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合 韓志英 河北省行唐縣獸醫防疫站 050600
目前畜牧業已成為農業的第一主導產業,其中奶業早已成為廣大農村經濟中參與人員最多,發展速度最快,對農民增收貢獻率最大的產業之一。但隨著奶牛飼養管理模式的轉變和單產奶量的提高,由于缺乏科學飼養,導致奶牛飼料營養不均衡,從而引起奶牛消化不良、乳房炎、酮病、生產癱瘓、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一系列疾病,經常造成大量高產奶牛被淘汰,給奶牛生產帶來重大經濟損失。筆者根據自己的臨床實踐,對奶牛泌乳期、干奶期兩階段的營養需求及其飼料、飼草的合理配制進行歸納,現將具體情況介紹如下,供廣大讀者參考。
奶牛日糧是奶牛一天精、粗飼料的總和,奶牛生長發育好壞,與飼料日糧有密切關系。有關數字顯示,飼料成本占鮮奶生產成本的60%以上,因此必須重視奶牛的日糧配合。奶牛日糧主要有青飼料、粗飼料、精飼料組成。青飼料包括各種牧草、青綠秸稈和青貯料。青綠秸稈最好是制作成青貯飼料供奶牛常年采食。粗飼料是指各種干草和農作物干秸稈,干草的營養價值高于干秸稈。精飼料包括玉米、麩皮、豆餅、豆粕、菜籽餅等。每頭成年奶牛一年需要青飼料9 噸、粗飼料1 噸、精飼料2 噸。奶牛的草料是否干凈衛生關系牛采食量多少和采食后的機體健康,如果牛吃了不潔凈的飼草,很容易引起疾病的發生,如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嚴重者導致供給失調、引起產奶量直接下降。飼草中如果混有鐵絲、鐵釘、碎布條、塑料薄膜、玻璃渣等非飼料類物質,奶牛首先出現采食減少,患網胃炎或者前胃遲緩等癥,嚴重者導致奶牛過早淘汰。奶牛采食不潔飼草也導致患乳房炎,不但產奶量下降,而且還要使用一些藥物,治療期間擠出的奶不符合標準被廢棄,直接導致養殖效益下降。
奶牛日糧配制應堅持六個原則:一要滿足奶牛營養需要;二要營養平衡;三要原料優化組合;四要積極適當;五要適口性好,成本核算要低;六要對奶質無不良影響。
奶牛產犢后即進入泌乳期,根據奶牛產后的生理狀態、營養物質代謝規律以及泌乳量的變化,將泌乳期分為泌乳初期、泌乳盛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四個時期。
奶牛產犢后10-15d 稱為泌乳初期,乳牛食欲尚未恢復正常,消化機能較弱,乳房有水腫現象,身體衰弱,抵抗力低,產道尚未復原,產乳量逐漸上升,因此,泌乳初期飼養管理的重點是促進母牛恢復體質、子宮復原和乳房消腫,防止乳房炎、產后癱瘓等疾病的發生,為產乳盛期奠定良好的基礎。飼養上以優質干草為主,精料為輔。分娩后應喂給30~40℃的麩皮鹽水湯(水10kg、鹽100g、麩皮1kg),2-3d 喂給優質干草2~3kg 和少量麩皮、玉米及10~15kg 青貯料,產后4-5d 根據牛的食欲、消化情況及乳房水腫情況逐漸增加多汁飼料、精料、青貯飼料和干草等。精料每天增加0.5~1kg 直至第7d達到正常標準。如果產后乳房水腫比較輕微,則可以在產后當天就增加多汁飼料、精料,5-6d 增至正常。增加多汁飼料、精料時,要注意觀察牛的消化情況和乳房水腫情況,如果出現消化不良,乳房熱、痛、明顯硬結時,應立即減少精料、多汁飼料給量,以消除水腫。
為了促進奶牛恢復體質和防止產后癱瘓的發生,初期擠奶時不應全部擠凈,一般產后半小時開始擠乳,第1d 每次約擠2kg 左右,犢牛夠吃即可,第2d 約擠出全乳量的1/3,第3d 約擠出1/2,第4d約擠出3/4,第5d 全部擠凈。擠乳前應加強乳房溫敷和按摩工作,以消除乳房水腫。此外,產后1 周內,宜飲用溫水,以免引起腸道疾病的發生。
奶牛產后15-60d 為泌乳盛期。此期奶牛體質已基本恢復,泌乳機能旺盛,產乳量逐漸上升達到產乳高峰,如果飼養管理得當,可以使奶牛產乳高峰更高,持續時間更長,因此,抓好此期的飼養管理是奪取奶牛高產的關鍵時期。
飼養上,在飼喂優質干草的基礎上,應大量增加多汁飼料和精料給量,以提高產乳量。飼養方法宜采取短期優飼、誘導飼養等方法。
