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的要求,緊緊圍繞持續增加農牧民收入這一首要任務,以農業產業化為抓手,以農業科技為動力,以地緣特色、資源特色為優勢,全面堅持我市“大農業”發展戰略,始終堅持“以糧食為基礎,以香梨、棉花、畜牧業、菜籃子為四大支柱”的農業發展思路,多渠道、全方位、寬領域地開辟區域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新途徑。通過一系列措施,全市“大農業”的發展思路在實踐中得以落實和完善。一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載體,充分調動廣大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二是以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增加投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三是以調整和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為核心,發展特色經濟,確立香梨產業化發展之路不動搖。四是積極引進、推廣噴灌、滴灌、精量播種、溫棚生產、測土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等成熟的高新技術,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五是加強農牧民科技知識的培訓,抓好科技之冬培訓工作,帶領農牧民外出參觀學習,不斷提高農民素質。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取決于該地的投資環境,而投資環境的好壞則受該地政府的發展思路和觀念的制約。庫爾勒市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得以迅速發展,就在于其發展思路能夠與時代發展要求保持一致。庫爾勒市始終以改善投資環境為立足點,實施“筑巢引鳳”發展戰略。一是堅持改善硬環境建設。所謂硬環境,即本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如果沒有良好、便捷、順暢的環境設施,就很難吸引市屬區域之外投資者的目光。庫爾勒抓住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南疆鐵路的開通、庫爾勒新機場的建設等諸多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大膽創新、銳意進取,通過不斷加大城市道路、綠化、通訊、供排水等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使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載體的綜合服務功能日益增強,投資環境明顯改善。二是時刻加強軟環境建設。庫爾勒市委、市政府按照“小政府、大服務”的目標,著力為投資者營造優質、高效、便捷的“四大環境”服務體系:庫爾勒從本市實際出發,積極研究制定更加開明、優惠的政策,為投資者營造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嚴格依法辦事程序,規范各種收費行為,大力營造讓廣大企業和投資者投資放心、經營安心、生活舒心的法制環境;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為原則,大力營造尊重知識、愛護人才的人才環境;大力壓縮審批環節和辦事時限,嚴格落實限期答復和辦結制度,為廣大企業和客商營造便捷的“一條龍”服務環境。
“栽好梧桐樹,方能引來金鳳凰”,只有通過不斷完善人性化的政策措施和投資環境,才能為庫爾勒市全面實施“筑巢引鳳”戰略打下堅實的基礎。
庫爾勒作為南疆的橋頭堡,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庫爾勒必須實施“外引內聯”發展戰略,否則就很難實現歷史的跨越。庫爾勒充分利用國家給予邊疆地區特殊的優惠外貿政策,努力開拓了中亞、東南亞等國外市場。尤其是近幾年來,庫爾勒的經濟發展和貿易,實現了從“內貿—邊貿—大貿”質的飛躍,與外商建立更加鞏固且穩定的外貿關系?!巴庖齼嚷摗卑l展戰略主要體現在:庫爾勒充分利用 “烏洽會”、“中國農業博覽會”、“巴州石油節”等各種有利時機,擴大對外開放的規模。通過“外引內聯”政策,庫爾勒吸引了像美克化工等眾多大型企業落戶庫爾勒,以此帶動庫爾勒市本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21世紀前20年是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庫爾勒市大開發、大融合、大發展的黃金時期。庫爾勒市以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歐亞大陸橋貫通和國家政策向中西部傾斜等為契機,進一步加快“庫尉一體化”的步伐,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南疆現代化中心城市的基礎地位。庫爾勒市委、市政府在“開放、融合、超越”發展戰略思維的基礎上,以地緣優勢為依托,以石油化工開發為中心,以物資集散、商貿建設為紐帶,以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努力打造“實力、活力、魅力、和諧”庫爾勒,向早日實現“南疆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和“北烏南庫”理想而前進。
[1]中共庫爾勒市委宣傳部.庫爾勒20年,1999.9.
[2]中共庫爾勒市委黨校(內部編).庫爾勒市歷次黨代會匯編,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