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琳
(山西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高職院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問題與對策
趙 琳
(山西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目前,高職院校在學生的培養中,重技能輕創新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將嚴重影響學生日后的發展。改變這種現狀,高職院校應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轉變現有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優化課程設計,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高職教育;創新能力;對策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是高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任務。目前,社會普遍認為高職學生與一般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在實踐方面略有優勢,但在創新能力方面相對欠缺。因此,如何培養“技能創新型人才”也成為當今高職院校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
1.學生缺乏學習動力
當前高職學生的主體是“三校生”以及普通高中應屆畢業生高考最后一批錄取的學生。這些學生在學習意識、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及學習動力上比較欠缺,同時,他們對社會的接納持有一種懷疑心理,導致了學生自信心的不足,影響了學習的主動性。其次,大多數成績較好的學生,只是把高職教育作為繼續深造的跳板,學習中只注重如何應試(參加專升本考試),忽略了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2.專業設置和培養目標不明確
很多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存在專業結構趨同,一是非類專業(非高職院校主導專業本身所能涵蓋的專業)不斷增多,二是相同專業占專業總數的比例也在逐步增大。學校在專業設置上貪多求新,不考慮自身的歷史背景、學科特色、市場需求及資源結構等實際情況,片面追求專業數量,盲目開辦新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
3.學業評價體系單一
現有的學業評價體系,單靠“一張紙,一支筆”就判斷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它只注重了學生的群體成才和其從事某種職業的規范知識和專有能力的培養,忽視了人才個體的秉賦、興趣愛好、接受方式和程度上的差異,這種方式必將制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校園文化生活匱乏
校園的整體文化環境存在較大的不足,校園活動單一,缺乏吸引力,學生在學習完現有的課堂知識后,無所事事,消磨了大量的寶貴時光。
1.文化傳統與思想認識
高職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既有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也有學校和教師以及外界環境方面的客觀原因。首先,從社會發展背景看,我國有著幾千年“重學輕術”的文化傳統和價值取向,在發展職業教育的問題上,思想觀念存在誤區,認為職校生低人一等。其次,人們一直認為創新的任務應由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承擔,創新者資格也只局限在資深專家,而高職教育就是一種“技術教育”。最后,市場對高職畢業生的接納仍存在輕視心理,高職畢業生的各方面待遇仍明顯低于本科生。
2.教育經費的投入
對于高職教育而言,其經費來源是“以政府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這種體制使高職院校既不容易得到政府“為主”的支持,又難以獲得社會的幫助。因為經費投入不足,學校教學裝備、實習基地等的建設陳舊、滯后,學生在這樣的條件下,無法學到與所學專業和崗位密切相關的前沿知識、技能和技術。學校也難以引進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管理人員,再有,由于大多數高職院校通過高學費和大規模招生來彌補教育經費的不足,很難招收高質量的學生。這些都會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帶來嚴重的影響。
3.專業設置和培養方案
由于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很多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并非建立在市場調查、專業人才供需狀況分析的基礎上,造成現有專業設置制度不完善及高職院校專業雷同的現象。在培養方案上,首先,許多高職院校仍沿襲早期中專或盲目引入大學本科的教學計劃,而背離了高職教育中的以市場為導向的教學理念。其次,課程內容過分重視原理和結論,內容呆板,缺乏應用性,專業基礎課與實踐聯系不緊密;第三,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缺乏啟發引導,不重視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與訓練。最后,長期以來的單一考試模式弱化了考試功能的正常發揮和教育目標的正常實現,既影響了教學質量,也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校園文化環境
由于大多數高職院校建校時間較短,正處于一種轉型期,辦學重心主要集中在專業建設上,無暇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而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可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樹立自信,開闊思維,萌發創新意識。
1.建立良好的職業教育體系,轉變現有的觀念
轉變思想觀念,從根源上徹底摒棄“重學輕術”觀念,是高職教育改革的首要條件。政府有責任也有義務提高人們對高職教育的認識,國家應通過政策傾斜的方式,加大對高職教育的扶持力度,確保高職教育的質量;規范社會用人市場,在全社會形成“職業無貴賤,勞動最光榮”的社會風尚;構建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適度發展本研高職教育,使高等職業教育自成體系,實現自我良性循環。其次,高職教育自身必須轉變思想觀念,改變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同時要在調整專業結構、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下功夫,使其既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又兼顧個人發展的需要,通過自身的行動,消除人們的偏見。而這一切最終就是要落實到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行動上來。
