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舉正
(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7)
淺析經濟困難學生的感恩教育與就業能力提升的相互促進作用
張舉正
(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7)
本文分析了經濟困難學生的感恩教育對就業能力提升的促進作用和就業能力提升對感恩教育取得實效的重要意義,并探討將經濟困難學生的感恩教育與就業能力提升結合起來促進學生成長的途徑。
感恩教育;就業能力;經濟困難學生
在國家、社會、高校對經濟困難學生經濟資助力度不斷加大的情況下,如何加強對學生的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成效,成為當前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雖然高校在這方面已經開展了相當多的工作,但感恩教育的實效性仍然不盡如人意。筆者認為,僅空泛地談感恩教育是不夠的,讓學生為感恩而感恩的結果常常是流于形式,最終與期望相去甚遠。只有與學生的個人成長緊密結合,讓學生在成長中感恩,在感恩中成長,才能實現感恩教育的初衷。對于大學生而言,就業無疑是其當前成長的重要需求,對于經濟困難學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本文試從感恩教育與提升就業能力的相互作用的角度,對提高感恩教育的實效性和就業能力,促進學生的成長作一些探討。
(一)責任意識缺乏的學生就業也不積極
責任意識缺乏是導致感恩意識不足的重要原因。雖然經濟困難是他們無法選擇的,但面對困難如何努力去解決,卻首先是每個人自己的責任。一些學生之所以對自己受到的資助麻木不仁,甚至認為國家、社會、學校理所當然地應給自己以資助,并因此在資助不夠時怨天尤人,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認識到要為自己的成長與發展承擔責任。
也正因此,這部分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期間比較被動,滿足于及格過關,缺乏對自身成長的更高要求,更有甚者逃學曠課,違規違紀。到畢業就業時或等待、或逃避、或怨天尤人,抱怨自己沒有一個好爹媽,甚至成為“啃老族”,全然不自省自己為自己的成長承擔了什么,付出了什么。
(二)自卑心理的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也不全面
自卑心理是影響學生感恩意識的另一重要原因。一些學生恥于面對自己所處的現實,因為自己經濟上的困難而貶低個人的價值。這樣的心態使他們覺得感恩是一件證明自己低人一等的事,他們不但不愿意感恩,甚至掩藏自己的困難,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恩惠。
這一類學生往往性格內向,有意無意地將自己與集體分隔開來。在學校的各項活動中缺乏參與勇氣,或是偶爾參與未能取得好的成績而更加對自己失去信心,因而適應和成長相對較慢。其中雖不乏全身心投入到專業學習中去,期望以優異的成績來獲得心理平衡的學生。但即使如此,他們在溝通、交流、組織、協調等綜合素質的培養上仍然較為欠缺。在今天僅僅一紙文憑已經越來越難以征服用人單位的嚴峻就業形勢下,他們的就業前景也堪憂。
(一)感恩教育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有助于提升就業能力
1.感恩教育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意識,為學生積極就業提供了根本動力
感恩教育首先是讓學生識恩、知恩的過程,其實也是讓學生分清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在個人的成長中的責任過程。在清楚地理解了各方面的責任之后,才能深刻地理解它們所提供的恩惠、所飽含的恩情,也才能對自己在個人成長中的角色有正確的認識。
當學生形成了自己對自己的發展承擔主要責任的強烈意識后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就會明確自己的主體作用,不等、不靠,主動積極地尋求就業機會,從而避免出現就業過程中學生不急老師急的被動情況,并且這種責任意識還為其今后走上工作崗位的不斷成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感恩教育教會了學生正視困難為學生成功就業提供了精神支柱
感恩教育是讓學生對別人的恩惠心存感激的過程,也是一個讓學生承認自己所處的現狀,承認別人為自己所做的付出的過程。同時,它還是讓學生感到自己與施恩者在人格上平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直面困難,并在他人的幫助下克服困難的心理體驗,促進了學生心智的成熟。
在當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就業是一個充滿挫折和失望的過程。對于經濟困難的學生來說,其就業的難度更大,困難更多,經歷挫折的次數更多。這時候,曾經的應對困難的經歷將能給他們提供心理上的支持,提供更多的解決的思路,幫助他們堅持不懈努力,直到成功。
3.感恩教育促進學生個人的自覺提升,為學生就業提供了能力保障
感恩教育還要求學生懂得報恩并希望學生施恩。不論是報恩還是施恩,都不只是一句誓言、一個愿望那么簡單,它是需要在實踐中去體現的。因此,僅僅是愿意做還是不夠的,還要能夠做得了,做得好。當學生常懷感恩的心,就會對自己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會敦促自己去不斷提升,以期將來能對國家、社會有所回報。
當今高校已經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成長平臺和充裕的發展機會,只要學生愿意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就能得到比別人更強的就業能力。因此,那些有著強大自我提升意愿并且切實付諸行動的寒門學子,在經過幾年的努力之后,往往能取得可喜的成績,并最終憑自己的實力獲得好的就業機會。
(二)提升就業能力對學生的感恩教育有重要的意義
1.就業能力的提升為學生在校期間知恩、感恩提供信心保證
