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磊
(鶴壁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鶴壁 458030)
幼兒藝術教育初探
張書磊
(鶴壁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鶴壁 458030)
文章從探討幼兒藝術教育教學入手,積極推進幼兒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為審美創造型人格的構建夯實理論基礎。將前人的優秀經驗和成果加以總結,結合新時期的新問題、新情況,尋找解決當前幼兒藝術教育存在的諸多實際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
幼兒;藝術教育;審美;同構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健康成長決定著人類未來發展。今天對幼兒的教育,必須有助于將來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成長。藝術教育是幼兒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悅的形式,潛移默化地感染幼兒。本課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從幼兒藝術教學入手,推進幼兒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為審美創造型人格的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們引入相關學科的理論,對審美藝術領域的基本理論、審美藝術活動的價值、審美藝術教育的性質和功能與幼兒心理發展的關系進行了探討。我們認為,藝術教育對幼兒心理發展的價值表現在:
1.為完滿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礎。完滿型人格離不開“情商”的培養,而藝術審美連著情感,是心靈的活動,心靈的活動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它可以自由馳騁,可以把眼前和未來、有限和無限、物質和精神加以協調和溝通。審美藝術中所培養的對外部世界的整體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滿人格的基礎訓練。如果能在教育中堅持藝術與體、智、德教育相結合,使教育中的“社會性”、“科學性”和“審美性”相結合,使幼兒的行為不單純為了實用,不僅僅接受“善”和“真”的被動控制,而且還獲得“美”的自覺調節,就能為完滿人格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2.有助于全腦功能的開發。據研究,任何一種藝術活動都是大腦兩半球協同作用的結果。在藝術教育中,堅持藝術形象布局的審美特征和具有細膩豐富的情感內容相結合,堅持直覺整體的信息加工和理性領悟相結合,使左右腦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藝術作品中不同的結構要素相互作用,將有助于促進以右腦功能為主的全腦功能的開發。
3.有助于發展幼兒的藝術興趣和藝術天賦,使童年獲得更多的歡樂。激發情趣、體驗審美愉悅和創造的快樂,體現自我表現和創造的成就感。但是,藝術智慧的發展不同于一般智慧的發展,它并不一定隨年齡的增長而發展。缺乏恰當的教育,早期的藝術潛能會隨著幼兒邏輯思維的發展、認識世界方式和學習任務的改變而削弱和消失,因此,成人在幼兒2~12歲之間這一藝術潛能發展的黃金時期向幼兒進行良好的藝術教育,是順應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可以使腦的潛能不失時機地得到發展。
