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娟,田建宏
(太原經濟技術開發區,山西 太原 030032)
太原經濟技術開發區循環經濟發展現狀及展望
郭玉娟,田建宏
(太原經濟技術開發區,山西 太原 030032)
本文推行經濟與環境共贏的發展理念,重點對太原經濟技術開發區循環經濟的發展現狀、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做了全面分析,希望能對太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循環經濟工作有所推進。
經濟區;循環經濟;現狀;展望
循環經濟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生態經濟,它組織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可以大大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循環經濟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對于調整山西省的傳統產業結構,減少煤焦產業比例,增加新興產業比重,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都突出強調“循環經濟”的發展路徑。德、日、美、法、英等發達國家在20世紀均相繼頒布和實施了有關廢棄物減量化、再利用和安全處置的法律。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脆弱。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戰略目標,然而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從根本上轉變,仍然沒有擺脫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發展模式,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資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據世界銀行和國內有關機構測算,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的經濟增長有三分之二是在對生態環境透支的基礎上實現的。因此,為了保證我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破壞環境和生態,循環經濟模式成為必然的選擇。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近期目標是,到2010年,要建立比較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政策支持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這被看成是中國經濟第二次轉變增長方式的開始。此外,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也正在研究制訂之中,國家發改委將進一步調整資源型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運用價格杠桿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顯然,“發展循環經濟”這一經濟與環境共贏的發展理念正在成為國家的發展戰略。“循環經濟”如同“知識經濟”一樣,已經融入中國主流經濟概念當中,并將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工業集中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具體體現是進行生態工業園建設。太原市人民政府為了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速度,要在全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既要創造物質文明,又要營造碧水藍天,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為了實現這一重要目標,經濟區堅持“以項目帶開發、以開發促發展”的建設原則,目前已形成新材料加工、裝備制造、IT、食品和農產品加工、生物制藥、新型建材等六大行業,形成了國際級新材料加工、國家級裝備制造、省級信息產業和省內最具規模的食品及農產品加工四大產業基地以及一個省內最具規模的醫藥專業產業園區,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的試點區。
進行循環經濟建設,太原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要開展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通過綠色招商,促進生態工業健康發展
1.國際級新材料加工基地
以國際級電子信息及新材料加工企業、世界500強富士康科技集團投資的鴻富晉精密工業有限公司為龍頭,另有易威鎂業、東瑞鎂業等企業及省內的200余家配套企業,形成了世界最大的鎂鋁合金深加工基地。全部建成后可形成年工業產值300億元以上,就業人數達到8萬余人的生產規模。
2.特色鮮明的國家級裝備制造業基地
建有以太重煤機工業園、煤科總院山西煤機裝備、山西煤機有限公司三個骨干企業為主的全國最大的煤礦成套設備研發生產基地,以及全省唯一的重型汽車生產基地——南方重汽、全國唯一的高速鐵路輪對生產項目——智奇交通運輸設備有限公司、全球第二家自主研發生產大型無縫鋼管連軋成套設備的科技創新型企業——通澤重工等。
3.省級信息產業基地
以富士康精密電子(太原)有限公司以及其正在安裝調試的24條3G手機生產線項目為龍頭,另有中電科技、長城微光等骨干企業。
4.省內最大的食品及農產品加工基地
主要有蒙牛乳業(太原)有限公司、康師傅國際集團、宏全食品包裝、聯合啤酒等公司。形成了省內規模最大、品牌最強的食品及農產品加工基地,可實現產值30億元。
5.省內最大的生物制藥產業園區
以山西最大的醫藥上市企業亞寶藥業為龍頭,另有康源堂藥業、華元藥業、千匯藥業、瑞福萊藥業、亞寶新龍物流等一批企業,已成為省內最大的醫藥專業產業園區,可實現產值30億元。
(二)科學論證,打造高科技含量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1.食品及農產品加工循環鏈
為鼓勵區內農村發展綠色農業,通過對養牛專業戶進行直補,并幫助其選址建立現代化養牛基地等方式,提高奶牛存欄率,牛奶提供給蒙牛乳業做生產原料。農業生產的大米、小麥等投入到聯合啤酒作為原料。生產啤酒的附產品酒糟等提供給養牛基地,實現酒糟的循環利用。養牛基地的牛糞及各類生活污水等通過沼氣池建設,為當地居民提供清潔能源,由此形成了“酒糟——奶牛——養殖——食品加工——沼氣開發”的循環鏈條。
2.新型建材循環鏈
