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英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7)
從課程改革實踐中探析高職教育的特色
——對精品課程《企業經營管理模擬》的課改反思
李杰英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7)
伴隨著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逐步顯現出更深層次的問題。本文通過對精品課程《企業經營管理模擬》的課改方向、內容進行探析與反思,試圖揭示高職教育的規律,以期為深化高職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一些啟示。
課程改革;高職教育
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經過短短幾年的實驗與探索,引發了人們對傳統高職教育的深刻反省和對教育本質的深入思考,“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于是突出“基于工作過程、工學結合、服務地方經濟”的課改理念儼然已深入人心,教與學的方式正在逐步轉變,考試與評價也在發生著改變,教師在課改中逐漸走上了專業化成長與發展之路。然而,高職教育課程改革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所以理性地回顧、反思、交流、討論高職教育課程改革問題,對深化課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僅以筆者所在學院精品課程《企業經營管理模擬》為例,通過探析這門課程課改的價值取向和方法,來揭示出高職教育的規律,以期為進一步的高等職業教育課改提供一些借鑒。
這門課程在工商管理系開展歷史悠久。自從工商管理系2001年成立高職工商管理專業以來,就一直在開設本課程,這期間,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1年——2002年)萌芽階段。在這一階段,工商管理專業開始改變各門專業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由純理論教學轉變到理論與案例結合的教學,教材的選取方向也由過去的理論系統性向案例引導和案例分析的實踐性發展,考試題型也凸顯了案例分析的重量。工商管理專業企業經營管理模擬的雛形開始在各門專業課中體現出來,教學的學生主體地位也漸露端倪。
第二階段(2003年——2005年)形成階段。在這一階段,工商管理專業在教學計劃修訂過程中,開始注重高職專業的實踐性這一特點,在新的教學計劃中,加入了《工商管理軟件應用》和《管理模擬》兩門課程。
第三階段(2006年——2009年)完善階段。在這一階段,工商管理專業向用友公司購置了一套ERP模擬設備,中教暢享公司也無償為工商管理系提供了一套企業經營管理模擬軟件。因此,在教學計劃中把《工商管理軟件應用》和《管理模擬》兩門課合并為《企業經營管理模擬》,并對本門課程提出了新的課程標準,要求課程內容設計四塊內容:綜合理論教學、仿真模擬實訓、案例輔助教學和校外實訓。本門課程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和各種仿真環境的涌現下日漸走向成熟。
1.教學內容改革
(1)根據基于工作過程的新模式,重構課程體系
《企業經營管理模擬》這門課程徹底打破了傳統學科式教學內容,是基于工作過程的新模式重構課程體系。即將這門課程原先涉及的學科理論知識體系根據工作過程,重新劃分為市場調研與預測、決策制定、采購過程的計劃與監控、生產過程的控制與管理和銷售過程的控制與管理五門課程。同時根據企業運作過程中伴隨的人流、物流、財流,開設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內部物流控制、資金流和資金的掌握與記錄、制定投資和財務計劃四門課程。
(2)從理論走向實踐,充分體現本課程的實踐性特點
傳統的高職工商管理專業只注重課程的理論體系的架構,完全是本科院校教學模式簡化版,忽視了高職院校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要求。本課程從2001年開始到現在,一直在不斷地改變。原來一直是以理論教學為主,通過對市場的調研,了解了企業對中基層人員的需求很大。企業許多中基層管理人員均來自企業內部的專業人員,因此,在管理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實際問題,導致管理混亂,這與他們對管理知識的缺乏有直接的關系。對于管理專業實訓的主要目的是如何讓學生學會高效率工作,管理過程應注意哪些問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本著把理論思想運用于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高效管理,提高學生對管理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3)從教室走向企業,積極服務地方經濟
考慮到企業經營管理模擬這門課程是在教室進行仿真模擬或案例分析,讓學生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就會受一些限定性條件的影響,不利于學生對真實管理環境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本課程在校內模擬的基礎上結合了實際企業參與。雖然本課程的專業教師大多有企業的工作經歷和企業培訓經驗,但是為了讓我們的課程更加符合當地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發性,近年來我們一直堅持與各種類型的企業一起合作,基于工作過程進行課程的設計和開發。企業經營管理模擬這門課程我們先后得到了山西國美電器有限公司、用友山西分公司、太原雙合成食品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業的大力支持,這些企業每年都要接納我們的學生完成認知、課程實習和綜合實訓等各種實訓任務,而且我們每年都聘請各公司的一線管理人員來我系進行授課,做講座,同時,他們每年都對課程的建設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得我們不斷完善和優化企業經營管理模擬。通過到真實企業頂崗實訓和聽一線人員講管理心得,拓寬了學生的管理視野,加強了解影響管理過程的不確定性因素,切實培養了學生的職業能力。
