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麗
(河南信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經濟社會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體育工作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織部分,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由于我國省情、區情、社情、民情的差異和東西部經濟發展的巨大落差,造成了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從總體上看,農村體育還處在低水平、不全面、發展不平衡的狀態,還不能滿足廣大農村居民體育文化的需求。現階段我國農村無論是人均體育場地,還是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人數以及組織化程度與城市相比都處于較低水平。從體育場地設施來看,我國現有60余萬個各類體育場館,其中占國土面積16.5%和人口39.0%,城鎮占全部體育場館的比重為79.8%,而占國土面積83.5%,并擁有61%左右人口的廣大農村地區卻只占20.12%的體育場館資源,部分鄉鎮缺乏、甚至沒有體育活動場所和設施。從城鄉體育人口結構來看,我國51.2%的城鎮人口參加過體育活動,而農村人口中只有29%參加過體育活動,在不同年齡段,城鎮居民體育參與度明顯優于農村居民,且隨著年齡增長差距不斷加大。
1.農村體育組織功能弱化
由于社會結構轉型和經濟體制轉軌對傳統農村的沖擊,使體育職能部門力量削弱。改革開放以后,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我國不少縣(區)鄉(鎮)撤消了體育部門,并將體育置于與文化、教育、衛生等部門合并重組,原鄉鎮文體中心都不復存在,基層政府中體育工作開始游離于政府職能之外,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基層體育主管部門的權限,使基層體育事業,包括農村體育的政府管理職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弱化。一項對西北5省老少邊窮地區農村體育的調查顯示,有46.3%的政府沒有將體育工作納入政府工作計劃,有42.9%的鄉鎮沒有確定具體的機構專門負責體育工作。在沒有構建履行體育管理職能的農村地區,要深入開展農村體育顯然是十分困難的。特別是在基層公共體育事業仍需要以國家和政府投入為主的今天,基層體育管理部門職能的弱化,將直接導致對包括農村在內的公共體育事業投入力度的減弱,使其制約著新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
2.農村體育資源配置不足
發展新農村體育事業的根本目的是增強農民體質,培養廣大農民的體育健身意識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很多農村地區擺脫了貧困,農民逐漸過上了富裕生活。但是,絕大部分農村與農民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體育活動場地、設施缺乏,建“一片球場,少十個賭場”已經成為廣大農民的共同愿望。根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的普查統計,截止到2003年底,我國擁有符合普查要求的各類體育場館850080個,但鄉鎮村只有66466個,僅占總數的7.82%。農村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是農村健身文化賴以形成的條件和載體,因此農村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嚴重滯后與農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之間的不協調因素,是影響和制約新農村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3.農村體育主體力量削弱
新農村體育文化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有知識、有文化的農村勞動者。據2006年《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我國外出農民工數量約為1.2億,這說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剩余勞動力絕大部分流向了城市等經濟較發達地區。這些在外流動打工的農民,大多數是青壯年勞動力,理應是新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但是由于長年漂泊在外,他們根本沒有時間顧及農村體育,從而造成很多富余力強、有知識的新型農民大量外流,這就無形中削弱了農村體育的主體力量,導致了農村體育主體的缺失。
4.農村體育文化還處在相對弱勢的地位
農村文化建設中體育文化推廣的相對缺位或乏力,凸顯了新農村體育的弱勢地位。以鄉一級文化站為例,全國鄉(鎮)擁有“文化中心”約2.3萬個,全國鄉(鎮)文化站點不足4萬個,民間文化團體僅2000余個,而且設施陳舊、破損不堪,在地區分布上也不平衡,東中部地區平均每個鄉(鎮)有文化站點1-3個,西部地區農村平均每鄉(鎮)僅有0.86個。2004年,在國家體育總局的倡導下,全國各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體育三下鄉”活動,然而,不論從效果、范圍,還是堅持的時間,都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更沒有形成制度,許多活動的開展也僅限于在縣城止步,鄉鎮、村落成為被遺忘的角落。農村體育文化幾乎成了被遺忘的“沙漠”。國家在農村體育文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的經費相對較少,也是新農村體育文化處在相對弱勢地位的一個主要因素。
5.對體育健身認識不足缺乏興趣
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體育服務體系的一項系統工程。
據有關對農民體育健身概念、健身鍛煉內容、國家推行全民健身的意義和健身的科學涵義四項問卷調查表明:農民對全民健身的認識水平及了解程度偏低,只有30.5%的農民對我國全民體育健身的意義有所了解,有69.5%的農民對國家推行全民健身的戰略意義了解得非常膚淺,76.8%的農民對體育健身概念的認識模糊不清,78.7%的農民不清楚體育鍛煉包含有哪些健身內容,52.1%的農民不懂得科學體育健身的涵義,對體育健身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沒病就是健康”的膚淺認識上,更為嚴重的是有68.2%的農民對健身意義的理解根本不正確,甚至認為“生產勞動就可以替代體育鍛煉”的錯誤觀點。眾多研究證實了農民對于體育健身缺乏興趣,如河南省經濟欠發達地區有24.75%農民對健身活動缺乏興趣,21.70%認為沒有必要,19.75%怕人譏笑,8.30%認為參加健身活動不適于其言行舉止。浙蘇皖贛魯的農民有22.59%的人對體育不感興趣,北京市農民有52.07%認為用不著參加體育鍛煉。
