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蓮
淺議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張雪蓮
所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指公司內部機構之間的相互制衡的一種機制。公司制是一種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制度,正因為這種權利的分離,所以就相應的形成了公司的權利機構,執行機構,監督機構。相互制衡是指公司各機構之間由于利益和權利相互制約束縛,從而達到這樣一個平衡和諧的狀態。
公司 公司法人 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指出:“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制的核心?!笔鶎萌腥珪M一步提出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任務,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規范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者的權責,形成權力機構、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和經營管理者之間的制衡機制。為此,必須明確法人治理結構的構成,理順內部各機構之間的關系。
一般來說,公司權力可以分為所有權、經營決策權、經營管理權和監督權。公司法對四項權力作出明確界定,分別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人員和監事會行使。
股東作為公司財產的最終所有者,由于人數眾多,他們不可能直接參與經營管理。股東通過股東大會行使自己的審議權和投票權,維護自己的法定權益。股東大會選舉產生他們信賴的人——董事,組成董事會。在股東大會閉會期間,董事會是公司的最高決策和領導機構,是公司的法定代表。董事會代表全體股東的利益行使決策權。董事會聘任總經理,以總經理為首的經營班子是公司的執行機構,具體負責公司經營管理活動。公司執行機構是公司業務活動的最高指揮中心。它執行董事會的決策。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監事會,監事會是公司專職監督機構,對股東大會負責,代表廣大股東的利益,監督董事會制定決策和經理人員執行決策。這樣,公司的股東大會、董事會、以總經理為首的執行機構和監事會就共同構成了現代公司制企業的領導機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1、股東大會與董事會之間的信任—托管關系。股東大會與董事會是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兩個關鍵的會議機構。從法律角度看,股東大會集中體現了分散掌握股權的股東們的意愿,并在最終所有權的基礎上對公司的運行產生著影響;而董事會整體地享有法人所有權,代表股東們行使其經營管理公司的相應的權力。股東大會與董事會之間最基本的關系是資產授權經營關系,即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規定、以及實際經營的需要,股東們把直接管理公司的權力委托給董事會,而董事會受股東大會的委托,管理公司的法人財產、負責公司的經營。于是,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股東大會是信托人,董事會是股東的受托人,承擔受托責任,二者之間構成了信任托管關系。
2、董事會和公司經理人員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F代公司規模一般都很大,業務多而且復雜,董事會不可能、也無法包攬一切。如果把公司大小事務的決策與執行都放在董事會里,要么可能使董事會顧此失彼,疲于處理公司一些急于解決的一些小事,而忽視公司的一些重大決策;要么因為決策不好執行,而不進行決策或者修改決策。因此公司的最高經營管理層必然要進行某種分離,由董事會以外的另一些人組成的機構來負責執行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這個機構就是由職業經理人組成的執行機構。公司的重要經營決策權由董事會直接行使;公司日常事務的經營管理權則交由經理人員即執行機構來行使。這樣,董事會與經理人員之間形成了委托代理關系。
3、監事會與董事會和經理人員之間的監督和被監督關系。董事會作為公司的決策機構,理應代表廣大股東的意志和利益作進行決策。但是在實踐中,董事會或者因為成員自身利益、或者因為心有余而力不足作出一些有損于中小股東權益,不利于公司長遠發展的錯誤決策。如果缺乏必要的監督和約束,董事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更大。董事會對經理人員的控制事實上也是對經理人員的一種監督和約束,但是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往往使得控制不夠深入、不夠專業,難免出現經理人員為追求自身利益而犧牲股東利益和公司利益,甚至出現董事和經理人員合謀,共同侵害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權益的現象。監事會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代表廣大股東的利益對董事會和經理人員進行監督。監事會的監督是一種“全程”監督,貫穿于公司經營管理的全過程。首先是對董事會制定決策的監督,其次是對經理人員的監督。監事會的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必須為監事會配備一流的專職人員??梢姫毩⑿院蜆I務性是確保監事會行使監督權到位的關鍵,既要保證監事會“敢監”,又要保證其“會監”。監事會與董事會、總經理是平行的機構,監事會絕對不能淪落成為董事會、董事長的附庸,成為擺設。因此,監事會必須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而不是由董事會、甚至是董事長或總經理任命。監事們工作業績的評價及物質待遇,也應該由股東大會確定。
第一,有利于建立一個符合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符合我國國情的公司制。公司制是產生于西方經濟制度下的一種商業組織形式,它畢竟是在資本主義制度條件下產生發展起來的,所以就不可能完全適用于我國的經濟模式。而要使之符合我們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情,就必須對公司制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其核心問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第二,有利于解決現在已經出現的公司治理結構不合里的問題。例如:產權問題(特別是國有企業改為公司法人之后的產權不請,權責不明);中小股東的權利難以得到保護;董事會內部機構不合理(權利過大或偏小都影響到了一個公司的發展過程);獨立董事的制度尚需完善,監事會處境尷尬等問題。
