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峰
(太原大學外語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試論美學與學生素養的關系
雷明峰
(太原大學外語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學生的美學素養可以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過程中得以實現、升華和內在化,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始終應該予以重視和不斷追求的教育方向,我們應該將學生對美的認識、追求切實地轉化為對生活的熱愛和不懈探求,這也是我們進行素質教育的初衷和最終目標。
美學;美的本質;學生素養
美學是人類社會實踐、審美實踐、創造美的實踐產物,是對人類、個體的歷時性、共時性審美、創造美的實踐經驗的理論概括。它對于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發展,尤其對于文學藝術的繁榮,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于開展美育,促進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提高審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改造社會,美化生活,完善人性,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美學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及教育改革具有推動作用,它的最終目的是為人類社會培養美的一代新人,即全面發展的接班人。當今要想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世界強國,必須從根本上認識美學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范疇。當今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正在不懈地努力。要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最根本的是要發展生產力,而人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提高全民素質,培養合格人才,發展生產力,應以教育為本。馬克思指出:“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人類對于美的追求,也必然有利于推動社會的前進。因此,美學在社會發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美學
美學是一門人文學科。它研究的是人類的審美現象。美學與人有著密切的聯系,研究審美現象的美學離不開對人的研究,即使在研究作為審美對象的美的事物時,也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加以研究的,并不是把美的事物作為與人無關的對象來研究的。美學離不開人,美學與人生價值問題緊密相聯,美學問題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系等。
美學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
人類對于美的認識,從原始人開始就有了初級的愛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活動。到了近代,對于美的研究已成為人們難以舍離的精神需求,由此美學理論應運而生。人都有感受美的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形象的直接性和可感性。離開了具體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故此,美感是形象性、思想性和社會性的統一體。隨著美和美感的發展,出現了作為審美意識集中表現的藝術,在長期藝術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了藝術理論,從而用以指導人類的審美實踐活動。
(二)美的本質
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人的本質力量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能動因素,是促進人類進步、推動歷史前進的積極力量,它是人類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在人類遵循客觀規律和主觀目的進行自由創造的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凡是人們在創造性的活動中顯示出來的智慧、才能,在追求新的生活中所顯示出來的情感、意志、理想、信念,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具體表現,同時也能夠使人體驗到自己的創造所帶來的愉快和歡欣。美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結果,但是這種結果都并不一定都是美的,有的甚至很丑。這就要我們通過美學來幫助人們認識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認識了真、善、美,社會才會不斷地發展和進步。
理論界將美的本質定義為:美是事物所具有的該事物的一定特性與社會人們意念正方向指向的極致部分高度結合而形成的關系屬性。美這個詞的中國含義,是使人感到愉悅的對象。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喜悅,就是由于里面包含了人類的一種最珍貴的特性——實踐中的自由創造。由此,美,產生于人的自由創造中;美,只相對于人才有其意義。
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這是美育的性質與自身特點決定的。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人的行動總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對人生實踐具有重要意義。而情感的開發與升華,只能通過情感的作用。美育不同于別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種自由的形態,通過“寓教于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使人的心靈得以凈化。這是因為美與人的心靈是相通的,用康德的話說,美是情感知識與道德的橋梁。美育就是運用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美,對人進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顆豐富而充實的靈魂,并滲透到整個內心世界與生活中去,形成一種自覺的理性力量。這是其他教育無法做到的。
第二,有利于促進心理結構的“內化”。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就是要將道德、知識等教育轉化為人的一種精神素質,使之成為真善美相統一的人格。美育由于沖破了狹隘的功利主義,并且是一種自由形態的教育,所以比較容易與其他教育相結合,并滲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人僅知道什么是不夠的,只有從情感上產生愛好,才能心悅誠服,才會在行動中發揮出最大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可見,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夠把其他教育帶動起來,形成一個有機體。
