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
(赤峰學院 黨委宣傳部,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簡論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與化解對策
周濤
(赤峰學院 黨委宣傳部,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受到金融危機以及高校擴招的影響,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面臨巨大壓力.就業是大學生成長中的一個重大轉折.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面對就業難深感焦慮、困擾,誘發大學生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嚴重損害大學生畢業生的身心健康.本文試從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現狀進行分析,從而提出保障大學生合理順利畢業的對策,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提高大學生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等措施.
就業;大學生;心理問題
就業問題是社會一直關注的熱點問題,高校大學生就業是其走向社會的第一步,是他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選擇,也是他們最關心和最憂心的問題.當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來臨,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式變的越來越嚴峻,就業所引發的心理問題也日趨凸顯.大學畢業生感到焦慮、自卑的人數比例分別不斷升高,由此可見,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面對就業和步入社會深感焦慮、困擾,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嚴重損害大學生畢業生的身心健康,也對高校工作的開展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因此,探究大學畢業生就業中心理問題的成因,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對大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1 焦慮與困惑
當前,面對就業人數劇增,就業難度加大等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激烈的就業競爭,高校大學畢業生普遍感到焦慮.他們會想到自己的十年寒窗苦讀,在面對社會時,他們失去方向,不知道哪種職業適合自己.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往往沒有正確的定位,沒有科學的職業規劃.這時就會出現困惑和焦慮的心理.在學校里,我們經常聽到到有大學生說“自己不是現實中的瞎子,卻是擇業時代的盲人,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大學生在擇業期間煩躁、壓抑和焦慮感表現突出,較強以上程度超過30%.而焦慮主要表現為恐慌和緊張情緒,感到最壞的事即將發生,常坐臥不安,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膽,心煩意亂,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嚴重時有恐懼情緒,對外界刺激易出現驚恐反應等.這種焦慮和困惑的就業心理使當前高校大學生畢業生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特別是面對用人單位嚴格的筆試、面試、口試和心理測試等,都會感到心慌意亂.
1.2 缺乏自信
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特別是大量碩士、博士畢業生涌入市場,高校本科大學畢業生開始自我評價過低,缺乏自信.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過低,同時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緒體現,諸如害羞、不安、內疚、憂郁、失望等.在具體就業問題上,個體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產生的消這種現狀主要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極情感.即將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往往都會躊躇滿志、躍躍欲試,想要一展宏圖、有所作為.但是,在競爭激烈的求職場上,經常出現一個求職崗位,眾多人去競爭.面對這樣一種嚴峻形勢,有的大學生或因自己的畢業院校不是名校,或因自己所學專業不是熱門專業,或者認為自己的綜合能力不如其他同學等,看不到自己的閃光點,自信心不足,甚至全盤否定自己,于是就產生了自卑心理.此外,應聘受挫,也會使大學生缺乏自信.部分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對自己沒有信心,總是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抱怨和責備自己不敢去競爭更不敢勇敢地去推薦自己.擔心自己不能應聘成功,即使能也不敢肯定的說,嚴重缺乏自信.這種自卑心理使他們在招聘人員面前不能適當地展示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因而失去了就業機會.
1.3 自負
與缺乏自信心理相對立的自負心理,主要是對自身缺乏一個客觀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的表現.有些大學畢業生由于自己所學專業緊俏或者因為自己就讀的學校是名校,更甚者自認為自己無論是專業知識還是綜合素質都高人一籌,于是就產生了一種藐視一切,高人一等的極端自負心理.找工作時,在這種心理支配下,往往是“這山望著那山高”、“眼高手低”,這是當代大學生的一個通病.其表現一是只想做大事,不屑于做小事,甚至于看不起做小事的人;二是在觀念上認為自己什么都行,而實際上又往往不行.錯過了許多適合自己發展的單位,而成了難就業的一員.
在當下就業形勢嚴峻之時,政府能夠出點子,想計策為廣大畢業生提供寶貴的就業實習的機會,不能不說是政府為廣大畢業生提供的一次很好的間接就業的機會,從消息上看在實習的大學生中,約有30%的人能夠被正式錄用.而在實際操作上來看,很多的大學生仍然不能放下身段,還在幻想還在高瞻.還在對那幾百元的實習工資不屑一顧.走出校門的學子,最缺的應該是經驗,是機會,而不是金錢.高瞻遠矚固然重要,但他們過度自負卻忘記了積跬步方能行千里.
1.4 攀比
攀比心理是目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主要表現為一是與本校本專業的同學比,比如,有的學生會這么想:“我和他各方面條件都差不多,他簽到了月薪4000元的工作,我為什么要簽2000元的?”這種心理導致學生遲遲不肯簽約;第二種攀比心理,是與中學同學比,舉個例子,有學生想:“中學時我的成績一直比他好,讀的大學也比他好,為什么簽的單位卻沒有他好?”這種想法必然影響學生的簽約心理;第三種攀比心理,是跟往屆的師兄師姐比,由于看到有些師兄師姐在念大三的時候就被用人單位“搶”走,而且薪酬都比較高,學生有了這樣的期望值,就不肯輕易簽約;第四種攀比心理,是應聘成功后“這山望著那山高”,有的學生因為數次應聘成功,手中offer滿滿,于是飄飄然不肯輕易簽約,而期待有更好的崗位時再出手.
