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莉丹
(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析
肖莉丹
(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隨著近年來碩士研究生的不斷擴招,傳統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出現了種種問題,主要體現在培養機制缺乏完善、專業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教學方式單一、研究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欠缺以及科研重形式而忽略實質。在科學發展觀的審視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應做到以學生為本,努力統籌學校資源,完善培養機制,注重學生全面的可持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胡錦濤主席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了教育的發展問題,提出了“優先發展教育”這一戰略舉措,并明確了“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這一發展目標。碩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科研和教學人才。然而,隨著近年來研究生的擴招及碩士研究生就業與社會需求發生矛盾等問題的出現,我們對現行研究生的培養模式的反思尤為重要。在科學發展觀的審視下,當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存在哪些問題?我們又應作出何種改革?本文擬從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問題與對策兩方面展開論述。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研究生教育的成熟和完善,研究生數量正急劇增加。然而,量的增加并未帶來質的提升,碩士研究生的就業率年年呈下滑趨勢。這既有宏觀上制度層面、結構性的因素,也有微觀上教學方式落后、實踐能力弱等原因。這折射出當今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種種弊端。
(一)碩士研究生培養機制缺乏完善
第一,在國家下撥研究生培養經費有限的情況下,研究生在入學時被劃分為公費和自費。兩類學生在繳納學費、享受獎助學金和醫療服務方面,差別較大;自費生無論入學后如何努力,學業如何突出,其待遇差別從入校到畢業都不能改變。
第二,導師招生數量的分配不合理。盡管有對導師科研情況和經費數量的要求,但這種要求在落實上有難度、有漏洞,導致招生數量在導師之間的分配不合理,不利于培養質量的提高。
第三,在招生工作中,導師選拔研究生的自主權不夠充分,不利于導師責任制的落實。
第四,研究生的獎助水平較低,影響了優秀研究生生源報考的積極性。
(二)專業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
目前,碩士研究生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不完全相適應。社會需要各種規格的復合型人才,這不單要求研究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同時需要有很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創造能力。以課程設置為例,首先,傳統的課程設置主要以某一專業相關度極大的課程為主,并未考慮相類似的學科知識對于擴展碩士研究生的知識儲備的作用。其次,課程的內容比較落后,完全過時的基礎知識授課不利于學生對該學科前沿知識及科學研究方式的把握,不利于之后科研工作的開展。
(三)單一化的教學方式、放羊式的教育管理與研究生的期望不符
教學方式上,大多數的碩士研究生課程仍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學生缺乏參與的主動性。老師們單一死板的教學方式無法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求知的欲望,學生缺乏從不同角度或更深的層次去考慮問題的能力,更不用說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教育管理中,一名導師往往身兼數職,于是對學生采取放羊式管理——不聞不問,任其發展。有些導師課上只知道念教案,沉悶而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或思考,課后很少關心學生或督促學生,對學生平時寫的作業沒有指點、批評,論文不管好壞統一給80分以上,這也導致學生對待學習不認真的問題。
(四)研究生的專業技能、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不足
碩士研究生缺乏實踐經驗和動手操作能力是其在就業過程中的硬傷。社會發展對高級人才的需求不只是科學家、大學教師,更需要大量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高級管理人員等應用型人才。實踐動手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也是近年來高新企業界人士對所錄用的研究生的普遍看法。這與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過于單一化和學術化,側重理論研究、發表論文等,而忽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關。
(五)科研重形式而忽略實質,研究生創新能力欠缺
大多數碩士研究生都要跟導師做課題、搞科研??蒲斜旧碛兄趯W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現在一些導師在指導學生做科研時,要求用某一種已成型的方法套用即可,學生學會的就是套用方法,不去考慮方法是否過舊或過于繁瑣,不考慮求解出的問題是否與事實相符,是否有實際意義??蒲羞^程變成了學習方法和檢驗方法的過程,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毫無益處,對學生的科研能力也無提高,學生無法在科研的過程中開動腦筋,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學會統籌兼顧,堅持可持續發展。在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面,高校更應正視自身問題,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管理理念,統籌優化各種資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的就業成才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針對上述問題,高校應從以下幾方面提高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
(一)統籌優化學校資源,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
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目標在于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實質是構建出新的研究生教育制度。通過進一步協調統籌和優化配置學校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的資源,完善研究生資助體系,激發學校、學院、學科和導師的內在積極性;構建起導師、研究生和培養環境三者和諧發展、協同創新的制度結構;形成有利于激發研究生創新熱情和創新實踐的培養機制,保證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又好又快發展。在教育成本分擔方面,第一,取消公費、自費區別,對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均有條件地收取學費,再以獎學金資助的形式享受同等的獎助學金待遇和同樣的公費醫療待遇。第二,全面提高助學金等資助待遇和標準,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均可通過獲得學業獎學金和“三助”崗位等而免交或少交學費,同時還能獲得生活津貼。
(二)以社會需求為出發點,完善專業課程設置
專業課程的設置要與社會需求相聯系,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當中既包括對本專業前沿知識的掌握,又包括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及學習能力。社會的發展依賴于各種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應用能力也成為培養的重點。對于碩士而言,首先,由于畢業大多數人要服務于企業,就必然具備較強的知識應用能力,故此,課程的設置應加入能力的訓練。其次,完善實驗課設置,為學生提供自主設計實驗的機會。再次,修改《職業生涯規劃課》為必修課,把其納入常規教育;對研究生進行職業發展指導,開設就業指導課,開展創業教育,為學生的未來規劃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注重實踐科研能力的培養
通過分學科、分專業設立科研興趣小組,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研等,讓學生深入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嘗試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舉辦學術沙龍、學術研討會分享研究成果;開展課題辯論會,讓不同的課題組集中討論某一問題,集思廣益,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提出對問題的看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思考、開拓學生思維的目的;鼓勵學生與企業合作開發課題,實現與企業技術研發的對接,培養學會實踐能力、協調能力與創新意識;努力開發社會實踐基地;鼓勵研究生擔任助教、助研、助管等一些科研、教學輔助工作或管理工作,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完善研究生培養的激勵和競爭機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新型研究生資助體系,促進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四)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采取個性化的培養方式
高校、教師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應該從“面”走向“點”。根據學生的類型、個性、興趣、特長采取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培養方式。研究生教育的擴招促使生源更加多樣化,學生的學習背景不同,工作實踐不同,興趣特長不同,即使在同一專業內,有的學生理論功底較厚,有的學生實踐經驗較豐富,有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老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制定符合該學生綜合發展的培養方案,力求發揮其優勢,克服其不足,朝一個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邁進。
(五)強化學生心理素質,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健康的人格是影響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重要方面。針對在校研究生社會閱歷少、經驗不足、心理承受能力不穩定的弱點,高校在強化心理素質的培養和鍛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著力構建適合研究生全面發揮的平臺。開展心連心溝通交往主題活動,建立心理咨詢檔案,創建研究生心理危機防范體系,努力營造健康和諧向上的氛圍。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要[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2]廖其發.新中國教育改革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
G64
A
1673-0046(2010)01-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