1、股東股權分布不均衡。在有限責任公司中主要表現在“絕對控股人”的出現;而在股份有限公司中則表現為“一股獨大”,在一些由國有企業改制成為的公司,其公司股份中的國有股比重高達80%—90%。更有甚者,一些國有企業在改為公司制的過程中排斥其他股份的注入,不按公司法第64條“國有獨資公司只能適用于國務院確定的生產特殊產品的公司或者屬于特定行業的企業”的規定,將本應該成為投資多元化的公司,改為國有獨資公司。這樣做的后果就是股權過于集中,分布不均衡。
2、部分股份有限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流于形式。首先,國有獨資公司中,沒有股東大會,其董事會成員和經理層人員都是由行政部門和黨的組織部門委派和任命的,其中的大型企業集團多是國家“授權經營”。其次,由于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不到位,國有股東不明確,加之現存在人事制度改革不配套,在董事、監事、經理任命的過程中沒能引入競爭機制。由于“內部人”控制和國家干預過多,因此沒有形成完善的股東會與董事會之間的獨立和制衡關系,治理結構也就如無根之樹。
3、《公司法》在治理結構方面的規定過于簡單,在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如對董事、監事、經理義務和責任的規定,股東之間的關系、股東與公司之間關系的規定均非常簡陋,難以形成股東與股東之間的制衡、股東與公司經營管理層的制衡關系。
1、通過加強董事的義務來限制董事的權利,以達到削弱董事會權利的目的。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完善董事禁業制度,變“絕對義務”為“相對義務”。我國公司法第61條第1款規定:“董事、經理不得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其所任職公司同類的營業或者從事損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動。從事上述營業或者活動的,所得收入應當歸公司所有?!贝思次覈豆痉ā分械慕麡I制度。由此可見我國對董事的禁業是絕對的。但是,將禁業作為董事的一項不可避免的義務也存在問題。最為典型的就是母子公司問題:當一家母公司將其董事或經理派往子公司擔任股東代表行使股東權時,該董事或經理能否當選為子公司的董事或擔任子公司的經理?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允許免除董事的敬業禁止義務。因為母公司對子公司通過股份控制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控制子公司的董事會,而幾乎在所有的情況下,母公司與子公司所從事的都是同一種類的營業,這也幾乎是母公司控股子公司的重要原因。在這種情況下,不允許免除母公司董事的競業禁止義務,這實際上就給公司通過控股達到規模經營設置了障礙。這顯然對經濟發展不利。當然,母公司董事敬業禁止義務可以得到免除的重要原因還在于,在上述情況下,母公司的董事不是為自己或他人的利益。而是為了母公司的利益在經營子公司的業務。第二,禁止董事利用公司的機會謀取利益。所謂利用公司的機會謀取私利,是指董事利用從事職務行為時所獲取的本應屬于公司的商業機會為自己謀取私利。我國《公司法》第59條規定:“董事、監事、經理應當遵守公司章程,忠實履行職務,維護公司利益,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職權為自己謀取私利”。從該條規定的內容看,似乎可以推導出禁止董事利用公司機會為自己謀私利的規定,但也正是因為該條規定的不明確、過于簡陋而使其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之所以操作性差是因為對“公司機會”確定不明。公司機會必須與公司現在或未來的經營活動有密切相關的機會,“公司機會”的構成有三個要件:一是特定的時間及職務;二是優先原則;三是利益原則。特定的時間及職務是指在公司任職期內并有固定的職務。優先原則是對于同等的機會,作為公司的職務人要先給予公司。利益原則是職員必須從中獲利。第三,建立董事的忠誠職守義務。1925年英國的一個著名案例——城市公平火災保險公司案(Re City Equitable Insurance Co)中,一名董事以欺詐行為使該公司造成嚴重損失,結果法院認為該公司的其他幾位董事有過失。在這一案件中,負責審理該案的羅姆法官(Romer.J.)確立了被沿用許久的幾條經典性原則:董事長履行職務時要表現出合理的謹慎;董事在其職務活動中必須表現出與其同等知識、經驗的人所應有的技能,而不必表現出專家的技能;一個董事不需要給予公司事務連續不斷的關注,他只要在其所出席的董事會上關注公司事務即刻;他也不需要出席每一次會議;董事會在履行其職務時,可以讓公司其他職員處理事務,并且,如果沒有正當的懷疑依據,他可以相信其他職員將善盡職守。
2、通過實施累計投票制來提高小股東地位,通過限制表決權來削弱大股東的權利。具體做法如下:第一,實行累積投票制。累積投票制始創于美國,所謂累積投票制,是指公司在選舉董事或監事時,股東所持有的每一股份都擁有與所應選舉的董事或總人數相等的投票權的制度。據此,股東即可以將其所有的選票集中投向一人,也可以分散選舉數人。通過股東大會選擇管理者是股東實現其權利的重要內容,因而也體現了表決權的重要功能。在公司機構權力重心向董事會轉移的現代公司中,這一點尤為明顯。由于傳統的一股一票和資本多數決原則使得公司董事會完全由大股東所控制,淪為大股東的附屬物,人們開始采取累積投票制(Cumulative Voting)以遏制其弊端。與傳統的資本多數決原則相比,累積投票制使中小股東將選票局部集中,以此方式選出代表其利益的董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例如,根據傳統的一股一票原則和資本多數決原則,公司董事的選舉將完全由大股東操縱。第二,限制大股東表決權。隨著經濟的發展,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實行絕對的一股一票表決權會造成表決權操縱,直接損害股東利益,從而違背一股一票表決原則所體現的平等精神。因此,現代公司法對這些特殊情況下的股份表決權進行限制,其結果是形成了兩大類股份,一類是無表決權股,另一類是限制表決權股。
綜上所述,我國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方面還有許多尚未完善的地方,我在經過大量社會調查的基礎上,汲取國外先進發達國家,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方面取得的先進經驗和較為完善的法人治理制度精華,并融入自己的觀點,對我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傊S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法制建設進一步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權利制衡機制也將日益完善。
[1]倪建林:公司法人治理結構[M].法律出版社,2001.
[2]江平:新編公司法教程[M].法律出版社,1994.
[3]徐曉松:公司法與國有企業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0.
[4]吳振國:西方發達國家企業法律制度概觀[M].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
[5]毛亞敏:公司法比較研究[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