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農業機械化管理辦公室
認真貫徹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我省農業發展、農村繁榮和農民增收目標,以提高農機裝備總量、改善裝備結構、提高農機化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現代農業、拉動農機工業和服務業發展為主要任務,繼續以推進糧棉油等主要農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化為重點,兼顧畜牧業、林果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突出先進適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服務到位的機具推廣應用;完善補貼管理辦法,規范操作程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尊重農民購買農機自主權,引導農機企業加強研發生產適銷對路農機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最大限度發揮財政補貼政策的引導效應,進一步調動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機具的積極性,擴大農村消費,拉動國內需求,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1)調動農民購買農業機械的積極性,提高農民購買農業機械能力,擴大農戶直接受益范圍,促進農民增收。
(2)促進我省農機裝備總量和結構優化,提高我省優勢農產品集中產區農機裝備水平,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
(3)加大我省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推廣應用力度,提高我省稻麥、油菜、棉花等主要農作物和畜牧水產養殖關鍵環節機械化水平,促進丘陵山區機械化和旱作節水農業發展。
(4)促進農機工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
(5)實施“以機代牛”工程,提高血防疫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
(1)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統分結合、務求實效。
(2)突出重點,兼顧區域特色。傾斜的重點是:我省優勢糧棉油主產區、重點作物、養殖關鍵環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機專業合作組織)、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血防重疫區、部、省農機化示范區。
(3)促進農機產品提高質量,推廣先進適用、安全可靠、節能環保的農業機械。
(4)充分尊重農民購機的自主選擇權。
(5)加強引導,合理布局,優化結構,提高農機組織化程度。
(6)操作程序科學、簡便、高效。
為使補貼政策惠及更多農民,農業機械購置補貼覆蓋全省所有農業縣(市、區)。
(1)全省共安排92個實施縣(市、區),其中:農業縣(市、區)90個和地方墾區農場2個。
(2)全省有36個縣(市、區)在國家血防重點綜合治理范圍內,其中武漢市江岸區、青山區、沌口開發區3個非農業血防疫區不單列安排,所需購機補貼資金由武漢市統籌安排。將應城市、云夢縣、天門市納入血防疫區重點綜合治理范圍。
經省血防辦同意將枝江市、當陽市納入血防“以機代牛”工程實施范圍,農民購機享受血防疫區的補貼標準。
為了支持春耕備耕,農業部、財政部安排我省第一批補貼資金5億元。按照“突出重點與兼顧山區丘陵和區域特色”的原則。采取因素法、公式法,綜合考慮各地耕地面積、主要農產品產量、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重點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化推進、農村鄉村人口、裝備結構和區域布局調整需要以及血防重疫區“以機代牛”工程實施,結合農機購置補貼工作開展情況和各地工作經費落實情況,確定各縣(市、區)資金控制規模。
補貼資金向糧棉油作物種植大縣、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創建縣和專業化防治示范縣、養殖大縣、血吸蟲病防疫區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機專業合作組織)、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部省農機化示范試驗區適當傾斜。
