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華
(遵義醫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3)
加強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探索與研究
胡艷華
(遵義醫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3)
網絡空間所具有的自由性、開放性、虛擬性等特點,會給學生的思想性格帶來負面影響,使部分道德意志薄弱的學生放任自我,產生不良行為。這就要求我們關注網絡道德問題,積極探索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對策。
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對策
道德危機起源于商業危機,其實質是為了避免淘汰并保住現有利益,采用了有悖于道德與人性手段。從人性上講,人的期望很高,但現實通常事與愿違,又加上人的本性貪婪,由于得不到滿足,矛盾就產生了,各種不正常的表現就顯得很正常了,而人與人又是相互影響的,從而映射到社會上去。此問題在將來也不能很好地解決,畢竟社會在變化,我們并不能消滅問題,只能把它降到最小化,不斷促使社會發展進步。隨著網絡的發展,道德危機也滲透到網絡上來,尤其是中學生,自控能力差,更容易出現網絡道德危機。
網絡是一個充實而無形的空間,同時也是一個為所欲為的空間,具有開放性、多元性、自主性和虛擬性等特點。在這個空間里,對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學生來說,很容易導致“互聯網中毒癥”、“人與人的信任危機”、“厭煩現實生活”等一系列道德危機。
1.道德觀念淡化
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言談舉止都要受到行為規范、社會輿論及法律條文的約束。但在網絡世界中,“人們的身份、行為目標、行為方式等都能被隱藏或篡改,網上各種角色虛擬到只能被視能動的智能符號,網民完全隱去自己的真實身份,以一個或多個虛擬的角色從事網上活動和交往,幾乎不必承擔任何責任,網民不用擔心別人會怎么看待自己。”這種虛擬的特點導致了少數學生法律觀念淡化和道德喪失,放縱自己的行為,甚至從事網絡犯罪活動。由于目前還沒有完備的網絡法律規范,傳統的道德觀念在網絡空間里的約束力不強。因此,網絡空間里的行為完全取決于上網者的自覺和控制力。而中學生的自制力弱,抵抗誘惑的能力不強,更易導致法律觀念和道德觀念的淡化。此外,網絡也給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提供了新的傳播手段和土壤。這些文化垃圾對青少年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和欺騙性,往往激起部分意志薄弱者的享樂思想和放縱意識,嚴重影響了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時,網絡空間大量充斥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西方價值觀念也造成了一些中學生的價值迷失和蛻變。
2.責任意識削弱
互聯網上信息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沒有人能分辨出這些信息是真是假,有用還是沒用。互聯網具有開放性的特征,因此“能夠利用自身的傳播優勢,發布無從證實的錯誤信息、虛假情報,這就是信息“黑洞”。這些“黑洞”的存在,會對青少年造成錯誤的導向,影響其道德判斷標準,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對于網絡中的信息,71.8%的中學生表示“按自己的經驗接受”,15.7%的中學生認為是“小道消息,看過算數”,5.1%的中學生表示“因從傳統渠道無法了解,故格外重視”,3.4%的中學生表示“積極參與討論”,4%的中學生表示“看到信息立即向外傳播”。這說明,當前大多中學生處于受眾的角色。網絡信息傳播為人們提供了極大的自由度,遠遠超過了任何社會責任的范圍,由此引發的道德失范的問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嚴重。網絡的主體性、虛擬性,使得外界不易對其進行有效監督,勢必造成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削弱和自由主義的泛濫。
3.人生觀、價值觀受到西方腐朽觀念的侵蝕
網絡環境的開放性使得網絡信息全球化,根據對互聯網的輸入、輸出信息流量統計,中國約占0.5%和0.05%,而美國的這兩項指標都達到85%以上。西方文化在互聯網上的覆蓋面積如此之廣,他們在對外輸出網絡技術設備的同時,也夾雜著“和平演變”的旗幟。以宣揚“民主”、“人權”為幌子,實際上是對其他國家進行“西化”,中學生往往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和自控能力,難以抵制錯誤觀念的侵蝕,在西方“和平演變”、“利己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觀念的影響下,容易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網絡文化的特殊性、網絡立法不完備和網絡管理不健全、道德教育的局限性、中學生深陷網絡不能自拔是學生網絡道德危機的四大原因。
1.網絡文化的特殊性
網絡文化具有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隱蔽性、虛擬性的特點。網絡的開放性既提供了許多有用的資源,也容納了大量丑惡的信息垃圾。網絡的共享性,特別是在我國網絡信息分級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各種信息都同時作用于學生的身心。網絡的交互性讓學生容易認識各類網友。網絡的隱蔽性既可以讓學生改變角色,作出各種行為,也能夠隱藏各類網友和信息資源的真面目,模糊學生的思想認識。網絡的虛擬性使學生認為無須對自己在網絡上的行為承擔后果。同時,在網絡世界也容易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然而這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并不是現實的,又往往造成了學生在虛擬與現實之間的失落感。
2.網絡立法不完備,網絡管理不健全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加之其又有虛擬性特點,人們很難對其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首先,網絡立法還很不完備,還處在剛剛起步階段,不能對網絡行為,尤其是網絡有害行為進行行之有效的約束。其次,網絡技術水平有限,難以完全阻擋危害青少年道德的有害信息跨上網絡這條信息高速公路造成嚴重的信息污染。
3.學校道德教育具有局限性