為了保證供暖及供氣需求,區內已建成供氣熱源廠3處,供氣能力為415噸/小時,年產生粉煤灰、濾渣1.8萬噸。引進福星斯達等新型建材企業后,粉煤灰、濾渣全部由其用作原材料,制成新型建筑材料,廣泛應用于建筑工程。該項目不僅可以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還能化害為利,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形成了“廢渣——建材——建筑”的循環鏈條。
3.新材料加工制造循環鏈
以山西東瑞鎂業等企業為代表的鎂鋁合金生產企業,充分利用山西省豐富的鋁、鎂、錳、鐵等礦產資源,形成了年產近10萬噸鎂錠、鎂合金、鎂粉等產品,為新材料的開發利用打造了有力基礎。富士康集團公司是經濟區引入最大的外資項目,投資10億美元,專注于鎂鋁合金等新材料的研發與生產。東瑞鎂業等公司提供的鎂鋁合金原材料,經富士康公司生產成手機鎂合金機構件、精密模具、熱傳導產品、鎂鋁合金壓鑄件等,并為南方重汽、三一重工、青特汽車等項目提供零部件,形成新材料加工制造循環鏈,并通過煅燒等新型方式,將富士康年產數千噸的工業固廢實現安全利用,達到各方共贏的目的。
(三)經濟區建設堅持生態立區
2002年獨立運行以來,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經濟區管委會將“建設人與自然高度和諧,居住環境清潔優雅,文化氣息濃厚,可持續發展,永存生機與活力的文化生態園區”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之一。在規劃、建設、招商引資等方面明確提出堅持“可持續發展”、“協調發展”、“以人為本”等先進理念,把建設生態型工業園區作為努力方向。首先,以尊重生態、尊重環境為前提,科學合理地確定區域規劃和發展決策。其次,從保護和利用資源的角度出發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把住招商引資關,力求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并把甄別項目的能耗、污染狀況和技術含量作為選擇項目的前提,以保證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
“十一五”期間,我們將按照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節約資源兼顧的原則,用循環經濟理念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重新審視當前的產業系統,重新認識“廢物”在循環經濟中的作用。把園區經濟視為一種類似于自然生態系統的封閉體系,尋找資源和物質流動的鏈條,開發由線性生產流程向非線性循環利用的生態型生產流程轉變的途徑,通過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區,推動產業增長模式的轉變。我們的目標是:到2010年,通過ISO14000認證企業數達到20家,污水處理和綜合利用率達到1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處置率達到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實現區內廢棄物的“零”排放,地表水環境質量達到V類水質標準,環境空氣質量達到或者好于國家二級質量標準的天數超過300天,萬元GDP能耗降低20%以上,建成全省循環經濟示范區。
1.根據循環經濟發展思路,調整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立足開發區產業現狀,第一要做大、做強環保產業包括環境污染控制與減排、污染治理以及廢物處理等方面的設備和服務。隨著人們對環保問題的日益重視,環保設備、技術和服務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市場正在呈上升趨勢。招商引資過程中,可以通過支持建設示范工程等措施,吸引生產環保設備、提供環保技術的企業。第二是支持發展節能產業,支持利用新技術發展太陽能電池、風力發電、綠色照明、節能建材等。第三是延伸產業鏈,吸引一批發展循環經濟所需要的企業,并出臺政策鼓勵企業應用廢渣廢料作為原料,實現區內污染物的全部循環利用。
2.貫徹《清潔生產促進法》,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向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轉型。積極推動企業開展清潔生產,特別是重點控制污染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從污染總量控制入手,篩選優化污染治理重點控制項目,確定污染源治理、環境綜合整治及基礎設施建設措施,從而減少污染物排放,從根本上改善環境質量。專門安排環保專項資金,完善排污收費制度,建立環境資源補償基金,建立環保貸款基金,拓寬環保資金渠道,加大對環保工作的投入,并充分利用價格杠桿,鼓勵資源集約型生產,遏制資源浪費,減少廢物排放。
3.建立可持續固體廢物管理體系。為落實生態工業園建設,加強開發區固體廢物的管理,促進園區內固體廢物的交換和資源化利用,在成功處置富士康公司固廢的基礎上,建立可持續固體廢物管理體系,主要是建立固體廢物交換信息中心。中心負責對區內的生產企業產生的固體廢物種類、數量、對其處理、處置情況及與之相關的回收企業的廢物回收、處理、處置和廢物流向進行調查,促進工業廢物交換與資源化利用,完善固廢管理網絡系統,實現工業廢物最小化、零排放。
4.以科技創新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憑借經濟區的產業優勢、人才優勢,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投入,推動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的研發、推廣與應用。突出做好以下項目:
鎂合金應用技術:金屬鎂清潔冶煉、鎂合金壓鑄和塑性成型、鋁合金與鎂合金廢料回收等技術。
節能技術:新建材、新材料等行業高爐、礦熱爐的余熱利用技術,冶金、化工、新材料加工等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機械與裝備制造業清潔生產技術與工程研究,高效節能技術及相關產品,煤礦安全高效生產技術和煤炭綜合利用及環保技術等。
環保技術:煙氯脫硫技術、污水處理技術、在線監測技術、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等。
循環利用技術: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技術裝備及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同時,引進一批促進循環經濟快速發展的高科技企業和節點項目,如利用企業產生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主要原料的企業,城市生活垃圾發電、垃圾資源化,生產符合國家標準的建筑節能產品及利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項目,達到循環經濟中增環補鏈的作用。
F29
A
1673-0046(2010)3-0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