短期優飼是指從產后15-20d 起,除按標準喂給日糧外,再額外補充1~3kg 混合精料并隨產乳量不斷調整,直至產乳量不再增加為止。
誘導飼養是指從產前2 周開始,在標準日糧的基礎上,再額外補充一定數量的精料并逐漸增加。一般產前2 周喂給1.5~2kg 精料,之后每天增加0.45kg 精料,直至精料量達到體重的1%~1.5%為止,從產后4-5d 開始,在產前加料的基礎上,繼續每天增加0.45kg 精料,直至泌乳高峰達到自由采食為止,泌乳高峰過后,根據產乳量及體重調整日糧。誘導飼養的優點是能夠使奶牛瘤胃微生物在產前得到調整,使之逐漸適應高精料型日糧,可誘導大多數奶牛出現新的產乳高峰,顯著提高全泌乳期的產乳量。
目前,部分奶農用定期交替飼養法也取得了滿意效果。定期交替飼養法是指每隔一定時間改變飼養水平和飼養特性的飼養方法。其具體做法是:從產后20d 開始,日給干草8kg,青貯料10 kg,甜菜12 kg,精飼料7 kg,保持1 周,下1 周內將精料量逐漸減少至3 kg,干草增加至11 kg,多汁料增加至30 kg,持續1 周,在下1 周的2-3d 內精料又增加至10 kg,然后,在1 周內精料又降至4~5 kg,干草增加至14 kg,多汁料增加至40 kg,1 周后精料又增加至11~13 kg,日產乳量達到32 kg 以上。這種飼養方法的優點是:既能提高產乳量,又能使奶牛始終保持良好的食欲,利于身體健康和降低飼養成本。
泌乳盛期之后至30-35 周之間的一段時間為泌乳中期。泌乳中期的特點是產乳量緩慢下降,母牛的體質逐漸恢復,體重開始增加。這個時期飼養管理的主要工作是控制每月份產乳量下降的幅度在5%~7%;奶牛產犢后20 周的日增重保持在0.5kg 左右;飼料供應上,要根據產乳量,按標準供給精料,粗飼料的供給為自由采食;飲水應充足并加強運動以及要保證正確的擠乳方法和正常的乳房按摩。
干乳前2 個月的時間為泌乳后期。泌乳后期母牛已到妊娠后期,體內胎兒生長發育很快,母牛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以保證胎兒迅速生長發育的需要。同時奶牛產乳量急劇下降,這是由于隨胎盤及黃體分泌的孕激素含量增加,抑制了腦下垂體催產素的分泌造成的,這時應盡可能多地給泌乳后期奶牛供應優質粗飼料,適當飼喂精飼料,同時應做好產乳前的一切準備工作,保證胎兒的正常發育,防止造成母牛流產。
自干奶之日起至產犢前2-3 周的時間為干乳前期。對于營養狀況較差的高產乳牛應提高營養水平,使其在干乳前期的體重比泌乳盛期增加10%左右,達到中上等水平,這樣才能保證下一個泌乳期能達到較高的泌乳量;對于營養狀況良好的干乳母牛,整個干乳期一般只給予優質干草,補充少量精料即可;而對于營養不良的干乳奶牛,除充足供應優質粗飼料外,還應飼喂一定量的精料,精料的喂量視飼料的質量和母牛膘情而定,一般可按日產乳10-15kg 的標準供給日糧,使母牛產前達到中上等膘情,一般約日喂8-10kg 優質干草,15-20kg 青綠飼料,3-4kg 混合精料。此外,日糧中應注意礦物質、維生素的充足供應,以滿足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
干乳前期結束后至分娩前的一段時間為干乳后期,大約2 周的時間。這時應準備奶牛的分娩,要對即將開始的泌乳和瘤胃對日糧變化的適應進行必要的準備。因此,日糧中要提高精料的水平,應按照誘導飼養法的要求,在給予標準日糧的基礎上補充精料。這對頭胎育成牛更為必要。產前4-7d,如果奶牛乳房水腫明顯,可適當減少青綠多汁飼料和精料的給量,混合精料可按麩皮70%、玉米20%、大麥10%、骨粉2.0%、食鹽1.5%配合。
通過以上闡述看出,奶牛泌乳期、干奶期是奶牛飼養管理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環節,只有深入了解兩環節奶牛的營養需求,并全面掌握各種飼料的營養特點,進行合理配制與組合,才能有效降低奶牛發病率,保障奶牛生產性能的正常發揮,進而提高廣大農民奶牛養殖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