(1)農機購置補貼資金49200萬元。依據實施縣(市、區)的耕地面積、主要農產品產量、糧棉油播種面積、機插秧任務、鄉村人口等參數分別按照30%、20%、20%、10%和 20%,權重計算各縣(市、區)購機補貼資金額度,參數數據選用《湖北省2009年農村統計年鑒》。再根據績效因素法,按綜合權數的10%核減有關縣(市、區)補貼資金額度,核減額度獎勵給2009年農機化工作成效突出的先進縣(市、區)。實施縣(市、區)名單和補貼資金額度詳見《湖北省2010年農機購置補貼專項實施縣市(第一批)補貼資金使用計劃表》。
(2)按照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2010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農辦財〔2010〕28號)文件的要求,明確了我省地方農墾農場購機補貼資金800萬元。實施補貼的農場名單和資金分配額度由省農機主管部門、省農墾局與省財政廳協商確定,納入年度補貼資金使用方案。
2010年中央購機補貼專項資金主要用于補貼耕整地機械、種植施肥機械、田間管理機械、收獲機械、收獲后處理機械、農產品初加工機械、排灌機械、畜牧水產養殖機械、動力機械、農田基本建設機械、設施農業設備和其他機械等12大類45個小類180個品目的機具。除12大類45個小類180個品目外,省可以在12大類內自行增加不超過20個品目的其他機具列入中央資金補貼范圍。2010年,背負式小麥聯合收割機、皮帶傳動輪式拖拉機、運輸機械、農用航空器、內燃機、燃油發電機組、風力設備、水力設備、太陽能設備、包裝機械、牽引機械、設施農業基建部分不列入中央資金補貼范圍。
湖北省補貼機具種類確定是依據農業部2010年補貼機具種類范圍和我省農機化發展的實際需要,確定了全省2010年補貼機具種類為12大類43個小類188個品目,在農業部確定補貼機具種類的基礎上減少了2個小類,增加了17個品目、減少了9個品目。
按照農業部確定的補貼機具種類范圍。結合湖北省農業發展和農民購機需要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補貼機具范圍。農機生產企業提出補貼產品機型申請,省農機主管部門匯總并進行分類分檔,確定具體補貼額,編制《湖北省2010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產品目錄》向社會發布并報農業部備案。
農業機械補貼機具應是先進適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服務到位的列入國家或省級支持推廣目錄的產品。
根據農業部、財政部規定,使用中央資金補貼率總體上繼續執行不超過30%補貼比例,重點血防疫區補貼比例可提高到50%,確定我省補貼機具的補貼標準。各種機具補貼額在《湖北省2010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產品目錄》中明確,各地要嚴格執行機具補貼標準,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中央財政補貼標準。
單機補貼額原則上最高不超過5萬元。74kW以上大型拖拉機、高性能青飼料收獲機、大型免耕播種機、擠奶機械、大型聯合收割機、水稻大型浸種催芽程控設備、烘干機單機補貼限額可提高到12萬元;大型棉花采摘機、甘蔗收獲機、148kW以上拖拉機單機補貼限額可提高到20萬元。在此基礎上,各地可根據本地實際需要,利用地方財政資金對當地農業生產急需和薄弱環節的機具給予累加補貼。
對同一種類、同一檔次的產品在全省實行統一的定額補貼標準。不允許對省內外企業生產的同類產品實行差別對待。
補貼對象為納入實施范圍并符合補貼條件的農牧漁民、農場(林場)職工、直接從事農機作業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取得當地工商登記的奶農專業合作社、奶畜養殖場所辦生鮮乳收購站和乳品生產企業參股經營的生鮮乳收購站。
在申請補貼人數超過計劃指標時,補貼對象的優選條件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包括農機專業化組織);農機大戶、種糧大戶;乳品生產企業參股經營的生鮮乳收購站、奶農專業合作社、奶畜養殖場所辦生鮮乳收購站;列入部省科技入戶工程中的科技示范戶;“平安農機”示范戶。同時,對報廢更新農業機械、購置主機并同時購置配套農具的要優先補貼。申請人員的條件相同或不易認定時,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采取農民易于接受的方式確定補貼對象。
嚴格執行補貼對象公示制,購機者名單、家庭住址、購機種類、補貼金額和購機數量等信息必須在購機者所在鄉鎮、村張榜公示,接受群眾監督。
一戶農民年度內享受補貼的拖拉機或自帶動力的農業機械數量原則上不超過1臺,鼓勵農民購置拖拉機配套農具;農機合作社和農機服務組織年度內享受補貼的拖拉機或自帶動力的農業機械數量原則上不超過5臺,鼓勵購置拖拉機配套農具;直接從事植保工作的植保作業服務隊年度內補貼購置植保機械的數量原則上不超過30臺。一個生鮮乳收購站年度內享受補貼的購機數量不超過1套(3臺,即1臺擠奶機、1個儲奶(冷藏)罐、1個運輸罐)。一戶農(漁)民年度內補貼購置增氧機、投餌機、清淤機的數量分別不超過10臺、10臺和1臺。
