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振 趙 洋 梁國強 楊 陽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長沙·410125)
茶葉標準是把生產實踐中積累和總結的經驗同國內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成果相結合而制定的用于茶葉生產的系列規范性文件[1]。科學合理的茶葉標準對于促進我國茶葉種植、加工和貿易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隨著國內茶葉產業對茶葉相關規范要求的不斷提高及人們對茶葉安全意識的不斷加強,我國逐步建立了相應的茶葉標準體系。但是,面對發達國家和地區不斷更新的茶葉農藥殘留檢測種類和限量標準,分析探討我國茶葉標準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已顯得非常必要。
我國是一個茶葉大國,產茶歷史悠久。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及人們消費習慣改變,茶葉的種植、加工和產品類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茶業已由一種簡單粗放經營的經濟作物生產,發展成為具有相當規模、擁有良好經濟效益的產業[2]。為了規范國內茶葉市場、保護消費者權益、適應國際市場經濟發展,我國各級標準化機構相繼制定了不同層次的茶葉標準,并逐步建立了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主體,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為補充的標準體系[3]。同時,根據內容不同,這四個層次的標準各自又可進一步細分為產品標準、檢驗方法標準和其他相關標準[4]。
國家標準是指國家標準化主管機構批準、發布,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的標準,在編號上以GB開頭。截至2010年3月,我國現行的茶葉國家標準和適用于茶葉的國家標準已超過180項[5],其中專門的茶葉國家標準共有81項,主要包括產品標準34項,檢驗方法標準34項,其它相關標準13項。產品標準有:地理標志產品16項,緊壓茶及相關類型10項,綠茶2項,紅茶2項,白茶、茉莉花茶、袋泡茶、茶飲料和黃茶各1項;檢驗方法標準有:茶的取樣、磨碎試樣的制備及其干物質含量、水分、水浸出物、總灰分、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灰分堿度、粗纖維、粉末和碎茶含量等茶葉理化成分含量測定方法14項,茶葉中硒含量和磚茶含氟量的檢測方法各1項,茶葉中稀土元素的測定方法2項,固態速溶茶的取樣及部分理化成分含量測定方法4項,茶葉中農藥殘留測定方法6項,茶飲料中乙酸芐酯的測定方法1項,茶葉感官審評相關標準4項,茶葉衛生標準的分析方法1項,公共場所茶具微生物檢驗方法2項;其它相關標準有:茶飲料衛生、出口茶葉質量安全控制規范、茶樹種苗、良好農業規范(茶葉控制點與符合性規范)、茶葉標準樣品制備技術條件、緊壓茶生產加工技術規范、速溶茶輻照殺菌工藝、磚茶含氟量各1項,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5項。
行業標準是指對沒有國家標準而又需要在全國某個行業范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所制定的標準。自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已先后發布實施的茶葉行業標準已有100余項。按照相關標準管理及制定的部門,現行茶葉行業標準可分為7類:一是農業部發布實施的農業行業標準,這類標準是目前茶葉行業標準中數量最多的標準,編號上以NY開頭,如 NY/T1713-2009《綠色食品茶飲料》、NY5244-2004《無公害食品茶葉》;二是商業部發布實施的,編號上以SB開頭,如SB/T10157-93《茶葉感官審評方法》,主要包括茶葉產品標準、檢測方法、茶葉的包裝運輸標準等;三是國家商檢局發布實施,在標準編號上有的以“檢”開頭,如檢48號-60《茶葉》和檢 48 號-55《茶葉》,也有不是以“檢”開頭的,如商檢輸出11-52《茶葉類》和CTS輸出7-50《茶葉類》;四是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布的,在編號上以NJ和JB開頭,如JB/T10748-2007《扁形茶炒制機》、NJ 