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關于城市社區認同感培養的思考
吳雪
(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隨著我國現代化的發展和單位體制的瓦解,社區認同感的培養問題已逐漸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文章在界定了社區認同感概念的基礎上,分析和研究了造成城市居民缺乏社區認同感的主要原因,并進一步得出了培養城市居民社區認同感的有效途徑。
城市;居民;社區;認同感
“社區”最初由德國社會思想家滕尼斯在1887年的《社區與社會》或《共同體與社會》中提出。他認為,社區與社會是兩種不同的人類群體,他的社區概念指那些有著相同價值取向、人口同質性較強的社會共同體,其體現的人際關系是一種親密無間、守望相助、服從權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風俗習慣的人際關系。從這個定義上,我們可以看出建設社區的本質并不在于地域結構,而是在于社區居民在共同的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互動中所形成的社區認同感。
社區認同感是居民對社區的一種特殊情感,屬于人文、行為心理范疇上的概念。它是指居住在城市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基于自身生活和發展的需要,在相互溝通、相互交往、互幫互助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心理上的依戀和歸屬。
好多學者都把社區認同感、社區歸屬感以及社區凝聚力等相關概念等同于同一個概念在使用,但筆者認為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雖然它們是同一范疇的概念,但它們所表達的程度和層次是不一樣的。社區認同感應是最低層次的概念,其次是社區歸屬感,位于最高層次的概念應是社區凝聚力。
(一)社會因素會影響居民社區認同感的培養
1.現代性影響著城市居民社區認同感的培養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代性逐漸開始向社會的各個角落滲透,它以經濟理性和頻繁的社會流動為特征,沖擊著傳統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整體意識和人情倫理,也為社區建設帶來嚴峻的挑戰。后現代社會學學者普遍認為,缺乏人文關懷的現代性使社會產生異化,市場將社會成員切割成為原子式的異質性很強的個體。在社會領域(包括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大,溝通、交流、協調與整合變得越來越困難。
2.傳統的互動模式也影響著城市居民社區認同感的培養
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種“熟人社會”,也就是費老所說的“鄉土社會”。鄉土文化中的互動方式基本上是一種基于血緣、地緣或者固定的業緣關系而形成的社會聯結關系,這就把人們的社會交往限制在了熟人圈子里,這種傳統的互動模式不利于居民社區認同感的培養。據一項調查顯示,當社區居民有困難需要尋求幫助時,選擇親人的居民占全體被調查居民的78%,選擇朋友的居民占全體被調查居民的65%,選擇工作單位的居民占全體被調查居民的14%,而選擇社區機構或者鄰里幫助的居民只占全體被調查居民的4%。
3.單位體制的瓦解也會影響居民社區認同感的培養
單位制是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城市居民的基本組織形式,人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可以在單位中得到解決。但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在市場經濟和城市現代化的沖擊下,單位體制瓦解了,單位把除了就業以外的全部功能都推給了社會,人們必然會形成一種恐懼感和無助感,筆者認為這種感覺不利于社區認同感的培養。
4.社區本身的建設也會影響城市居民社區認同感的培養
社區管理體制的不健全、社區服務功能的缺失、社區經費的短缺,以及社區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工作熱情普遍偏低等社區建設問題,也會影響城市居民社區認同感的培養。
(二)居民自身的狀態也會影響居民社區認同感的培養
居民對社區所投入的感情以及對社區所抱有的態度等主觀原因和居民參加社區活動的次數,在社區生活的時間長短以及在社區內人際關系的好壞等客觀原因,也會影響居民社區認同感的培養。
(一)完善社區硬件設施的建設
社區硬件設施主要包括社區中的體育、文化教育、社區治安和環境衛生等設施的建設。其中,社區環境衛生的建設又可以分為社區衛生、社區綠化、社區道路和社區照明等設施的建設。
1.加強社區體育設施的建設
社區可以修建或安裝健身器、籃球場、乒乓球臺等。也可以舉行體育競技比賽,如競走、籃球、乒乓球等比賽項目,這樣不僅可以豐富人們的業余生活,也可以增加人們對社區的認可程度。
2.加強社區文化教育設施的建設
社區可以修建圖書館、文娛室、下棋館、有限廣播站、心理咨詢室等活動室;也可以創辦社區報紙、開設社區網站或者每天定點廣播社區新聞。這些文化傳播形式不僅有利于宣揚社會主流文化,也有利于宣傳社區的特色文化,加強社區居民對社區的熟悉和喜愛的程度。