學校傳統的道德教育主要針對“全體”學生,灌輸一些道德規范,解決學生表面上的“遵守”、“服從”問題。由于傳統的道德教育缺乏對學生個體的足夠重視,缺乏對學生個體作為獨立主體的基本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學生并未真正形成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基本道德品質,更未能把這種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身的內在道德要求。面對網絡信息時代的來臨,學校對網絡道德的研究與教育明顯滯后。因此,一旦學校的圍墻再也無法阻隔電子信號的傳播時,網絡道德教育顯得是如此蒼白,青少年觸網缺少必要的引導和規范,本是對青少年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卻成了真實的空白地帶。
4.中學生深陷網絡游戲不能自拔
網絡游戲是一個虛擬的生存空間,極易導致青少年人際關系冷漠,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人際交流和社會溝通。很多中學生上網是為了網絡游戲,很多青少年因迷戀于網絡游戲而變得身心疲憊,荒廢學業,特別是一些自制能力差的青少年,一玩游戲,往往沉迷其中,面對目不暇接的網絡游戲,有些學生往往不能正確處理上網與學習、人際交往的關系,而是沉迷于網絡,影響其判斷標準的形成及其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和學業的完成。甚至有的為游戲而逃學,更有甚者,為了玩游戲而偷盜他人錢物,從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促使并未形成良好道德觀念的、充滿好奇的和為了擺脫壓力的學生,走進沒有國界、沒有約束的網絡世界。網絡中的各種信息、各類網友的言論震蕩著學生的思想。當他們在網絡世界獲得的滿足感比在現實世界更多時,他們就會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網絡之中,形成惡性循環。當這種在虛擬世界中的思想和行為模式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對學生的整個思維產生控制,作用于學生的現實生活行為,產生不良的后果。因此,網絡道德危機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危害。
網絡正在對中學生的道德認識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2000年6月28日,江澤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互聯網已經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新的重要陣地。國內外的敵對勢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們黨和政府爭奪群眾、爭奪青少年。網民要研究其特點,采取有力措施應對這種挑戰。”這就要求我們針對網絡下中學生受到的道德危機現狀,對中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和科學使用互聯網,因此,我們要采取相應的行之有效的對策。
(一)全方位開展網絡道德教育
1.編寫網絡道德教材
學校是一個對中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因此,學校首先應采取有效的措施。據報道,重慶一中在把網絡道德教育教材的編寫與學校法制教育教材心理健康教育一起納入校本教材開發之中,結合學生實際,組織教師研究編寫了《網絡與道德教育》,內容包括網絡知識、網絡中的問題等,有利于學校真正貫徹實施網絡道德教育工作。此外,網絡道德教育工作者可以把抽象的道德規范或社會公德,變成具體的、生動的、富有時代感和教育意義的多媒體教育光盤,從而讓青少年在聲情并茂的審美感受中學習和掌握網絡道德教育知識。
2.增設網絡道德教育課
網絡道德教育課應作為網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由計算機科研組的教師擔任,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網絡與網絡道德》為教材,安排課時,引導學生端正對網絡的認識,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自覺抵制網絡的不良影響。
3.舉行網絡道德教育活動
舉行以網絡道德為主題的班團隊活動,如班里可以舉行關于網絡道德教育的辯論賽、演講比賽以及有獎征文等。在活動中對中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網絡道德教育,使其在輕松中接受網絡道德教育知識。
4.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
家庭對中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家長要懂得網絡知識,當孩子在家里上網,家長要堅決對有毒有害的信息進行剔除。此外,家長要能從孩子的角度看待網絡,要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態,對其進行引導和教育,協助學校對中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
(二)加強網絡立法工作
雖然網絡信息具有開放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有絕對的自由性,我們要建立的是一個積極有序的網絡環境,這就要求我們加強網絡立法工作,用法制來保障網絡的安全進行。近年來,我國已出臺了一系列網絡法規文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互聯網暫行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上網管理辦法》等,同時要加強網絡警察的力量,增大打擊網絡犯罪的力度,這樣才能有效地對網絡安全的保護及對試圖進行網絡犯罪具有很強的威懾力。
(三)加強中學生網絡道德教育隊伍建設
要發揮網絡道德教育在網絡時代的重要作用,就必須有一支具有較高的道德教育理論與時間水平,又能夠熟練運用網絡技術進行工作的網上道德教育者,這就決定了這支道德教育工作者的隊伍不僅要下功夫去研究中學生的道德發展特點,切實幫助他們解決在思想上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而且還要努力地學習網絡知識,使自己盡快地掌握網絡發展的規律。這支網絡道德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網絡創造接觸學生內心的機會,了解學生真實的思想,懂得中學生觀察和思考問題的特點,掌握學生的焦點問題及解決對策。
[1]宗誠,郭慶紅.網絡時代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社會科學,2003,(4):12.
[2]林港凡,許俊卿.網絡文化的特征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1,(2):3.
G63
A
1673-0046(2010)01-0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