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培培
(湛江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廣東 湛江 524300)
可加工性理論在高職英語語法教學中的運用
盧培培
(湛江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廣東 湛江 524300)
可加工性理論認為二語習得過程是分階段的,并受學生語言信息加工能力的控制。本文據此對高職高專語法教學提出建議,提出語法教學應考慮到學生的語言心理和認知水平,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學生語言發展的下一個階段著眼來進行。
可加工性理論;可教性假說;語法教學
語法教學是高職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指出:大學英語教學必須把重點放在打好語言基礎上,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應用能力。所以,英語語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語法教學直接關系等到英語教學的成敗,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之一。因此,順利進行語法教學,提高高職英語教學質量,是每一位教師所必須努力探索的。在我國,語法教學主要是對于某一語法項目,教師通過解釋、舉例等方法呈現給學生,再以反復練習、提問、考試等形式使之掌握。由于在應試教育環境下,測試語言水平的主要指標是看學生語法知識掌握得多少,因而在語法教學實踐中,教師片面求多、求全,把大量語法項目呈現給學生,忽略了語言本身的習得規律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差異,從而使得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本文試圖以Pienemann的可加工性理論(Processabiltiy Theory)及他據此提出的可教性假說(Teachability Hypothesis)為理論基礎探討語法教學的規律性問題,并據此為進行五年制與三年制高職英語語法教學的教師提出幾點建議。
語言的信息加工一直是二語習得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皮耶尼曼的可加工理論是其在1998年Multidimensional Model基礎上提出的。他基于語言學界近幾年對語言加工過程的研究所取得的進展,并借助于詞匯功能語法對語言結構的解釋提出了這一理論。皮耶尼曼認為必須用語法理論和信息處理成分一起來理解二語習得過程。用于解釋可加工性理論的語法是詞匯功能語法(Lexical Functional Grammar)。該語法理論和喬姆斯基的語法理論的不同在于前者試圖在一個框架中同時呈現語言知識和語言信息加工過程,而后者則只是關于語言知識的理論。詞匯功能語法力圖達到心理學上的可行性,即與使語言處理過程與學習者的認知發展過程相一致。可加工性理論的研究重點是語言信息加工機制(processing mechanism)是如何影響語言發展進程的。在該理論框架中,語言信息加工機制被當作是一系列由低到高的用于發展語言系統的加工能力。可加工性理論的邏輯基礎在于在某一特定階段,學習者只能產出當前信息加工器(processor)所能加工的語言形式。學習者在某一習得階段所掌握的加工技能(processing skills)的不足制約了他們加工第二語言中某些特征的能力。因此,語法習得有內在的習得順序。
Pienemann認為要研究有關人類語言信息加工過程,必需要考慮認知主體的心理因素,這樣才能更合理地解釋語言發展過程問題。因為語言發展路徑是由大腦的語言信息加工機制所引起的。要把語言假設變為可執行的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skills),加工機制需要有能加工與這些假設相關的語言結構的能力。換一種說法,可加工性理論的研究重點是如何解釋語言發展過程并進一步確定學習者程序性技能的習得順序。
可加工性理論把二語習得過程視為一系列加工語言信息所必需的程序性技能的習得,并試圖證明一個大多數的認知理論家都同意的一個現象:最容易加工處理的就是最容易習得的。Pienemann試圖解釋中介語語法習得中出現的路徑現象,并由此確定程序性技能的發展順序。可加工理論的核心是以按等級劃分的語言信息加工程序,這個順序來源于人類共有的語言加工機制。利用這個等級,當應用在詞匯功能語法對目的語語法的解釋時,能依次預測出學習者對語言結構的加工能力。據此對語言發展過程的預測結果可以在實證研究中得到檢驗。Pienemann認為:要把語言知識轉變為可操作的程序性知識,信息要加工者需要有能加工這些假設的能力。換一種說法就是,在某一特定階段,二語學習者是無法理解某些語言知識的,因為他們還沒有掌握足夠的加工資源(processing resources),即一些基礎的語法知識。可加工性理論認為,語言產出是一個程序性知識不斷增加的過程,以下的加工程序和其他語言知識一起被逐漸激活。這一過程所遵循的順序是:
Level 1:lemma access.
Level 2:the category procedure.
Level 3:the phrasal procedure.
Level 4:the S-procedure.
Level 5:the subordinate clause procedure-if applicable.