補貼機具經銷商應具備資質條件并由農機生產企業自主提出,報省農機主管部門統一公布,供農民自主選擇。省、市州、縣各級農機主管部門和生產企業要加強對補貼機具經銷商的監督管理,農民可以在省域內跨縣自主購機。補貼機具經銷商具備資質條件按照《湖北省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經銷商管理辦法》執行。
實施區內的農民購買補貼機具時,須通過鄉鎮有關部門向縣級農機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并填寫購機補貼申請表。縣級農機主管部門根據補貼資金使用計劃和優先補貼條件對申請購機者進行資格審查,確定購機者名單,并在其所在鄉(鎮)、村張榜公示3~7天(公示可分批進行)。公示無異議后,縣級農機主管部門與購機者簽訂《購機補貼協議》,并明確雙方責、權、利。
為方便農民,對機具補貼額在1000元以內的低值機具采取購機和公示同時進行的辦法。但農民必需向當地農機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審核同意后并辦理相關購機補貼手續,購機后立即公示。
農民購置補貼機具時,實行“差額購機,直接補貼”的方式,切實保證農民直接受益。農民可以在當地補貼機具經銷商或其的經銷網點自主購機,也可以在省域內跨縣的補貼機具經銷商和省內直銷生產企業或其的經銷網點自主購機。農民購機時,向供貨方出具《購機補貼協議》和《購機申請附表》,并按扣除補貼金額后的機具差價款交款提貨。供貨方向購機者出具全額購機發票并在發票備注欄中寫明機具補貼金額和機具發動機號、機具出廠號和車架編號。
根據財政部、農業部印發的《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財農〔2005〕11號)和湖北省財政廳、農業廳印發的《湖北省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鄂財農發〔2005〕12號)的有關規定,補貼資金結算實行省級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每季度集中與補貼機具經銷商或省內生產企業結算補貼資金。
(1)2010年3月20日以前,編制完成《湖北省2010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產品目錄》,向社會發布并上報農業部備案。
(2)2010年3月31日以前,省農業廳、省財政廳聯合編制《湖北省2010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方案》和《湖北省2010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資金使用方案》。《湖北省2010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資金使用方案》報省政府審定,并聯合上報財政部、農業部備案。
(3)2010年4月初,下達補貼資金計劃和《湖北省2010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方案》。省農機主管部門召開全省購機補貼實施工作會議,部署和組織各縣(市、區)購機補貼工作的實施。
(4)2010年4~9月,各級認真開展購機補貼政策宣傳、新技術新機具現場演示及推廣示范;組織好農民購機申請、審核、登記、公示、購機等實施工作。同時抓好項目實施中管理、檢查、督導及補貼資金結算審核等工作。
(5)2010年9~11月,各級做好購機補貼信息管理資料的建檔工作,對項目執行情況進行認真總結。
(6)2010年12月,省農機主管部門根據農業部要求,將全省購機補貼資金的使用情況和項目執行情況總結上報農業部、財政部。
(1)加強領導,密切配合。對農民購買農機實行專項補貼,是落實中央扶持“三農”政策的重要內容,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拉動內需、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有效措施,對于進一步調動農民積極性,推進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各市、州、縣要早準備、快啟動,確保春耕生產前機具能夠到位。各級農機主管部門、財政部門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密切配合,齊心協力,精心組織,要建立和落實工作責任制,明確責任任務,認真做好調查模底、方案制定、動員部署、培訓指導等工作,確保農業機械購置補貼順利實施,使補貼資金切實發揮有效作用。為保證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順利實施,各級財政部門要保證必要的組織管理經費,主要用于政策宣傳、信息檔案建立、公示等組織管理方面的支出。嚴禁擠占挪用財政補貼資金用于工作經費。