(4)從“學”、“做”分離轉向“做中學”和“工學結合”,切實提高“教”與“學”的效果
在講授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企業經營管理模擬這門課程時,我們通過用友公司提供的ERP沙盤創造一個模擬的制造業企業環境,通過制定戰略、進行廣告投放、爭訂單、采購原材料、生產、銷售等一系列環節,讓學生去經營和管理一個企業,通過六年或八年的企業運營,讓學生真正把所學知識運用到虛擬企業之中。另外,我們還運用電子計算機或信息網絡技術,創造一個虛擬的經營管理環境,讓學生分組上機去操作,從而在仿真模擬環境中切實做到“做中學”和“做中思考”。雖然這種模擬訓練環境在學生學習時取得一定效果,但依然沒有真刀真槍操作來得真實、直接和高效,要做到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教學過程,就必須讓學生到真實的企業去實習,讓學生去頂崗和輪崗學習,我們到不同類型的企業的各個職能部門去學習經營和管理,綜合實踐所學各門知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切實培養學生的市場經濟意識、創業創新能力以及商品經營和企業管理的能力。這樣,“工學結合”切實提高了教學水平,達到了高職院校預設的教學效果。
2.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
本課程根據其教學特色,引入了角色扮演法和團隊合作教學法
(1)角色扮演法是模擬企業工作過程所劃分出的五大崗位群而產生的。學生互相協作對一個企業進行六年的運營。學生通過前導課程的理論學習,結合自己的興趣和個性進行角色答辯,教師根據學生的答辯和綜合了解分配角色,最終確定由哪五位學生扮演執行總監(CEO)、財務總監(CFO)、生產總監(COO)、采購總監(CPO)和市場總監(CMO)。這樣讓學生從事崗位更加人性化,更加科學化,人崗更加匹配。
(2)團隊合作教學法是《企業經營管理模擬》該課程最具特色的教學方法。團隊合作教學法包括教的團隊和學的團隊兩個方面。一方面教的團隊是指由四位主講教師組成一個授課團隊,一位教師主講授課,同時其他三位教師就同一實訓項目,同時間、并行上課。這種授課方法保證了所有的學生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授課教師的指導,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保證了教學效果。同時,四名具有學科知識體系的教師同堂進行教學,這樣能做到教師之間知識互相綜合滲透,能更加精確解決學生提出的不同學科問題,教師通過團隊授課,教師的整體素質也有了質的飛躍。另一方面學的團隊:即學生學習團隊化。學生模擬一個企業組成一個團隊,進行經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體會到各角色在企業運作過程中的作用和職責,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學習到企業運作的基本模式,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知識崗位能力要求,我們設置了市場調研與預測,銷售過程的計劃監督和控制。
3.考試方式革新
這門課程的考核方式再也不是拘泥于過去傳統的一只筆一張紙的考試模式,而是從多種形式反映學生真實的能力,強調學生的實踐技能。具體體現為:(1)考查的依據是:實訓中的表現,出勤情況,對實訓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實際操作技術的熟練程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訓報告的編寫及答辯水平等。(2)分為實訓報告、平時表現、答辯、小組經營成績四部分,權重分別為20%,10%,40%,30%。(3)成績評定可分為優、良、中、及格、不及格。
1.高職課程改革客觀上存在多種有效模式,每一種模式都有其適用場合和條件要求,切不可照抄照搬。采用某種高職課程改革模式要考慮其相應的使用條件和適用范圍,照搬照抄、簡單地移植注定不會成功。課程模式的選擇不能強求一律,不同地區、專業、對象、條件可選擇不同模式及其不同的變式。
2.突出高職教育課程改革重點,引入動態運行機制。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業界對職業人才的要求日趨智能化、綜合化和復合化。因此,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應該成為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為突出這一重點,高職教育課程要引入動態運行機制,注重吸取多種課程理念之所長,將高職課程設置納入按需增減、隨機組合的動態變化之中,使其更貼近時代要求,以促進高職學生更適應動態的學習環境、培養高職學生動態的職業能力,從而滿足動態社會的多方位需求。高職課程要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多種目標的選擇中找回自我、發展個性。
3.注重課改的日常積累,同時借鑒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創建符合自身實際的高職課程改革模式。課程改革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工程,不可一蹴而就,所以要注重日常的積累,完善相關的課改制度安排。由于我國高職課程改革的取向都是在一定課程觀的指導下進行的,這些課程觀都在某種程度上吸收、借鑒了近年來世界高職課程改革的理論思想,如能力本位教育和市場理論等。課程觀念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先導,鑒于當前我國高職課程改革存在的不完善性,今后我們還將繼續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進一步探索適合我國實際的高職課程改革之路。
[1]蔣乃平.職教課程改革要點與課程模式[J].北京教育,2000,(3).
[2]鄧澤民,陳慶合.職業教育課程設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G718.5
A
1673-0046(2010)01-00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