Level 6:Subordinate clause procedure.(Pienemann,1998)
Pienemann假設這個語法解碼程序是按照每一個程序被激活的順序來安排的,而且這個程序遵循著一個順序:每一個低一級的程序都是掌握下一個程序的必須。學習者必須先認識一個單詞,然后才能對其進行語法范疇的劃分。只有確定了一個詞組中心詞的語法范疇才算開始了詞組程序。詞組程序完成后,該詞組的功能(主語、賓語等)才能發揮出來,然后由詞組連接成句子。而且當某一加工程序缺失時,學習者的語法層級將會被切斷,剩下的程序將會被概念結構與表層形式之間的直接映射所取代。
可加工性理論在實踐上的意義在于,學習者能夠學習一個句子中不同成分之間的語法信息的過程是逐步的。最初,他們不能制造出需要人稱、數、格上保持一致的復合句法順序的結構。例如,名詞和冠詞的一致,主語的人稱和動詞的一致等。舉例來說,在學習語法時,語言使用者必須確保一個動詞和它的主語在數上保持一致,一個名詞和它的冠詞也必須在格上保持一致。例如,Peter walk a dogs這個句子不符合語法規則,因為walk和Peter的人稱和數不一致,并且,a和dogs在數上也不一致。在第二語言學習中,學習者學習在句子各個成分之間保持人稱和數的一致的能力是逐漸發展而來的。信息加工理論稱在學習者中有一個假說空間(Hypothesis Space),它隨信息加工資源(processing resources)的順利逐步發展。Pienemann將他的理論應用到許多二語習得過程中的形態學和句法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在對德語詞匯順序習得的實證研究中的一個發現是:不管是自然學習者還是課堂學習者在習得過程中都有個清晰的發展路徑(route),在這條習得路徑上,某些語法結構只有在其之前的步驟習得之后才能習得。
可加工性理論認為,語言知識的獲得有賴于一系列程序性知識自下而上的獲得,認為在任何既定時間,學習者只能在他們之內處理語法信息,他們受加工資源的限制。由此,皮耶尼曼提出了“可教性假說”(Teachability hypothesis),其中,他指出了信息加工理論在教學上的意義,并且得出了關于某些語法結構怎樣教的具體的結論。可教性假說對語法教學規律的預測如下:
習得過程的每一階段都不會因為正規的課堂語法教學而跳過。
如果教學能從語法習得過程的下一程序著眼去教,那么它會是最有益的。
從下一個語言發展階段著眼,尋求合適的切入點。這是可教性假說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假說基于可加工性理論的研究成果,對于語法教學規律給予預測,從中可以看出教授語法知識必須確保學習者處于合適的發展階段,只有這樣,教學效果才是最明顯的。
可加工性理論認為語法習得過程是分階段的,學習者在準備好之前不能領會新的語法結構。每個學習者都構建自己的語法,但是,這些研究在語言教學方面的重要性還未得到充分的認識。當今的課堂語言教學,由于受行為主義的影響,強調知識是固定的,是由教師傳授給學生的,忽視了學生主動建構自己語法系統的能力,以至于語法教學效果較差,并且降低了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
從可加工性理論及可教性假說中可以得知,第二語言學習者只有在他們語言心理或認知能力成熟的情況下方能得益于正規的課堂語法教學。同Pienemann一樣,Rod Ellis也認為只有當某個語言項目接近自然習得的范圍、具有可教性時,或者說進入了ZPD時,教師的教學才能起幫助作用。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可加工性理論以及可教性假說給予語法教學的啟示可總結如下:
1.語法教學進度要考慮到學生現有的語言心理水平和認知能力。五年制學生未經歷過高考,閱歷有限,語言心理和認知能力相對于三年制學生來說還不夠成熟,因而大腦的語言加工機制還不完善。在課堂教學中,不可一味地灌輸語法規則,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目前的學習需要。因而語法教學要從他們容易理解的項目開始,逐步過渡到較難的項目。對于特別難的語法項目,可暫時放棄,待到學生擁有足夠的程序性知識后再教。同時,不要過多糾正學生的語法錯誤,錯誤的產生是由于他們語言心理或認知能力不成熟而造成的。
2.語法教學要循序漸進。在課堂語法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現有的語法知識來設計教學,而不應該依靠自己的感覺來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在新的語法項目講授之前,有必要做一個非正式的需求分析(可以小測驗的形式來進行)來了解學生對之前所講授的語法項目的掌握情況以及對即將學習的語法項目的了解。由此獲得學習者目前的程序性知識并預測他們的假設空間,以便為下一語法項目的學習打下基礎。一個語法項目有很多內容,很多例外情況,不能把這些內容和例外一股腦兒全部交給學生。講解語法不僅要注意有系統、有條理,還要注意語法的層次性,由一般到特殊,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3.用真實的語言材料(authentic materials)來舉例以幫助學習者理解和內化新的語法項目。可加工性理論認為,在學習者沒有完全準備好之前他們不會注意到下一階段的語法項目。因此,教師要創造條件,幫助學生理解鞏固已有知識,為學習新的語法項目打好基礎。真實的語言材料有趣,有交際價值或是與學生生活相關,這樣可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調動他們大腦中的語言加工機制的運作,以達到消化吸收語法知識的目的。
4.從下一個語言發展階段著眼,尋求合適的切入點,這是可教性假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下一個語言發展階段著眼,有利于教師把握教學進度,了解在現階段哪個語法項目該講,哪個不該講,也有利于保持教學的系統性。總是從下一個語言發展階段著眼,考慮到了學生目前的知識水平和語言信息加工能力,有利于語法的教和學。還可以避免講一些脫離實際的語法理論,增加學生負擔。
G718.5
A
1673-0046(2010)3-0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