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武,胡 雪
(1.遼寧中醫藥大學社會科學部,遼寧沈陽 110032;2.長春師范學院政法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政治文化概念首先是由美國政治學家 G·A·阿爾蒙德提出的。1956年,他在《政治學雜志》上發表了《比較政治體系》一文,把“政治文化”界定為某一個民族和社會對于某一政治系統以及各種政治問題的態度、信仰、感情、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并且提出了每一國家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政治文化的學術觀點。[1]換言之,政治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客觀的政治歷史和政治現實,同時也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政治未來。如何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和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內涵和功能,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發展的規律,并以此來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是擺在我們眼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學習十七大精神、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課題中應有之義。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3]這就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內涵的界定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指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己創造的偉大事業,人民群眾在樹立起主人翁精神和政治責任的同時,形成強烈的政治參與意識。人民群眾逐漸享有和行使民主權利,自覺地關注國家政治生活和國家前途,積極地參與國家管理,隨著社會主義的發展,公民參政的廣度和深度也不斷發展。同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相統一,人民群眾對自己國家的政治制度、政治決策、政治過程和政治領袖也形成了高度的信任感、認同感和支持感??梢哉f,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在吸收了古今中外政治文化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由中國共產黨人集合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和政治文化理想創造而成的。正如有的學者所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是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以社會主義政治價值觀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民主、參政意識和法制觀念為基本內容,植根于中國優秀的政治文化傳統,揚棄吸收西方資產階級政治文化的民主性精華,從而形成的政治思想、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心理;是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精髓、西方政治文明的先進成果與中國的現實國情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的社會主義新型政治文化。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這一政治文化已初具雛形,更加完備的形態正在建設之中。[4]有學者則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是當代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在中國改革開放條件下形成并發展起來的政治觀念、政治態度、政治價值取向的總和,體現了中國人民對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理念和要求。從政治理念的變革、政治制度的變遷以及政治價值變化的視角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發展變化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等六大方面?!盵5]政治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政治價值三個層次。[6]具體說來:一是政治意識形態層面,馬克思主義理論居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結構的核心地位,是對國家政治生活的根本看法和基本價值界定,直接反映了社會經濟關系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狀況,體現了社會階級關系和不同階級的地位和利益,代表了政治文化的屬性,規定了政治文化的本質;一是政治價值觀層面,指人民群眾對政治世界的看法,根據長期共同生活逐漸形成的社會主義標準來形塑自己的政治動機、政治選擇、政治意向,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政治活動;一是政治心理層面,指在社會主義政治社會化和政治環境長期作用下,逐漸形成的政治文化深層因素和隱性結構,具有遺傳機制和再生功能。這三大層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機統一的,它們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互相作用,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內涵,使其具有了廣泛的功能。也有學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產物,在其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三個基本規律。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需要處理好社會階層和利益結構的多元分化、政治取向多元化與主導政治文化的一元化要求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實施正確引導政治亞文化、推進政治文化社會化兩個基本對策。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自主創新的發展要求,需要努力完成發展民主政治體系文化、推進政治過程文化、培育公民政治文化等三大基本任務?!盵7]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文簡稱為《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8]而且,《決定》還明確提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盵9]由此可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奮斗目標的提出為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契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系統工程,其也必然是政治文明的社會,是以先進政治文化為價值取向的社會。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基層政權自治的民主制度已經實施的情況下,城鄉政治文化的現狀、創新發展等都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與此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為我國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政治文化基礎、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整體轉型時期,雖然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廣大城鄉地區在物質和體制層面都取得了較大進步,但人民群眾政治意識的培養和政治素質的提高卻相對滯后。