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凌慧
(吉首大學政管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略探當代大學生幸福觀的教育問題
孫凌慧
(吉首大學政管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幸福觀塑造著人們的精神健康與精神生活,它既能促進個體人的精神健康,又可以對社會和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幸福觀;大學生;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幸福觀發生了兩個方面的重要轉向:一是注重物質生活的幸福,二是注重個人感受的幸福。自然而然,這勢必會對當代大學生的幸福觀產生一定的影響。當代的大學生生活在與祖輩截然不同的環境中,這里沒有物質的匱乏,沒有戰爭血與淚的經歷,有的只是物質豐裕的享受與自我價值定位的追求。他們不斷在現實生活中探尋,他們對幸福生活懷著強烈的渴望,但他們中相當多的人在追求幸福時,探求的腳步總是猶豫的、模糊的或停滯不前。因此,如何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進行幸福觀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新的時代課題。
眾所周知,關于幸福的概述很多,但當下時代的幸福觀應以何為依呢?我國現代性的幸福觀,應當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為主體,吸收非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這是我國現代性幸福觀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幸福觀主張:幸福是物質的實現與精神的實現的統一、自我實現與無私奉獻的統一、享受和創造的統一。首先,幸福存在于勞動中,勞動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也是人最終脫離動物的主要杠桿,只有在勞動中人才能結成社會聯系,才能創造出語言,才能成為社會人,因此勞動不僅創造了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同時也創造了領略幸福的主體。只有偉大的勞動成果才能把人提升為天使,所以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其次,幸福存在于斗爭中。最后,幸福存在于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它把幸福和物質生活、艱苦奮斗、集體主義等結合起來,是科學的幸福觀。而非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即所指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精華,是對馬克思主義觀的有力補充,強調精神上的執著追求,對當代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同樣有其影響。由此,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非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教育,這樣才能很好抵御當下唯物質幸福觀的有力沖擊。
當下,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市場經濟的長足發展,現代大學生們關于幸福是什么的問題,存在莫大的差異,自然而然,其幸福觀也呈多元化發展趨勢。那么如何讓其有所取舍呢?這就離不開教育,潛移默化讓其對科學的幸福觀有所共識。因為個體對幸福的理解是可以改變、培養與提升的,是一種需要磨礪和培養的能力,是一種有待于發掘和發展的主體能力,而教育在其中應扮演不容忽視的角色,顯現它的魅力。幸福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狀態。幸福的獲取需兩方面,即感知幸福的能力與創造幸福的能力。而感知幸福和獲得幸福都是一種需要磨礪和培養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需要教育。就今天的大學生而盲,現在的在校大學生具有鮮明的現代性問題域特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當前“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因此,加強幸福觀教育對大學生精神信仰、心理、道德等各方面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樣才能讓其看清真正的人生幸福道路。
1.加強科學幸福觀的理論學習與個體現實體驗的結合
馬克·凡多倫曾經說過,教育給了人們追求幸福的最好機會。最佳的教育,應該是教會學生在物質和精神領域同時成長。現代性的幸福觀教育就是這樣的教育,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為主體,吸收非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的合理思想,形成中國特色幸福觀。這一幸福觀需要引進大學課堂當中,需專門開展課堂幸福觀專題教育,這不僅有利于對當代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偏離的引導,而且有助于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奮斗目標和崇高的人生信仰。這樣專題的幸福觀教育,能讓他們在學習中與生活中更生動、更準確貼切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內涵。在瞬息萬變的滾滾紅塵中,繼續追尋幸福的真諦,把握人生的幸福,創造幸福的人生。當然,在注重理論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與個體現實的結合。要真正內化幸福觀,更需要大學生自身的真實體驗和對其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所謂真實體驗,既包括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也包括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設立的真實體驗實踐課,即建立在多媒體基礎上的虛擬人生體驗,選擇特定的社會角色、性別、年齡、城市等等。學生用真實情感體驗這種生活。在體驗中,課堂的幸福觀教育部分和與體驗同步的心理疏導將起到關鍵性作用,主要防治不能很好轉換現實和虛擬生活的學生。所謂心理疏導就是指運用心理學研究成果,根據大學生個人幸福觀特點和具體環境,量體裁衣地疏導,使其內化科學的幸福觀,增強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健全其人格,更好地適應環境,正確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復雜問題和矛盾。這樣,才能使他們的人生更加充實、更加豐富多彩,更加深刻地體驗人生的價值,樹立正確的人生信仰。
2.營造良好的社會與家庭環境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社會更是學生成長的大環境。家庭和社會對學生幸福觀和感受幸福的能力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對幸福的不同感受、不同期望和對獲得幸福的不同途徑的追求。幫助大學生擺脫病態幸福觀的腐蝕和干擾,引導他們內化健康積極、理性的、科學的幸福觀不只需要大學教育,更需要課堂外家庭、社會真實生活實踐。在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幸福感的顯現就是和諧家庭的形成,盡管文化、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溝通等等不盡相同,但幸福的感覺是相通的。而就社會而言,在于社會制度的優越,是否賦予人之所以為人的自尊。它是個人提高幸福感覺的前提之一。這就需要社會不斷優化社會環境,給成員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合理的社會生活體制和適度的發展空間。
3.提高大學生受挫認識的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幸福往往與不幸并行,我們要獲得幸福,就必須正確認識不幸。幸福作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狀態,應當通過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價才有可能換取;幸福作為對人現實存在的體驗,只有通過日常生活中對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要正確認識其矛盾的存在,幸福與不幸也總是相伴而行的,在我們享受幸福的同時,其間也有過痛苦的體驗,即幸福內在蘊含著痛苦。因此,在培養正確的幸福觀的同時,必須對不幸有正確的認識。人生是在痛苦中磨礪,在不幸中求得幸福,在不圓滿中獲得最大的圓滿。我們應正確對待不幸,活在當下,在腳踏實地的同時,也要提升自己的價值,幸福對于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是靠自己的努力而獲得的。人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最大的障礙不在外界,而在他自己的內心即內在的價值觀。內在的價值觀就是一種悅納的態度、一種勇敢快樂接受的態度。幸福選擇的本質是一種價值的選擇,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主觀和客觀條件,需要自身的價值尺度去衡量。只有將崇高的幸福觀內化,不斷提高自我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我們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1]王健.論人生現的歷史類型及其對幸福的理解——兼論馬克主義幸福觀[.J].道德與文明,1997,(2).
[2]孫英.幸福是什么[J].倫理學研究,2003,(5).
G64
A
1673-0046(2010)4-0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