第三,有利于提高思維能力。人類認識事物的思維形式分為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兩種思維密切相關,從思維的發生學來說,形象思維是基礎,沒有形象思維也就沒有邏輯思維。所以,要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尤其對于廣大青少年來說,更要注意形象思維教育。一般來說,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和道德修養同思維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絕對的,還要有合理的心理結構,才能將知識、道德轉化為一種智慧。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有些人書讀得不少,人品也不錯,可就是不會運用,甚至成為書呆子,這與平常缺乏美育教育,形象思維能力低,缺乏想象力有著直接的關系。
第四,有利于培養新型人才。我們正面臨著知識經濟的時代,教育只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注意知識結構的綜合化,而不囿于某一學科的單一知識,才能夠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教育的精髓是啟迪智慧,培養創新精神。美國詩人惠特曼說過,智慧是從靈魂中引發出來的。智慧是知識、修養、經驗與情感的有機結合,已成為人的一種素質。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不管干哪一行,如果不懂得美學和審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為優秀人才。事實也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學者,他們的成功和他們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開的。1978年度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學家”的問題時說過:“往往許多物理問題的解決并不在物理范圍之內,涉及多方面的學問可以提供廣闊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說,有空去看看動物園也有好處,可以幫助提高想象力……”
從上面論述中可以看到,美育的社會功能在于全面培養人,它是從塑造美的心靈著手,使個體成為一種立體。因此,美育著眼的是整個的人,是人的身心的健全發展,所以,美育能從更高的角度體現人的本質要求和理想。
人的個性是由個人的自身條件與特定生活環境造成的。良好的個性,對于一個人取得事業上的成就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不可把人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對立起來,現在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既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不夠,同時對學生個性的尊重、開發、引導也不夠注意,這種情況必須加以改進。
要想在教育實踐中切實地把素質教育擺在首位,美育,是一個極好的切入口;重視審美教育的獨特功能,可以把目前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改革向更深更廣的層面大大推進一步。筆者認為,可以在這幾個方面把美育滲透在素質教育中,并使之深入持久地進行下去。
第一,鑒于藝術教育本身在人性塑造過程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應繼續保證并高度重視音樂欣賞、書法美術等課程的設置,使青少年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以達到陶冶情操、培育人性、造就“和諧發展的人”的基本目標。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藝術鑒賞能力都不具備,他是很難具有美的認識能力和同化能力的。藝術的作用不僅可以使人認識到藝術的美,而且可以使人得到美的感染,從而由淺入深地得到靈魂的自我完善。這是廣義美育的基礎,是完善的素質教育的出發點。
第二,把素質教育與美育擰成一條線,把各種課程串連起來,引入正軌的教學實踐中。“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有著嚴重的對立與沖突,但二者并非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從廣義上說,“應試”也是一種基本素質,我們應該摒棄的是那種誤以手段為目的、短視的、片面的“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和美育都不存在排他性,以美育指導素質教育,以素質教育促進美育,正好把二者結合在一起,隨著視點的轉移,整體地滲入教學實踐中,知識便帶上了美麗的光環,吸引學生去汲取、去探求、去自覺地接受沐浴,從而得到全方位的凈化。在這里,美育是潤滑劑,美育是催化劑,美育是加速器。只有美育才能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溝通。“教學是一門藝術”,作為藝術的傳導者,教師不僅要注意整體的形式美,而且要注意教學本質的思想美和情感美,從形式到本質,像磁石一樣緊緊地吸引著學生。由于教學風格的不同,這種美的離析和滲透,還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在不同的位置上作具體的探討和實踐。
第三,我們還應該重視美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巨大功能。我們應該認識到:學校課程應分為兩大類,一是顯形課,二是隱形課。所謂顯形課,即我們探討過的知識教育;而隱形課,即校園文化氛圍的無形教育,它包含兩部分: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硬件環境包括校院的總體設計、綠化、美化等建設。一所設計美觀的“花園式”校舍,便自然地透入了設計者美育的構思。若能讓學生身處于一個優美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各種美,同時也參于建設各種美,對其身心的健康發展無疑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自然的美育,不正對素質教育起著促進作用嗎?班風和校風的建設,即是軟件環境,它的最終指向是“善”。真善美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以真至善”、“以善儲美”既是美育的根本,也是德育的根。總之,審美教育若能走出自己狹小的天地,以積極的態度結合在各種教學實踐中,必能使素質教育進入一個別有洞天的新境界。
G64
A
1673-0046(2010)2-0102-02
本論文屬于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青年專項課題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QZ-09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