人民民主主體觀念、法律觀念以及獨立政治人格的缺失深深地制約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效果。因此,提高人民群眾的政治素質,培育參與型的城鄉政治文化對推進經濟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再者,由于中華民族在專制王權的醬缸中浸泡了兩千多年,使得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內容十分駁雜豐富,既包含了君主民本、三綱五常、內圣外王等專制思想,也涵括民惟邦本、修身內省、家國一體、集體主義等優良傳統。這對人民民主素質尤其是民主意識的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影響。應該在認真梳理和分析傳統政治文化精華和糟粕的基礎上,通過揚棄傳統政治文化,增強人民民主意識,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同樣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要倡導政治和諧,發展和諧的政治文化,這意味著“和而不同”,因為和諧政治文化既是和諧社會的內容和影響因素,也是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所以和諧政治文化與和諧社會是統一的,兩者有實現良性互動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條件。也就是說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做為其發展的政治文化基礎。但是,也要注意政治亞文化作為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狀態及其與主流政治文化的關系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文化環境。當代中國政治文化在由傳統向現代轉變過程中,政治亞文化呈現多樣化態勢。社會主義政治亞文化,既存在傳統政治文化,又存在外來西方政治文化,這種態勢對和諧社會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民主政治建設產生重要影響。[10]因此,應當高度重視和諧的政治亞文化的建設,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執政規律的最新成果,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以人為本”是基本原則,統籌發展是主要方式,動態和諧則是重要目標。[11]換言之,科學發展觀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發展的新境界,推動著當代中國政治文化持續深入發展,其主要表現在:提出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切實保障和鼓勵人民群眾進行文化創造、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基本權利,不斷培育現代公民政治文化素質;提出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實現民主、自由、平等、正義、人權、福利、安全和法治等人類社會基本價值為總體目標的全面發展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政治認同;提出以發展的主、客體相適應為基本特征的協調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推進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宏觀層面上倡導主流政治文化與政治亞文化的一元主導、多樣共生發展,在微觀層面上要求現代公民政治文化素質、參與能力與其他素質協調發展,從而從多層面努力構建和諧政治文化;提出以實現發展戰略的可持續性和發展模式的科學合理性為主要特征的可持續發展觀,實施漸進式自主創新的政治文化發展戰略與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發展模式。[12]科學發展觀標志著黨和政府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當然,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中國和諧政治文化建設有機遇亦有風險。在中國共產黨統一領導的大前提下,中國經由“和而不同”、人本、法治、改革和創新的路徑演繹和諧政治文化,這種政治文化不但是多元包容、開放協商、民主自由的文化,而且體現人文關懷,扶助弱勢群體,達成社會公平,摒棄了人治,揚棄了禮治,廉政而法治。[13]具體地說,和諧政治文化就是指一個政治體系的政治文化結構的各要素能夠和諧共存并協調發展,表現為主流政治文化與政治亞文化的協調整合以及政治亞文化之間的有效互動,主流政治文化吸收傳統政治文化中的精華并整合外來異質政治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參與政治文化占主導并與地區政治文化、臣民政治文化和諧共存。[14]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政治關系的和諧無疑在其中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而政治關系的和諧則有賴于和諧的政治文化的構建。
政治文化對一個國家政治體系的確立和穩定運行有著深遠的影響。[15]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新的形勢下,建構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對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以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十分重大。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法律意識,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法制化、規范化,逐步形成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16]這是中國政治文化的發展方向,也是當代中國的政治文化建設不懈努力的目標。
[1]王惠巖.政治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29.
[2][3]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11]胡獻忠,段妍.科學發展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J].理論探索,2006(6).
[5]周小華,唐瑩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發展[J].理論導刊,2009(4).
[6]高建,喬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內涵與特征[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6).
[7][12]陳義平.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J].政治學研究,2008(4).
[8][9][16]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學習問答編寫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學習問答[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10]楊莉.和諧社會視閾下政治文化的亞文化狀態[J].天中學刊,2007(6).
[13]李艷中,羅曼菲.和諧政治文化的透視和演繹路徑[J].天中學刊,2007(6).
[14]張愷.論和諧政治文化的建構[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7(5).
[15]趙海英,吳成偉.論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建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