幼兒審美心理與非審美心理一樣都包括知、情、意三個系統,它是審美及藝術創造的心理基礎。審美心理活動和非審美心理活動在目的、方式、結果等方面都是存在區別的,反應了兩種不同的反映世界的方式。審美活動中對客觀的反映是情感的、想象的、變形的,甚至是虛幻的。審美過程是主體對客體的形象、色彩、音響、韻律、節奏、流動感、和諧、秩序等情感表現性感知,感受到生命的運動,產生激情和想象,情緒情感能在映象中得到體現。依據有關資料和研究經驗,歸納出以下培育方法,成為指導我們實踐的依據。
1.積累非審美的認識經驗、實用經驗、社會交往經驗和情緒經驗,豐富現實性表象,為感知的定向(在對象中有熟悉的成分更能引起注意)、為情感的產生、為理解和想象的進行提供豐富的源泉。
2.師生共同創設審美藝術化的環境。可以選擇貼近生活的題材進行藝術創作,用創作成品布置環境,也可以把生活常規提升為藝術的表達方式。
3.系統地開展以藝術品為媒介、以審美欣賞為核心的實現多元價值的藝術欣賞和藝術創造活動,將自外向內的藝術再加工和自內向外的藝術創作實踐有機結合。為此,我們在組織藝術欣賞時,有兩點區別于現在的藝術教育:(1)把滲透在其他事物中或藝術中的形式審美特征——對稱、均衡、重復變化、對立統一等加以突出,使其與幼兒的意識層面相互作用,從而提高幼兒對形式審美特征的直覺敏感性和遷移應用的有意性。(2)把蘊含在藝術形象中的社會情感模式加以突出,使主客體的情感交流從潛意識層面發展到意識層面,將作品的情感基調或人物的內部情感作為幼兒識別、觀賞、匹配、表現和重新建構的對象,使幼兒的主體情感獲得更豐富的體驗。
4.教師的人格特征和美學修養。在審美藝術教育中,首先,教師必須是一個人格完滿或追求人格完滿的人,在知、情、意心理系統和真、善、美的外部行為方面比較和諧或不斷追求和諧完善的人,是一個善于發現美、創造美或努力使自己成長為具有豐富“美感的人”。其次,教師在音樂、美術、文學方面都應具有一定的素養。再次,教師必須喜愛孩子,了解幼兒,做孩子們的好朋友。
5.以藝術審美為中心,把美感的培養輻射到各種活動中去,使審美經驗與非審美經驗得到互滲、互補、互相轉移,在“虛擬”和“現實”的循環反復中促進幼兒審美心理和一般心理的同步協調發展。
如何實現審美藝術教育的多元價值、促進審美心理的發展?關鍵在于培養人的一種整體的反應能力。
1.理論假設
(1)必須從倫理的、智慧的、審美的三個方面入手培養,才能塑造一個全面發展的完美的個體。藝術教育的任務,必須從人的整體發展出發,從素質教育入手,從研究幼兒的審美心理結構的構建入手(而不是從藝術的技術培養入手),使人的整體人格與自然、社會協調一致,與當代物質文明相對應同步發展。
(2)綜合性藝術智慧是存在的,音樂、美術、文學三種藝術形式存在著某些共同的審美要素,它們之間可以通過審美直覺、情感同構而相互遷移、滲透和溝通。
(3)幼兒藝術心理的發展是在不間斷的教學過程中逐漸完成的,用藝術綜合教育的形式,加強藝術情感教學的力度。
2.藝術教育課程的編制
藝術綜合教育課程是以開發與培育主體內發的價值為目標,以人為中心的課程,從教育目標的角度來看,藝術綜合教育是要利用最富人性的學科,充分發掘幼兒的感性潛能達到個性自我實現和全面發展;從教學方法的角度來說,主張在自由氣氛中,在師生的相互信賴和尊重的條件下,摒棄“填鴨式”教學,以幼兒為主體,把幼兒的興趣、需要、經驗擺在重要地位;從教材的組織結構來說,強調學科的綜合性和課程的整體性。
1.分析提取同構的要素。(1)音樂的形象和情感都是不確定的,在強烈的情感體驗中常常會勾起與自己相類似的情感記憶的浮現,而產生可視性形象。(2)藝術構成要素喚起主體的情意象征的溝通性。主要包括:①色彩的情意象征性。色彩與心靈之間的同構關系不是一一對應固定不變的,色彩的象征及其偏好,受民族、個性、個人習慣和具體心境的影響。②線和形的情意表現與內心體驗的溝通性。③節奏。節奏的不同組合及其變化,既表現作品情緒的起伏,也能引起欣賞者的情緒變化。④聲音和旋律。聲音有高低、強弱、長短、頓挫、連綿、純雜之分。對不同聲音的處理,能表現不同的情感。旋律與節奏是構成聽覺藝術的重要元素,與主體心理結構中的不同情感模式直接對應。旋律與節奏一樣,構成對音樂形象的象征性。⑤力度與方向。任何一種元素在整合成藝術品時都表現了力的強弱運動變化及其走向,力的運動模式決定方向的變化,不同的力的模式及其走向都與特定的情感結構達到同構。(3)形式美法則在藝術品中具有普遍適用性。我們選取了幼兒能感受和適應的若干法則加以引用:①對稱與均衡;②重復與變化;③整齊一律和多樣統一。
