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健鈞
(沈陽工業大學 遼陽校區 基礎部,遼寧 遼陽 111003)
體育賽事中觀眾道德行為心理過程的管理對策研究
蔡健鈞
(沈陽工業大學 遼陽校區 基礎部,遼寧 遼陽 111003)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法對體育賽事中觀眾不良道德行為心理過程與管理等問題進行探討.目的在于為完善體育道德行為規范體系、健全監督體系、充分發揮體育道德行為的規范化、秩序化功能提供理論依據.
觀眾;體育道德行為;心理過程;管理策略
體育觀眾在道德行為選擇時是要對付出的代價和可能獲得的收益進行計量的,要使他們付出最小的代價并與追求利益得到統一才能換取人們自覺地遵從道德,這就需要社會提供有效的、合理的機制.
體育道德是社會道德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塑造人的品德、規范人的行為、強化人的理想信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出盡作用.隨著國家體育總局《關于加強體育道德建設的意見》的出臺及實施,如何充分發揮體育道德的作用,提升體育界的整體道德水平成,規范觀眾群體的道德行為,是現階段理論界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為此,本文以體育賽事中觀眾的道德行為作為研究對象,試圖從全新的視角論證體育道德問題,以期為體育倫理、道德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鑒.
2.1 不良道德行為潛伏階段的心理過程
①對運動場上某一方有極度的傾向性;
②觀眾之間有各自的心理行為;
③為觀看比賽付出了超常的代價.
在此心理演變的過程中,觀眾的情感因受到意志強烈的壓抑而處于不快的狀態.
2.2 體育觀眾不良道德行為升溫階段的心理過程
①賽場上競賽形勢逆感性傾向發展;
②賽場上運動員及教練員同觀眾互動;
③觀眾之間、觀眾與場地工作人員以及治安警察之間的互動.
在此階段,觀眾心理狀態的不平衡愈加嚴重,表現為情緒躁動、言辭激烈、出言不遜,情感接近于失控狀態,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2.3 體育觀眾不良道德行為爆發階段的心理過程
此階段觀眾心理徹底失控,情緒徹底爆發,歇斯底里,暴躁瘋狂,意志完全為感情所支配.
3.1 體育觀眾的認知心理偏差
從體育價值的角度來看,體育是以運動美、人體美、動作美和藝術美展現于世,為社會提供美的享受和觀賞娛樂的機會,促進人們的橫向聯系,增進個體與社會的融合,激勵民眾的斗志,增添民族的自豪感.同時,體育廣泛性的特點,又可以促進世界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增進相互間的友誼.然而,體育的特殊性在于競爭,隨著人們對體育重視程度的日益增強,這種競爭隨之愈演愈烈.
觀眾對此能否持有清晰、充分的認知,將直接決定著他們在觀看比賽時是否會出現不良道德行為.許多觀眾在觀看比賽時主觀傾向性過于偏激,社會偏見較嚴重,帶著強烈的勝負意識去觀看比賽,淡化體育價值,出現認知上的偏差.導致觀眾的情緒隨著比賽的進程起伏不定,一旦出現相悖于自身主觀愿望的局面,則在心理上徹底失去平衡狀態,隨之而來的便出現辱罵、毆打、損壞公物等種種不端之舉.
3.2 體育觀眾的個性心理影響
從人類需要的結構來看,人不僅具有尊重自我、實現理想的需要,同時還具有社會歸屬以及希望獲得他人認同的需要.所以帶著這種隱藏在潛意識的需要的觀眾,來到體育賽場,會與其他觀眾存在一種潛在的默契.通過幾句交談,就可以找到話語投機、見解相通的朋友,即使是相距甚遠的觀眾,只要其支持傾向與自己一致,也會視若知己.
這種臨時組成的群體,雖然沒有明確的行動細則、計劃,甚至是無意識的,但由于意向的極端一致而處于高度心理相容狀態.盡管各人的性格、職業、行為方式千差萬別,此時卻都有使自己的行為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吻合的傾向,有些原來是旁觀者的人也會被吸引和影響.這種影響是通過情緒行為的渲染而傳播的,具有極強的隨意性和不可規范性.由此可見,觀眾的個人心理影響,尤其是錯誤歸因后的心理影響,是造成觀眾不良道德行為的主要因素.
