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勇,李 杰
(1.長春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2.長春第十九中學體育教研室,吉林長春 130062)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與同齡人比面臨著更多的競爭和選擇,但同時也承受著更大的壓力。相當一部分學生因承受的心理壓力過大而形成心理障礙,以至于發展成心理疾病,嚴重影響學習和健康。因此在高校中要深刻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1],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體育鍛煉對于增進心理健康起到的良好調節和促進作用。
近年來,由于社會和教育體制的改革,大學生既面臨很多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這也加大了學生的心理壓力。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證大學生身體健康的前提。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不同,健康水平也不同。大一新生由于生活、學習環境的改變,出現生活、學習、人際關系交往、個人發展等方面的不適應,具有過強的依賴性、理想化和盲目自信等心理特征,自豪感與自卑感同在,輕松感與自卑感并存。大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節、過度,都能正確對待。但也有一部分同學出現焦慮、苦悶等缺乏自信心等現象。大二、大三的學生易存在隨意感和自信感,強調自我獨立性和自我表現[2]。在學習、興趣、愛好和人際關系等方面出現分化,大部分學生能繼續提高和改善自我,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出現心理障礙。畢業生由于面臨考研、就業等人生重大選擇而產生緊迫感、責任感。學校體育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傳授給學生必須掌握的心理發展和心理健康的知識,在原有教學基礎上重新構建具有綜合性特點的課程,避免學科的單一性,建立一個以身體、心理和社會整體健康為目標的新型課程結構,跨越生理、心理、保健、衛生、體育、環境等諸多學科的單一特點,逐步完善有利于學生參加和掌握的能增強學生體質的鍛煉手段和方法。具體實施原則:(1)全體性原則,指面向全體在校學生進行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2)差異性原則,指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的明顯差異,如個性差異和年級差異等,分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3)發展性原則,指通過開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大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最終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在高校體育教育中,擺正體育教育的位置,加強和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是21世紀社會迅猛發展的需要。競爭激烈,壓力過大,如何提高和改善學生的身體狀況,強化學生體育健康意識,轉變教育觀念都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比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對自己的評價更為積極,更加有自信心。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在思想上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才能在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教師要把學生正確引導到體育鍛煉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要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和心理健康意識,使學生自主參與到體育學習的過程中來,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特別是對80后、90后的大學生,更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體育鍛煉,培養他們不斷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在體育教學的中過程應該努力做到以下幾點:(1)在體育教學中有意識地讓更多的學生開展“互助互學”;(2)在體育教育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3)培養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4)加強體育教學的規范性;(5)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體育活動;(6)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在學生中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使學生不斷養成自主鍛煉的良好習慣,在堅持中成長,在鍛煉中提升。長期以來,高校體育教育針對如何增強學生體質的問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刻的理論探討,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教學實踐研究活動,但學生體質不同程度降低的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這就要求高校體育教師在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納入議事日程,對學生給予足夠的重視,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有足夠的體育鍛煉時間和體育鍛煉活動場所。培養學生課上與課下、學習與工作、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體育互動,培養良好的體育校園文化,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養成終身體育的良好習慣。
總之,在高校中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是我國教育發展的根本,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培養一個合學生的必然條件。體育鍛煉既是身體活動,又是心理活動和社會活動。體育鍛煉不僅有利于大學生身體健康,而且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科學的體育鍛煉是培養國家合格大學生的重要手段,只有認真處理好體育鍛煉和心理健康的關系,才能真正培養出德、智、體、美等方面合格的大學生。
[1]張如華.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性質[J].教育探索,2003(3):74-76.
[2]孫東東.試論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J].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01(2):65-68.
[3]胡小軍.體育鍛煉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體育學刊,2008(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