基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誘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要有效解決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就應該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入手.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構筑多層面心理保健體系
真正做好畢業生心理保健工作,不僅僅是學生個人的事情,而需要社會各個層面共同參與.因此,社會、家庭、學校等多個層面必須緊密聯合起來,關注畢業生的心理問題,構成一個有機的、點面相結合交叉防護和干預網絡.其中要解決的兩個關鍵問題是:第一,注重對大學畢業生的心理問題的預防,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容易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他們心理素質比較差.這就要求學校、家庭以及其它的教育機構,注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基本知識的教育.學校或其它教育機構可以通過開設畢業生心理保健專題講座或創辦心理保健知識宣傳專欄等多種形式,普及心理保健常識;其次,家長也應注重同子女之間的溝通,抽時間同子女進行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動態,發現問題時,應該提供正確的引導或陪同他們進行心理咨詢.第二,注重對大學畢業生心理問題的干預,提高心理輔導的針對性.學校心理健康輔導中心,應聘請擅長就業指導和咨詢方面心理咨詢師前來值班,并向學生公布他們值班時間,以便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心理問題,能夠得到相應的輔導.同時,心理健康中心應該改變“高高在上”的工作方式,主動深入學生中去,定期對畢業生進行調查分析,把握他們的心理狀況,掌握所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重點跟蹤和幫助,建立心理治療檔案,進行多元心理評估,實施有針對性治療.其次,針對大學生不同需要和群體的特殊性,開展書信咨詢、電話咨詢、在線咨詢、現場咨詢和專欄咨詢等心理輔導形式,為有心理困惑的畢業生提供多種對話方式和環境,方便他們參與咨詢.
2.2 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服務
作為即將正式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就業經驗方面還很欠缺,如何確立自己的就業目標,多數大學生還比較迷茫,因此,在他們步入社會這段過渡時期給予適當的指導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高校應該把畢業生的就業指導納入日常工作的范疇.并當作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一是規劃職業生涯.對于大學畢業生,學校就應該幫助他們進行職業規劃,建立個人資料檔案,對他們興趣、性格和能力進行綜合評定,逐漸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調整就業目標,使之更具客觀性,并結合職業的發展前景和社會發展利益,幫助他們制定合理的、個性化特征的就業方案.二是轉換就業觀念.學校應幫助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順應新時期的社會要求,打破把“接受高等教育”與“高尚職業”必然聯系的思維習慣,樹立“大眾化就業”觀念和積極競爭的意識,正確認識待業的現實性與暫時性;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業的意識,為就業開辟新的天地.三是掌握就業信息.學校應該幫助畢業生及時掌握國家就業政策,同時加強與用人單位實際接觸,為畢業生收集各種就業信息,使畢業生準確掌握就業形勢.四是提高擇業技能.學校應成立專門的就業指導中心,配備專業化、專家型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對畢業生進行專門求職技能培訓,幫助畢業生掌握基本擇業知識及技能和技巧.此外,通過實習、到企業參觀、參加社區服務等多項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就業的實際狀況,減少猜測和誤解,為以后正式工作做“熱身”,減輕心理負擔.
2.3 提高大學生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
學校專業和課程的開設對學生就業有著重要影響.首先,學校應該盡快轉換觀念,深化管理體制的改革,面向市場,以就業為導向,轉變辦學的指導思想,從以前只注重學生的培養轉換到招生、培養和就業并重.這也就要求學校在開設專業以及課程設計時考慮學生以后的就業問題,做到專業和課程設置與市場經濟需求相結合,并盡量控制那些就業前景不太好專業的招生人數,減少人才的“積壓”.此外,在具體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注重專業的實踐訓練,使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時就具有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欠缺是其就業心理問題的一個主要誘因,解決問題關鍵還得靠自己良好的素質.因此平時應該注意提高自身能力,除學習書本理論知識之外,還要十分注重各項能力的提高,包括組織能力、社交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等.同時,大學生應該注重提高自己心理素質,包括正確認識自己、調控情緒、協調人際關系等等,尤其是在求職過程中,大學畢業生應學會調節自己心態,保持一種積極、平和的心態.一方面,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要有腳踏實地、艱苦奮斗精神以及從基層做起的心理準備.另一方面,在求職過程中大學生要以自信為基點,敢于自我面對,善于自我調適,正確對待心理壓力,增強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相信堅持不懈的努力是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1〕陳艷.大學畢業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2):65-69.
〔2〕劉瓊.心理健康:大學畢業生就業不容忽視的問題[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18(3):20-24.
〔3〕曹殊.以人為本促進人職匹配[N].中國教育報,2005-07-20(8).
〔4〕李清華.葉懷平.大學生擇業心理輔導[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2(8):96.
G645
A
1673-260X(2010)07-01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