3.3 體育觀眾無個性化的社會心理現象
有著共同態度而處于狂熱之中的觀眾,聚集在一起由于喪失了理智,表現出完全被激情所支配的一致行為而往往顧及不到行為后果,這在心理學中被稱之為無個性心理現象.
無個性心理現象是指個體在整個群體之中喪失對自我意識的控制,將其情緒、言行完全融入群體之中,以群體的形式出現.在眾多因觀眾不良道德行為造成的群體事件中,之所以會有許多觀眾個體產生極端行為甚至以身試法,除受到心理影響之外,普遍都存在著因融合與整體之中、而能夠逃避社會譴責與法律追究的僥幸心理.因而這些觀眾大大削弱了自我行為的責任感,助長了個人冒險行為,更加放縱自己的偏激行為.如果具有不良道德行為的觀眾越多,就越無個性特征,無個性化程度越高,其不良道德言行就更加不受約束,從而造成的后果就更加嚴重.
4.1 勤于學習、善于自律是提高道德認識的根本途徑.觀眾對體育道德認識是人們對體育運動中道德關系以及這種關系的理論、原則、規范的理解,這種理解是道德情感、信念、意志、行為的前提.
4.2 樹立道德榜樣,優化自身的品德構建.道德榜樣具有形象性,體育運動的參與主體是觀眾,觀眾的心理發展具有形象思維、感情豐富,而榜樣人物的高貴品質和先進事跡是實實在在的,是對高尚道德最形象的詮釋,具有較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4.3 勇于直面自身的缺點,善于悅納他人意見.體育道德的修養過程,其實質就是不斷戰勝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即不斷克服與修正自己的不良行為,逐步樹立正確的體育道德觀念、構建自身完善的道德體系的過程.
4.4 摒棄自私自利意識、凸顯大公無私的思想.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中,一切損人利己,或有損于社會公德的行為,總是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而以身作則,弘揚社會公德,維系社會利益才是符合當今社會行為準則的行為.
5.1 強化體育觀眾道德行為的管理
根據管理心理學的理論,可采取以下管理措施來控制或削弱體育觀眾的不良道德行為:
①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②創造有利于心境平和的環境;
③充分利用大眾傳媒途徑,切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④嚴格管理,防患未然;
⑤提前做好退場疏散準備工作,加強場外防范;
⑥建立建全規范觀眾活動行為的法規,依法辦事,違法必究.
5.2 適時調整觀眾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道德作為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與社會結構尤其是經濟結構緊密相聯.過去“修身養性”式的競技“自律”,已經隨著社會和經濟變遷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以及對人的行為要求,應及時調整觀眾個體與社會的關系,把體育道德納入法制化的軌道.道德如果沒有法律的約束和指引,很容易失衡甚至扭曲.
5.3 加大對體育觀眾自我控制和調節能力的培養
這里所指的體育道德規范,就是用社會的體育道德,規范每個觀眾的行為,使之在意識與行為兩個層面均向健康、陽光的方向發展.但是,這種社會道德要真正被每個觀眾所認同和接受,并轉化為每一觀眾內心自我控制和調節的能力,還存在著一個社會體育道德內化為觀眾道德規范的過程.這一內化過程只有通過在觀看各種體育比賽的過程中,在有關人員的指導和幫助下,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教化,并輔之以針對性的道德教育,方能奏效.
綜上所述,體育觀眾的道德行為具有雙重性.一方面,不良的道德行為會對社會產生不良的影響,甚至會嚴重損害社會公德利益;另一方面,規范、完善的道德行為會對社會道德體系起到積極的維系作用,可以有效地提升我國公民的道德意識,促進社會公德的健康發展.因此,加強對體育觀眾道德行為的規范與培養,相對于當今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賈文彤.體育道德建設若干問題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3).
〔2〕楊軍.鄧小平理論與中國體育事業[J].開封大學學報,2000(2).
〔3〕李明學.大學生在足球競賽中的心態分析與管理措施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994(2).
〔4〕黃堅.球迷騷亂的心理過程與管理對策[J].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4).
〔5〕祁國杰.對體育觀眾過激行為的心理分析[J].合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
〔6〕謝培山.社會心態對北京奧運奪冠運動員的心理影響[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2).
〔7〕石巖.球場觀眾暴力的發展趨勢、研究進展與遏制策略[J].體育科學,2007(1).
G804.82
A
1673-260X(2010)06-01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