359-85《茶葉烘干機技術條件》,這類標準主要和茶葉機械相關,目前共有22項;五是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發布實施的,編號上以WMB開頭,如WMB 48-81(3)《茶葉檢驗方法》,這類標準主要包括和出口茶葉相關的取樣、檢驗、品質規格及包裝等標準;六是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實施的,編號上以SN開頭,如SN/T 0914-200《進出口茶葉粉末和碎茶含量測定方法》,這類標準主要是以出口茶為對象,有SN/T 0797-1999《出口保健茶檢驗通則》、SN/T 1852-2006《出口茶皂素中皂甙含量的測定》、SN/T 0914-2000《進出口茶葉粉末和碎茶含量測定方法》、SN/T 0923-2000《進出口茶葉酸不溶灰分測定方法》;七是國家輕工業局發布實施的,編號上以QB開頭,如QB2499-2000《茶飲料》。
地方標準是由一個國家的地方部門制定并公開發布的標準。我國的地方標準是“對沒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統一的產品安全、衛生要求、環境保護、食品衛生、節能等有關要求”所制定的標準,它由省級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組織制訂、審批、編號和發布。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的地方標準約有200余項[5]。地方標準編號上常以DB開頭,如DB 43/T205-2004《古丈毛尖茶》、DB43/T145.4-2000《石門銀峰茶綜合標準第4部分:石門銀峰》。
企業標準是由企事業單位自行制定發布的標準,也是“對企業范圍內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標準。根據標準化法和產品質量法規定,企業標準不僅要上報備案,而且還要符合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規定。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的茶葉企業標準共有10000余項,已有約60%以上的茶葉企業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本企業的產品標準[6]。
由我國現有茶葉標準不難發現,我國已基本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茶葉標準體系,茶葉標準幾乎涵蓋了種植、加工、質檢、衛生、出口等各個領域。茶葉標準不僅數量多,涉及范圍廣,而且整體水平先進,尤其對茶葉感官審評及理化品質的要求高于國際標準和世界主要產茶國的標準。但是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主要產茶國或進口國的茶葉標準比較,我國現有標準還存在很多突出問題:
世界主要產茶國除日本外,基本上都是以生產紅茶為主,因此它們的茶葉標準主要是與紅茶相關的標準,而我國除主要生產綠茶、紅茶外,還有烏龍茶、黑茶、黃茶和白茶等茶類,這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我國種類繁多的茶葉標準。另外,雖然我國已經建立起一套茶葉標準化體系,但不難看出,現行茶葉標準中既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又有常規茶葉標準、無公害茶葉標準、綠色茶葉標準和有機茶標準。同時,茶葉的標準的制定又分管于農業、商業、衛生等7個行業部門,進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現有茶葉標準種類繁多,一些標準之間還存在相互交叉重復,一些技術指標要求不一,甚至存在沖突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茶葉標準中,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有重復的就有30余項,其中主要的為一些檢測方法標準[7]。