2.制訂分層次的同構活動的目標。我們試圖把本課程中的同構能力從最低水平到最高水平,分成三個等級。低一層次的能力是高一層次能力發展的基礎,高一層次的能力發展又整合著低一層次的能力。幼兒藝術能力反映在不同班級中差異很大,起點較低的班級可以完成低中級的目標,起點較高的班級可以完成中高級的目標。藝術能力的個別差異也很大,同一個班級中,不同幼兒可能要分別完成不同的目標。但是能力發展與年齡階段存在著密切關系,要小班幼兒完成高層次目標,必須為每個孩子營造寬松的氛圍,讓他們按照自己的速度得到最好的發展。
3.確定同構活動的內容。(1)同形同構。堅持以直覺體驗為基礎的藝術作品之間的形式共同構成“同形同構”,包括色彩、線條、構圖、音韻、旋律、節奏等要素,夸張、擬人、象征等手法構成的整體畫面。這些結構雖然普遍存在于各種藝術形象之中,但其表現的鮮明程度是不同的。根據這一特點,形式同構應以顯性形式帶動隱性形式進行感知、體驗、識別、創造,如“對稱”這一結構特征,繪畫中最直觀,宜在繪畫欣賞和繪畫操作中進行內化,再去同化音樂、文學中的對稱現象。(2)異質同構。“同形同構”是客體審美形式結構的相似性的感受與識別,“異形同構”是指各種形式結構能夠引起主體的不同的情感體驗之間的對應性、溝通性。情感是通過形式表達的,任何形式都蘊含著特定情感才成為藝術的,所以“異質同構”與“同形同構”是不可分的。
4.建構同構活動的過程。(1)根據同構目標選擇教材。選擇教材是進行同構活動的重要方面。一般來說,不同的教材在實現同構目標方面各有側重。形式同構一般都以美術、音樂為核心教材,而內容情感同構一般以文學、美術為核心教材。(2)梳理核心教材中的同構要素。以《樹媽媽和樹葉娃娃》為例,有兩大同構要素:一是情感的對稱性發展,以樹葉媽媽為情感主線,構成了從歡樂幸福到傷心孤獨再回到歡樂幸福的完整情感變化過程。二是這一情感的變化正好構成了整體結構上的三個段落,又可以進行ABA結構的匹配。在音樂、美術這些作品里,也有同構要素。(3)根據同構目標選擇不同切入口。可以從音樂欣賞切入,感受、理解和表現作品的旋律和節奏,繼而發現文學和美術中的類似特征;也可以從美術欣賞切入,感受對稱、均衡、重復變化、多樣統一等整體畫面結構,繼而發現在文學和音樂中的類似特征;還可以從文學欣賞切入,感受作品中形象豐富的情感類型,再帶著文學的情感經驗和豐富的想象,欣賞美術和音樂。
5.同構活動的經驗準備和時機。同構活動中,對三種藝術形式共同審美要素的感受和溝通,必須在已知材料中進行,必須讓幼兒以某一領域的審美經驗去同化和順應其他領域的審美信息,因此為幼兒準備分領域的審美經驗是很重要的。教師適宜地掌握同構時機也十分必要。不是什么活動都必須進行同構,也不是什么同構都必須把三個領域硬拉在一起。實際上,在同構活動之前,還有許多分領域的活動和低一層次的同構活動。教師必須從目標、材料和幼兒的基礎幾個方面考慮確定時機,其宗旨在使各領域的審美要素在綜合中有助于幼兒的審美加工,而不是互相干擾。
[1]劉迎杰,張小將.兒童藝術生活中的生成性資源價值探析[J].學前教育研究,2006,(4).
[2]學前教育專業教材編寫組.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藝術[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9.
G62
A
1673-0046(2010)01-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