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方
(重慶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重慶 400047)
教科書的編審是教科書制度中的重要一環,對教科書的質量有著重要的決定意義。回顧新中國建國以來的教科書的編審,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每個歷史階段中教科書的編審制度的發展都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
從1949年建國以來,為了盡快恢復國家的教育體系,國家開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如以創建新的民主型教育制度為宗旨的大規模的教育改革,確定“建設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的經驗特別要借助蘇聯的教育建設先進經驗”的教育基本原則。1950年9月召開的全國第一屆出版署會議確定了教科書要全國統一的方針;1950年12月成立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專門負責編制全國的中小學和師范學校的教科書,采取改革舊教材、繼承舊教材有用成分和學習前蘇聯教育經驗的教科書政策,各地區一方面改造老解放區的教材或比較通用的舊教材作為中小學的教材,另一方面學習前蘇聯教育經驗,對中小學的教科書進行整理編發;1950年頒發《中小學教科用書決定》發布了全國統一的教科用書,對中小學教科書進行了統一的編審,并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第二部中小學教科書和相應的教學參考書。
這一時期是我國新教育體制初步建立的時期,教材的編寫中既有繼承的成分,又有創新的成分,為新中國中小學課程編審工作提供了經驗,同時學習前蘇聯的統一的教科書編審制度,實行“一綱一本”的教材政策,對教科書進行統編通用,這一經驗的借助有助于解決當時各地教科書版本繁雜、供應紊亂的問題。雖然這種編審制度單一,缺乏自由和靈活度,不利于我國的教科書的多樣性的發展,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對教育體系的建立和教科書質量的提高有著更多的積極意義。
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我國國民經濟進行調整改革的時期,但受到“左”的思想的影響,這時期出現了“大躍進”運動。這一時期教育也受到各種“左”的錯誤的干擾,出現了“教育革命”運動。195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實驗改革學制的決定》,出現了各種實驗學制。為了適應這種學制改革的需要,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制一套十年制中小學實驗教材,但是由于時間倉促和“左”的影響,這套教材編寫得比較粗糙。1958年8月發布了《關于教育事業管理權下放問題的規定》,指出:“各地方根據當地的特點可以進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對教育部和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的通用的教材、教科書,學校可以進行修訂補充,也可以自編教材和教科書。”此后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門和學校甚至學生自己都可以編寫中小學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但是由于“左”的影響和大范圍的群眾性的編寫,這一時期的自編教材都存在著浮夸、虛假的問題。1962年國家對中小學教育進行調整和改革,總結經驗和教訓,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62年8月開始陸續出版了一套十二年制的中小學教材,并在北京、河北一些學校進行實驗教學,取得了較好的評價。但是由于當時的政治環境,這套教材沒有在學校正式使用。
這一時期,雖然對建國初期的教科書編審制度有著一定的調整,同時重視了鄉土教材的編寫,增加了教科書編寫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但這種調整受著“左”的影響,教材編寫混亂不堪,教材的質量也很差,能用的極少。
1966年到1976年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這一時期的教育事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教育事業幾乎停滯不前。國家統編通用教材被視為“封資修大雜燴”加以批判,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解散,教科書的管理權限完全下放給地方,教材的編發完全由地方負責。這時期的教科書比較混亂,一般只設有政治語文、算術、革命文藝、軍事體育勞動等課程。上課學習毛主席語錄,放學學習“紅寶書”。教育部的領導權被剝奪,根本無法進行教材編寫。“十年動亂”期間,中小學教科書的編審處于停滯混亂階段。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國家對全國的教育進行了恢復和發展,采取了統一編寫和使用教材的措施。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77年左右也先后編寫了文革后的第一套和第二套教科書,并放眼世界引進外國大批的教材。但是到了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社會的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并且我國開啟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科書的全國的高度統一已經不能適應實際的需要。為了適應教材改革的需要,1985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工作條例(試行)》,將教材的編寫和審查分開,這是我國教材編審制度的重大改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標志著審定制正式確立。就是說,在全國統一的大綱之下,各個地區、學校,甚至個人都可以進行教材的編寫。根據這一制度,各地區按照統一的教學大綱,編寫了四種針對不同地區的不同類型的教材。審定制的確立對我國教科書編審制度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改革促進了教科書的不斷快速發展。
本世紀初,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全面發展時期,作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環,中小學教科書編審制度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教育部頒布了《課程標準》及《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施行了中央、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模式。各個地區,各個學校可以根據自己地區的特點制定大綱編寫教材,而不是統一用國家的教學大綱。如上海、浙江等地就根據自己地區的特點制定大綱編寫教材,河北省教委編寫的復式教學教材,各個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校本教材編寫也逐漸興起,全國的30多個省市幾乎都在編寫自己的教科書,教科書的品種和數量呈現幾何數的增長,教科書進一步走向多樣化和市場化。
建國以來,教科書審查制度逐步發展,隨著社會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逐漸從國定制發展到審定制再到混合制。剛開始是“一綱一本”的教科書時代,后來實行“一綱多本”或“多綱多本”,國家賦予地方極大的權利,教科書的編寫形成了越來越多樣化的特征,同時也越來越重視各個地區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需要,促進了自身的發展。但是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各個地方政府干預到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當中來,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教科書的審查不嚴格,有時就在本省進行審查,形成自編自審的情況;編審權放開,教科書數量大量增加的同時,對教科書的編寫人員資質的審核、教科書質量的評價也成了不容忽視的問題。
[1]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2]課程教研所.面向21世紀中小學教材建設現代化研究與實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彭爾佳,康林益.我國教科書百年回眸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8,(2).
[4]石筠弢.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政策發展50年.課程·教材·教法,1996,(3).
[5]王岳.我國中小學教材建設的現狀、問題和改革建議.國家高級行政學院學報,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