新農村體育的開展不僅僅是為了增強農民的體質和身心健康,同時也是通過體育活動這種形式,來展示我國現代農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精神風貌,培養農民自尊、自信、自強不息的人格魅力。因此,我們一定要把農民健康、長壽和生活幸福美滿,作為新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基本標志,堅持科學發展新農村體育,使新農村體育沿著健康的軌道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依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配套農村體育組織
目前,在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要促進農村體育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鄉(鎮)體育組織建設,根據上級管理部門要求,鄉(鎮)應成立農村體育工作組織機構,制定出具體的發展規劃和目標,形成以鄉(鎮)體育社團為主線,以各基層體育指導站(點)為重點,線、點結合,覆蓋面廣的農村體育組織網絡,為新農村體育發展搭建平臺,切實避免體育在農村管理工作中的邊緣化,促進農村體育事業發展。
2.發展農村經濟,加大經費投入,改變農村體育的落后條件
農村體育條件落后對新農村體育發展構成了根本性制約,因此,要扭轉農村體育的不利局面,首先要自覺地把農村經濟發展同體育發展結合起來,充分認識經濟發展主導地位,進一步加大農村體育經費投入,堅持從實際出發,依靠政府扶持,借助社會力量,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加強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按照中央要求把體育健身場地設施建到農民身邊,使文化體育服務覆蓋農村,滿足農民健身需求。不斷加強農村體育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努力提高體育場地設施的使用效率,確保農村體育條件有一個大的改觀,以實現農村體育戰略目標。
3.依靠農民,搞好宣傳,提高農村體育的社會地位
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不僅是信息的提供者,而且具有左右民眾輿論的潛力。“電視新聞有力地影響著觀眾對何為國家大事的判斷”,也就是說,電視能夠影響人們對某一事件的評價標準。隨著新農村建設中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的普及,大眾媒體要把體育文化建設和體育宣傳同農民的切身利益結合起來,通過對傳播信息的選擇、解釋與評論,引導廣大農民認清體育鍛煉與增強體質,減少疾病與節約開支,增加家庭收入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使他們形成共同的價值觀、認同的一致性和對事物的評判標準,積極推廣積極、向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農民對體育價值的基本認識,提高農民參與各項體育活動的興趣,提高農村體育的社會地位,促進新農村和諧建設。
4.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特色體育健身項目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間氣候和地理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生活習俗有很大差異,開展農村體育活動要注意總體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同時,積極探索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條件下開展農村體育活動的規律,并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把農村體育工作落到實處。由于農村開展體育活動,存在體育場地設施少、農民的時間難以協調統一等實際困難,因此應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農閑季節和傳統節日元旦、春節、五一、端午、十一、中秋等,組織開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活動。
5.建全農村體育法制,促進農村體育良性發展
隨著新農村經濟的發展和鄉鎮機構改革的深化,農村體育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原有的部分法律法規已不能完全適應新時期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為貫徹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剛要》,加快農村體育事業發展步伐,2002年國家體育總局印發了《農村體育工作暫行規定》,加強農村體育法制建設,盡快建立和建全相關的法律體系,如:農村體育的組織管理、農村體育活動的開展,農村體育骨干的培訓與管理以及體育產業的發展等相關問題的立法,使農村體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動農村體育工作向著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普及化的方向發展。
[1]張發強.中國社會體育現狀調查結果報告[J].體育科學,1999,(1).
[2]張新光.論中國地方政府基層改革與農村管理體制創新[J].中州學刊,2006,(1).
[3]王廣虎.弱勢群體參與全民健身的現狀與對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4]王健,胡慶山.以人為本——農村體育“科學發展”的新理念[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12).
[5]肖豐.河南省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體育現狀調查與對策[J].中國體育科技,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