對于經濟困難學生來說,就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他們對自己的價值的認可,影響到他們對自己未來生活的信心。盡管有許多外在的影響因素無法改變,但他們仍然相信可以通過提升自己的能力來獲得好的就業機會。因此,當學生感覺到自己的就業能力在不斷地提高時,自然會對未來充滿希望,對自己充滿信心。
感恩是一種得到別人幫助后愉悅、溫暖和幸福的情感,并在此基礎上轉化為自覺的感激情緒和回報沖動。但是,希望學生感恩,學生對自己的信心是基礎。一個不能納悅自我的人,自然難以產生愉悅和幸福的情感,回報、關愛他人更無從談起。從現實中也可以看到,對于那些自我感覺就業能力差的學生而言,感恩的意識往往比較淡薄,感恩的行動也較為消極。而對于那些自我感覺就業能力不斷提升的學生而言,則要熱情、積極得多。
2.就業能力的提升為學生將來報恩施恩奠定基礎
經濟困難學生大多會欠下學費和銀行的貸款。正是這些緩交學費和助學貸款幫助他們度過了大學的經濟困難時期。償還這些債務,也是他們作為感恩回報最起碼應該做到的。但他們畢業就業后,往往還會背負著較為沉重的日常生活的經濟壓力。因此,需要擁有較強的就業能力以獲得高質量的就業機會,從而為其畢業后踐行誠信提供保障。
經濟困難學生既有對于生活困難的切身體驗,也有這些困難在別人的幫助下得到解決的幸福感體驗。因此,形成施恩的愿望并非難事。但施恩是需要有足夠的實力支撐的,要能真見諸行動,并非易事。那種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施恩于人的做法在一般情況下并不值得普遍倡導。因此,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就業能力,并且在職場上獲得良好的發展,才能實現施恩。
(一)專業知識學習中常抱感恩心態
1.尊重教師勞動,養成良好學風
在功利思想的影響下,一些學生也將接受高等教育看作一種純粹的市場交易,認為自己交錢讀書就像購買貨物一樣,愛怎么用怎么用,聽不聽課、學得好不好全是自己的事,犯不著別人管。讓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中常抱感恩心態,首先是要讓學生理解教師為學生所付出的辛勤勞動,進而讓學生學會尊重教師的勞動,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刻苦學習就是對教師所付出的辛勤勞動最好的感恩回報,最后達到學生勤奮學習專業,養成良好學風,掌握扎實專業知識的目的。
2.珍惜實踐機會,提高工作技能
專業實踐是大學生提高工作技能的重要環節。但是,到工作一線專業實踐的條件也許會比在校學習要差,學習的任務要更重,學習中所面臨的困難會更多。一些學生往往會因此產生消極情緒,甚至敷衍了事。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明白每一個實踐機會的來之不易,都是學校和實踐單位經過了艱苦努力才獲得的。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少抱怨生活條件的不如意,多感懷實踐崗位提供的鍛煉機會;少抱怨實踐單位的某些管理不善,多感懷帶教人員在工作之外為指導自己的額外付出;少抱怨在學校學習的知識與現實工作需要之間的差距,多爭取利用好實踐中的各種資源提高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
(二)在感恩活動中培養通用能力
1.讓感恩活動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更多機會
在開展感恩活動時,根據這些活動的特殊性,有時可將經濟困難的學生與其他的學生區別開來對待。這將使得經濟困難學生有更多參與活動表現自我的機會,也有更多獲得榮譽的機會。多參與活動,可讓學生在心理素質、個人才藝等方面得到提高;多獲得榮譽,更能為學生的求職履歷增加籌碼,增強就業競爭力。
2.讓感恩活動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特殊平臺
成立以經濟困難學生為主體,以感恩教育為主旨的學生社團,或在勤工助學、義務勞動等過程中組建臨時的組織。通過這些形式,使經濟困難學生可以比普通學生有更多的參與團隊組織工作的機會。在這些組織中,讓他們充分鍛煉組織、溝通、協調、計劃、總結等綜合素質,為將來的就業和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求職擇業過程中鼓勵感恩行為
1.鼓勵學生到基層就業
大學生的感恩,小而言之,是對父母、老師、施恩者;大而言之,是對國家、社會。在當前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到基層工作的形勢下,到基層條件艱苦但又確實迫切需要人才的地方就業,是一種報國家、社會之大恩的行為,并且在眾多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優惠政策的支持下,對于一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說,到基層工作也不失為一條較好出路。因此,在大學生的就業選擇過程中,要鼓勵學生作這樣的選擇。
2.鼓勵學生積極就業
學生能夠盡早地實現就業,本身就是對學校、國家、社會多年教育的回報。同樣,以積極的心態和行動求職,不等、不靠、不抱怨、不放棄,既是實現盡早就業的重要保障,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感恩的行為。將感恩教育與鼓勵學生積極就業相結合,既使感恩教育增加更為具體的載體,也使就業動員有了新的方式,對二者都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1]劉朝華.感恩教育在高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的延伸[J].文史博覽(理論),2008,(8):57-58.
[2]楊艷,劉長青.當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綜述[J].江南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6):109-113.
G64
A
1673-0046(2010)3-0106-02
本文系2009年度廣東省高等學校學生資助工作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09ZXZZ012)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