2.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和創新辦學理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探索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的有效模式,推進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首先,國家應制定相關政策,建立更為寬廣的高職辦學途徑,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的辦學積極性與參與性,有效解決教育經費短缺的現狀,使學校的資源配置合理化。其次,學校在指導思想上,形成新的人才觀念和辦學理念,從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的多元化上下功夫,從市場的多元需要和自身的實際出發,調整現有課程體系,在辦學方向上,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并以此來推進在辦學思想、專業建設、管理模式和辦學機制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第三,以職業技術應用與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制定教學計劃,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課程模式,開設課程應能基本涵蓋未來職業崗位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精心設計課程環節,注重知識遷移,加強技能訓練,讓知識為我所用,教會學生整合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增設有助于能力培養的課程。課程設計的理念應當以激勵、促進等為核心,旨在激發學生內在的潛能,提升綜合創新能力,改變固有的思維方式。第四,要深入到畢業生未來的就業崗位進行調研,明晰崗位對畢業生理論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等各方面要求。以崗位群要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輕驗證性學習,重研究性的學習。第六,鼓勵師生到一線實踐,開展產學研活動,是增強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3.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教師是辦學的主體,教師應得到更多的尊重,因此,首先教師應被賦予更多權利,獲得更多的資源,設立重點崗位,創造良好工作條件與發展空間,激勵教師提高教學與科研水平。這樣他們才會并有可能擁有更大想象和發揮的空間,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進行思考和創新。其次,鼓勵并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變過去對理論平鋪直敘的授課方法,善于創造問題情景,開展多種形式的討論,對于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教師要善于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鼓勵學生能從多個角度發表自己的看法,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欲望和創造熱情,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這時的教師已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播者,而是學習共同體中的參與者與促進者,是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者、指導者、學生心靈的探索者,更重要的是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者,這樣就要求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4.建立健全的學業評價體系
學業評價應突破傳統教學教什么就考什么的套路,而要大力提倡學生考核的自主性和參與性,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精神。首先,盡可能地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形成以口頭與書面問答、技能測試、課程實踐大作業、畢業實踐、實習報告等為主要形式和內容的課程考核評價方法,并將課程質量評價與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掛鉤,使學業評價體系更具有職業導向性和實效性。其次,可以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在不同的場合運用不同的評價標準,以體現教學思想的靈活性和開放性。第三,在評價中,應注重評價的激勵功能和教育功能,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要發現和評估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讓每個學生都感到,只要努力就必能成功,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第四,高職教育也可引入學分制,加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選擇性。總之,評估方法要能體現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創新所帶來的愉悅。
5.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
創新人才的培養不但需要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基本理論和基本技巧,更需要通過課外活動尤其是研究性的探索活動對所學的知識和思維方式進行大膽的創新和突破。首先,對教師,要形成一種民主的教學氛圍,教師學術自由,鼓勵不同學術見解、不同學術流派的研究。對學生,要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可通過開發跨學科及文理滲透的選修課程,拓寬學生知識面;通過開發隱性課程,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等,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第三,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滿足大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欲,鼓勵高年級學生參與學校和企業的重點課題和活動。通過科技活動和社會實踐,讓學生的新思想、新見解、想象力、創造力、實踐力等都能充分體現出來。
[1]周玉芬.從研究性學習的內涵看高職教育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J].中國高教研究,2005,(3).
[2]鄧小妮.影響我國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條件[J].職教論壇,2007,(8).
[3]賀學貴.論師范英語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育研究,2007,(7).
G718.5
A
1673-0046(2010)3-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