3.加強社區治安的建設
社區可以成立自己的治安大隊,由社區干部負責,召集或選聘本社區失業或無業的中青年進行本小區的安全保護工作;也可以經常和公安部門取得聯系,把最近社會上的一些典型的犯罪實例或是騙人的招數公布在公告欄內,讓居民提高警惕,以防上當受騙。
4.加強社區環境衛生的建設
(1)加強社區的衛生建設
社區可以成立一個管理環境的小組,小組長由社區干部擔任,小組成員為自愿為社區環境服務的志愿者組成。他們的作用不光是清潔社區衛生,更重要的是對小區居民起到一個監督的作用,對隨地亂扔垃圾的居民提出批評和警告。
(2)加強社區的綠化建設
社區應定期開展植樹活動,并派專人對樹木進行培育,社區還應在草坪或花壇周圍貼上“禁止采摘和踐踏”的標志,當社區工作人員發現有人采摘花朵或是踐踏草坪時,要出面制止,并且應對其進行批評教育。
(3)加強社區的道路建設
社區應為居民提供平坦、寬闊的道路設施,并應在草坪或是樹蔭下,為居民修建小路和涼棚,給居民創造良好的出行和休閑的環境。
(4)加強社區的照明建設
社區應為居民提供良好的照明設施,不僅要保證居民夜間出行的安全,還應考慮燈具外形的美觀大方。筆者認為外形漂亮的燈具不僅可以起到照明的用途,還可以起到裝飾、美化社區的作用,從而增加居民對社區的認可程度。
(二)加強社區軟件設施的建設
社區軟件設施的建設主要包括加強社區的管理體制、完善社區的服務功能和增加社區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1.加強社區管理體制的建設
社區應明確自己的職責范圍,優化配置社區資源,并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真正成為自我調控、自我管理的自治組織;社區還應明確用人體制,吸收有專業知識背景和實踐經驗的社會工作者來為社區和居民服務。
2.完善社區的服務功能
社區服務主要分為行政服務和生活服務。其中,生活服務又包括便民服務和救助服務。
(1)加強社區行政服務的建設
社區是最低一級的政府組織,人們可以在社區辦理低保申請、就業申請或是在社區開具一些證明等業務。社區應本著服務大眾的思想,把一些服務項目的辦理流程或是一些說明張貼到公告欄內,以方便居民辦事。
(2)加強社區生活服務的建設
筆者把社區的生活服務又細分為便民服務和救助服務。
社區便民服務主要包括:社區可以成立家政服務隊,服務的內容可以包括家電維修、自行車維修、家務清潔、管道疏通等服務項目。社區也可以在居民樓的附近開一間便利店,出售一些蠟燭、醬油、醋、咸鹽等生活必需品。
社區救助服務主要包括:
為老年人服務。根據老年人的身體和心理需求開展社區服務,社區可以組織志愿者組成生活幫助小組和情感幫助小組,為老人提供生活幫助的同時,也可以陪他們聊聊天、下下棋,緩解他們心理上的孤獨和寂寞。
為無業、失業、下崗等特困人員服務。社區可以組織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和“結對子”、“手拉手”活動。為他們提供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幫助。
為殘疾人和優撫對象服務。幫助殘疾人、軍烈屬排憂解難,在生活、婚姻、就業、受教育等方面提供幫助。
為婚育對象服務。組織社區內未婚青年學習生殖健康、科學育兒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一年內組織幾次“單身青年派對”,為沒有對象的青年提供婚戀的機會。
3.豐富社區文化活動
社區文化活動可以滿足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起到陶冶情操和凝聚人心的作用,還會使社區成員在思想意識和心理情感上對社區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社區舉辦的文化活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例如,上海黃浦區開展的小區運動會、民俗文化節、百對金婚老人游上海、與《兒女情長》劇組座談會、老人活動中心、青少年俱樂部、雙休日學校、讀書會、時事講座等活動都值得我們借鑒。除此以外,社區可以每天定時在廣播站廣播社區新聞,讓社區內每一位居民都了解社區,在了解的基礎上達到對社區的認可。
社區還可以在每一年的節假日搞一些和節日相關的文化活動。例如,在端午節,可以舉辦有關端午節來歷的知識問答或是舉行包粽子大賽;在國慶節,可以舉辦一場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題材的講座或是觀看戰爭題材的電影,以教育青年和兒童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還可以在七夕節,組織愛好文藝的居民演一場有關牛郎和織女的話劇或是辦一場中國民間故事會,以增加節日的氣氛。
[1]張桂蓉,程偉波.城市居民社區認同感與歸屬感的實證分析——以長沙市Y社區為例[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25-27.
[2]張志浩.關于社區建設若干問題的認識與研究[J].上海社會科學學院學術季刊,2000,(4):102-110.
[3]季煒.論社區歸屬感的培養[J].東岳論叢,2002,(23):46-48.
[4]陳微.如何培養居民的社區歸屬感[J].中國民政,2002,(4):24-25.
F29
A
1673-0046(2010)01-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