由于標準更新速度緩慢,進而造成了我國現行茶葉標準有些嚴重滯后,特別是在衛生質量指標方面與國際標準差距很大。歐盟及日本等發達國家利用先進的檢測技術優勢,對茶葉制訂了嚴格的衛生標準,而且還經常對它們進行修訂和補充。2008年7月29日,歐盟新的食品中農藥殘留標準(EC149/2008)正式執行,在有關茶葉農藥殘留最高限量(MRL)標準方面,新標準不僅對敵敵畏等5種農藥殘留標準控制更加嚴格,而且又新增了170種與茶葉生產密切相關的農藥殘留標準,進而使得歐盟的農藥殘留限量及污染物的限量項目增加到了227項。日本于2009年5月開始實施新的《食品衛生法》,其中與茶葉農藥殘留限制有關的內容發生明顯變化,將設限農藥殘留由83種增加到約144種,設限以外的農藥殘留項目限量全部為0.01ppm。同時,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也在不斷增加和提高他們的農藥殘留限量項目及標準,茶葉進口國對茶葉質量衛生標準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目前,我國關于茶葉的農藥殘留限量和污染物強制性國家標準只有十幾項,加上農業部禁止使用的39種農藥統計在內,我國現行有關茶葉的農藥殘留限量及污染物的限量項目也只有50多項,與歐盟和日本差距甚大[5]。茶葉衛生質量標準等的相對滯后,嚴重影響了我國茶葉在對應國家的出口。同時,隨著我國近年來農業的發展,農藥品種更新加快,也使得現有標準與生產實際產生了一些脫節。
我國目前發布的茶葉標準雖然總體數量較多,涉及領域較廣,但是由于標準出自多個部門,未能形成完整的體系,標準整體仍較零碎,缺乏較強的統一性。因此規范茶葉標準體系,制定合理統一的標準是我國茶葉標準體系建設的首要任務。要規范我國的茶葉標準體系,關鍵是要健全國家茶葉技術委員會,統籌規劃國家茶葉標準體系,做好標準的整理與清理工作:廢止與國家標準交叉、沒有出版、長期無人使用、存在嚴重問題或技術內容落后的標準,建立與國家標準協調配套、先進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行業標準體系[6]。
加速標準更新的關鍵是在了解我國茶葉生產、加工及銷售等情況基礎上,分析我國與國外標準的差距及優勢。與歐盟和日本等國相比,在感官和理化指標方面,我國標準已處于國際水平,但在茶葉質量衛生標準方面,我國茶葉農殘限量標準數量少、標準相對落后[3],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茶葉對這些國家的出口貿易,因此有必要對我國現有的農殘相關標準作出適當的調整,盡可能增加先進發達地區的試驗數據與指標,加快現有標準,特別是茶葉質量衛生標準的更新速度,提高茶葉標準的國際接軌度。但是,茶葉標準的更新要建立在我國的國情基礎上,比如要適當增加國外施用而我國從未在茶園中施用的農藥限量項目,限制國外禁止使用而我國目前還有使用的高毒和高殘留農藥的應用,適當調整國外不用而我國在茶園中施用的低毒和低殘留農藥的限量指標。
歐盟、日本等先進發達地區和國家農殘限量指標規定比較多而且比較嚴格,一方面是出于食品安全方面的考慮,另一方面也存在有意提高技術壁壘門檻的問題。比如日本,因其本身也產茶,所以其限量指標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個實驗室能完整檢測日本提出的在茶葉中使用的農藥品種,許多農藥品種我們還未建立相應的檢測方法,有些農藥的標準品無法獲得[2]。因此,要想跟進日本等國近乎苛刻的茶葉農殘項目及限量,加大茶葉農殘檢測的科研力量投入,提高我們自己的技術水平是當務之急。
茶葉農殘和重金屬等檢測一般是把茶樣粉碎后再進行各種前處理,然后進行測定,這種“全茶溶劑檢測法”實際上把茶葉里所有的農藥殘留及重金屬量都基本檢了出來[9]。而茶葉一般只飲用茶湯,不吃茶渣,同時,農藥在水中的溶解度極小,約10%左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茶葉的農殘檢測結果與茶湯的農殘量和種類存在一定的差異,農殘及重金屬含量檢測結果要遠高于茶湯中所能實際浸出的農殘和重金屬量。因此,在制定茶葉農殘等標準時,要結合茶葉的飲用習慣,在研究茶湯中農殘等最大浸出量及種類的基礎上制定切合實際的茶葉農殘及重金屬含量標準。
1 鐘福先.標準化是茶葉生產發展的必由之路[J].中國標準化,1998,(12):23~24.
2 李 蕓,姚國偉,李 寧.茶葉標準與技術型貿易壁壘[J].中國標準化,2005,23~24.
3 張 燁.茶葉標準化問題探析[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3):58~61.
4 魯成銀,劉 栩.國內外茶葉標準現狀及對比分析[J].農業質量標準(增刊).2003,(5):11~13.
5 張貴生.茶葉標準研究進展[J].茶葉通訊,2009,36(4):32~37.
6 翁 昆,黃 皓.論我國茶葉標準體系的建設[J].中國茶葉加工,2009,(3):3~6.
7 劉 新.國內外茶葉標準分析[J].農業質量標準(增刊),2007,94~98.
8 翁 昆.茶葉標準知識[J].中國茶葉加工,2004,(4):48~49.
9 趙紅霞,肖冠云,彭光良,等.農藥殘留問題與茶葉檢測方法標準化[J].食品科學,2006,27(12):894~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