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瓊,吳蓉蓉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88)
淺談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現狀及資助對策
王 瓊,吳蓉蓉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88)
目前,國家已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資助體系。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面”也應相應拓寬,針對在校困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物質資助與精神鼓勵相結合的方式,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成長。
經濟困難學生;現狀;資助對策
隨著高校的逐年擴招,越來越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出現在大學校園,他們已成為受到多方關注的一個特殊群體。如何幫助這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按時入學并順利完成學業,已成為關乎整個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問題。
在現行的管理辦法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般要向學校申請,進行困難認定,經過民主評議和資料審核,最終確定其困難類型和檔次。以某一高職院校為例,申請家庭經濟困難認定的學生人數約占在校生總數的20%。經調查,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自以農業為主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家庭經濟來源單一,主要以種田為生的純農戶、低收入、多子女上學等困難類型為主。還有一部分城鎮低保戶、雙下崗等情況。這些學生進入大學后,表現差異性也比較大,有一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自強不息,努力克服生活困難,發奮學習。但也有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地域、家庭、經濟及各種社會資源的局限,知識能力素質較低,造成認知上偏激。
1.經濟壓力大,半途放棄學業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入高校的學費大多通過親友資助、銀行貸款和高校開通的“綠色通道”等形式緩解了燃眉之急,但高校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范疇,每年必須支付一定的學費和住宿費。以一公辦高職院為例,普通專業學生每年學費和住宿費為5500元,藝術類專業為8500元,再加上生活費用和學習費用,每位大學生每年平均花費為11000元!在家庭年收入只有幾千塊錢的農村家庭,這樣一筆費用無疑會讓他們一籌莫展。調查顯示,有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欠學費高達15000元,在實在無力支付的情況下,只好向學校申請辦理休學或退學手續,從而影響其正常畢業。
2.只讀圣賢書,不聞窗外事
由于受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傳統思想的影響,落后地區及家境困難的學生進入高校后大多發奮學習,一心只讀圣賢書,對同學、學校、社會不夠關注,參與各類活動的熱情較低,對自身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鍛煉不夠,認為只要把書讀好,學習成績好就可以了,殊不知,在競爭激烈、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今天,社會需要的是具備良好專業技能、具備較強團隊協作能力的綜合性高素質人才,只會讀書的“書呆子”是不會受到用人單位歡迎的。
3.逃避現實困難,影響身心健康
經濟上的窘迫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愿提及的,他們害怕別人的憐憫。在校期間,他們大多生活節儉、學習認真,但是由于成長環境、教育環境的不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往往表現為知識面較窄,大多性格內向,這讓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失落感,遇到打擊容易產生自卑意識。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的考驗面前顯得脆弱。他們中一些人隨遇而安,不思進取;一些人不愿意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困難,有“等、靠、要”的不勞而獲思想,甚至有些同學已形成了一開學就主動找老師申請助學金的習慣,把國家的資助當成了理所當然;還有一些人表現得意志消沉、自暴自棄。有很多學生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實際困難情況,有的寧可自己艱苦一些,也不愿輕易求助,有的悄悄拿著助學金,生活并不寬裕卻在外人面前假裝家庭條件很好,長此以往,影響他們的身心發展。
4.信息渠道少,就業壓力大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般社會關系少,就業渠道窄,信息來源有限,在就業方向和區域上選擇的余地也不多,整體而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就業競爭力上也弱于一般大學生。
教書育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職能,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也應緊緊圍繞“育人”這個中心開展,堅持做到對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經濟上資助,提供生活上幫助和思想上引導。針對院校的實際特點,運用多樣化的資助手段,建立和完善高校幫困育人體系,確保幫困育人取得實效。針對以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各類表現情況,結合筆者在資助育人工作方面的實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開拓資助渠道,建立全方位的資助體系
建立多方參與、多層次資助體系,從根本上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后顧之憂”,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為其成才打下基礎。目前,家庭經濟資助的經費主要來源是政府撥款設立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及國家助學金,其中只有國家勵志獎學金及助學金是專門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設立的資助項目,其來源有限。幫困助學工作應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要拓寬思路、另辟蹊徑,發動各方力量,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建立多渠道的資助網絡。建立以政府、高校為主體、企事業、社區和個人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資助體系。例如,“愛心飯卡”、“生活用品減免”、“1+1”結對幫困助學金、企業獎助學金等資助項目,在緩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壓力的同時,通過與幫扶單位和幫扶個人的定期聯絡,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增長見識、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二)開展主題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在校大學生多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他們所接觸和感受到的是經濟社會中個人的存在價值,經常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傾向,把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關懷和幫助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重視誠信,以自己的喜惡為行為導向。因此,在資助工作中應注重對大學生們進行傳統的感恩思想和誠信教育,引導和提升他們的感恩意識,以感恩的心態回報社會和他人對自己的關懷呵護。注重培養學生誠信為本的意識,通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助學貸款申請等工作,引導經濟困難學生樹立誠實守信、自強自立、拼搏奮進的品質。鼓勵同學們積極參加義務勞動,成為一名志愿者,培養學生熱衷于社會公益事業的奉獻精神和高尚的人道主義品質。在具體工作中滲透和搭載德育教育。
(三)開展心理輔導提升學生抗挫能力
從各方面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心理援助。在大學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有針對性地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挫折以及掌握心理調適的基本方法,使他們了解自我并接受現實中的自我,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和抗干擾能力,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接生活,迎接明天,使一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從“貧困悲慘”的心理狀態中走出來,樹立“自信”信念,同其他學生一樣心情愉快,無憂無慮。
(四)以勤工助學為平臺,提高學生就業能力
勤工助學活動具備經濟幫困和提升就業能力的雙重作用。通過規范的勤工助學工作流程,組織學生參加公開招聘、競爭上崗,嚴格執行考核制度、薪酬發放制度和測評獎勵等制度,讓學生在學校的實踐活動中,就能夠了解到求職就業的流程、工作規范及考核制度,強化他們的崗位意識,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團隊協作能力,使得這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通過勞動解決部分生活費用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專業知識、與人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的鍛煉,培養了學生堅韌不拔的毅力和自強不息的品格,為從容走上社會提前做好就業準備。
[1]應金萍.對高職貧困生資助工作的理性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8,(6).
G64
A
1673-0046(2010)2-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