(2)規范操作,嚴格管理。各地要執行按照財政部、農業部印發的《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財農〔2005〕11號)和湖北省財政廳、農業廳印發的《湖北省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鄂財農發〔2005〕12號)及2010年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2010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的通知》(農辦財 [2010]28號)文件的有關規定,規范操作,嚴格管理。嚴格補貼產品經銷商由生產企業自主推薦制度,由農民自主選擇經銷商和補貼產品。不得保護本地區落后企業的落后產品,嚴禁地方保護主義,嚴禁強行向購機農民推薦產品,嚴禁借擴大農業機械購置補貼之機亂漲價。同一產品銷售給享受補貼的農民的價格不得高于銷售給不享受補貼的農民的價格。嚴格執行補貼對象公示制,加強對農民購機情況的檢查核實,包括是否購機、購買機具是否為協議規定的機具等。2010年在全省啟動農機購置補貼管理軟件系統,實現購機申請、審核、結算、檔案管理等信息化網絡化,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
實施縣(市、區)要嚴格按照購機補貼資金額度,使用購機補貼資金。不得超計劃使用購機補貼資金;對完不成購機補貼任務的縣(市、區),由省統一調整補貼資金額度。
(3)加強引導,協調發展。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既是強農惠農政策,又是一項產品促進政策。要統籌規劃,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通過補貼政策的實施,切實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提高薄弱環節農機化水平,全面提升農機化發展質量。同時,促進新技術推廣應用,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要公平公正確定補貼對象,培育農機化發展主體,促進區域農機化協調發展。各地要深入搞好農機裝備需求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科學的農機購置補貼規劃,為補貼政策持續深入實施提供有效支撐。
(4)嚴肅紀律,加強監管。要進一步嚴格紀律,嚴格執行國務院“三個嚴禁”要求,嚴格執行農機購置補貼管理“四項制度”,嚴格執行農業部規定的“八個不得”要求。各級財政、農機部門要加強對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的監管,要進一步加強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情況的督導檢查,制定督查方案,明確進度要求,落實督查任務和責任。部省將不定期開展專項檢查和重點抽查。嚴查違規違紀行為,特別要加強對倒賣補貼指標、套取補貼資金、亂收費、搭車收費等違規行為的檢查,發現問題嚴厲查處,決不姑息。對發現問題的縣(市、區),將查實的情況進行通報,對相關責任人按規定給予黨紀政紀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對參與違法違規操作的經銷商,要永久取消經營補貼農機產品的資格。對參與違法違規操作的生產企業要及時取消補貼資格。各地要將督查檢查情況及對各類違規違紀案件查處情況及時上報。
(5)加強宣傳,搞好服務。各地的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方案和《2010年農機購置補貼產品目錄》要向社會公布,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加強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宣傳工作,特別是要做好農民的宣傳引導,讓農民了解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內容、程序和要求。要搞好咨詢服務,認真答疑解惑。要高度重視與企業的資金結算工作,及時結算補貼資金,至少保證每季度結算一次,減輕企業資金周轉壓力。要協調農機企業做好補貼機具的供貨工作,督促企業做好售后服務工作。要加強補貼機具的質量監督,了解補貼機具的質量狀況、企業服務承諾落實情況和農民的反映,安排專門機構受理農民的投訴,對存在質量問題、農民投訴多的機具及其生產經銷企業,要取消補貼資格。對補貼機具普遍存在的技術質量問題生產企業或經銷商應實行招回和退賠制度,確保農民的權益。
(6)做好農機購置補貼信息報送工作。實行信息周報制度,要及時做好半年和全年專項執行情況的總結,各地分別在6月15日和11月15日前,將半年和全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情況總結報告和購機補貼資金使用情況報告報送省農機主管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