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琦,沈光裕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7中心醫院燒傷整形科,海南 海口 571159)
流體懸浮治療床是目前國際上最新的、美國20世紀60年代末發明應用、利用氣體滾動懸浮原理設計的具有治療作用的病床[1],至今已廣泛應用于被迫臥床的患者如褥瘡、皮瓣、器官移植等,燒傷是其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懸浮床具有加快創面干燥、減少感染、減輕疼痛、促進血液循環及降低護理工作量等優點,具有翻身床難以比擬的效果[2],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大面積燒傷患者的輔助治療。大面積燒傷患者通常是指燒傷總面積在50%以上,或Ⅲ度燒傷面積在20%以上的患者,燒傷部位包括頭、面、頸、軀干及四肢等[3]。特重度燒傷患者休克期平穩復蘇、減少燒傷毒素吸收及盡早封閉創面是救治成功的關鍵環節[4]。在治療過程中容易遇到感染、創面受壓、溶痂過早等治療問題,而懸浮床的應用大大解決了這些困難。
懸浮床主要由鼓風機、擴散器、硅玻璃小顆粒等組成,是由一個容器內裝滿矽砂組成的空氣流動治療單元,通過空氣壓縮機將過濾空氣送到矽砂中,用塑膠造型固定一張可透氣的濾單,防止矽砂隨空氣溢出,由于浮力的作用,使各項護理操作時患者更換體位變得容易。干熱空氣通過濾單吹到患者身上,形成一個干熱空氣持續環繞患者的治療環境。大面積燒傷患者在早期接受懸浮床治療,其性能原理是:由鼓風機產生的熱而干燥的壓縮空氣流經擴散器,進入硅玻璃小顆粒之間,當該氣體流速達到60 cm/min時,所有硅玻璃小顆粒便被托起懸浮在氣流中,小顆粒周圍不斷流動著這種熱而干燥的空氣,其溫度可根據需要調節、控制在28℃-40℃之間,患者躺在懸浮床上即有漂浮之感,身體各部位在“流體”中受力均衡[5]。有研究顯示,主要是因為懸浮床通風、潔凈,能有效調節、保持患者的熱平衡,床體產生的懸浮力能減輕患者背、臀部受壓,并使其多部位受力均勻,為患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治療環境,從而避免創面加深,預防壓瘡的發生。其次,懸浮床產生的熱氣流對燒傷創面具有持久的烘干作用,能迅速吹干創面,減少滲出,促進成痂,預防感染,加速愈合。再次,懸浮床操作簡單、方便,需要調整體位時,單人就可完成操作,只要掀動患者身下的床單,即可擺好體位,使用腳踏開關可使床停止懸浮,此時,床內的小顆粒便牢固地固定患者在所需要的姿勢,便于固定體位,減少了工作量[6]。
懸浮床在燒傷外科的應用中顯示了諸多優點。懸浮床在輔助治療老年嚴重燒傷中的臨床應用報道指出,通過比較分析患者的內臟并發癥、多器官功能不全,創面細菌分泌物培養陽性率、創面膿毒癥例數、電解質紊亂情況以及患者創面完全愈合時間等,懸浮床治療效果均顯著優于普通軟墊床[7]。對于小兒重度燒傷,燒傷創面的治療是小兒重度燒傷后搶救和護理的重要問題之一[8],傳統的翻身方法對病情危重,翻身受限的患兒常常無能為力,致使部分創面受壓加深,易于感染,影響創面愈合,更嚴重的是由創面感染所引發的全身侵襲性感染往往是造成患兒死亡的主要原因[9]。懸浮床治療可促進小兒創面干痂,大大降低創面感染發生機率[10]。
2.1 應用懸浮床可使全身創面更快成痂 常規燒傷,傷后3-5 d內創面有明顯液體滲出。使用普通翻身床,暴露創面成痂通常在48-72 h以后。而應用懸浮床48 h左右內即干燥成痂[11],而且在創面溶痂前無需翻身,這不僅提高了患者的舒適程度和治療的安全性,而且迅速成痂對于大面積燒傷來說意義重要,它減少了體液的丟失,降低了感染發生的機會[12]。有臨床報道提示,在治療重度燒傷患者中使用懸浮床能降低床單的細菌含量[13],這更直觀的說明了懸浮床在降低燒傷患者感染幾率方面的成效。
2.2 促進創面愈合 大面積燒傷致殘率和病死率很高,其主要死亡原因是侵襲性感染,而創面是燒傷感染的主要來源[14],因而如何加速創面愈合是提高治愈率的關鍵。懸浮床把人浮于床上,利用矽砂移動而形成浮力,利用浮力作用,軀體處于托浮狀態,使創面在松軟的矽砂浮力壓中單位體表面積受壓力最適宜,對人體有懸浮按摩作用,可減輕創面受壓,促進血液循環,無論是包扎還是半暴露的病人,由其特殊的結構,如脫水/干燥系統,控制微生物生長作用和防止滲液在創面停留,使微生物生長受限。同時因干熱作用易使微生物干燥失活。使病人接觸表面干燥,不利于細菌在創面上生長繁殖,從臨床治療中可見,使用懸浮床的病人創面分泌物少、異味不明顯。由于應用懸浮床,減少病人的翻身,對于切痂植皮術后的病人可避免皮片滑動,提高皮片成活率[15]。
2.3 抗休克補液 傳統的補液公式以低限復蘇為標準。對特大面積深度燒傷,通常增加1000-2000 ml的液體量。有臨床治療經驗表明[16],由于懸浮床蒸發水分的作用較強,如果治療中是在出現休克癥狀后再追加液體,復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從發病機理分析,早期腎組織血流灌注不足,加上大量水分蒸發,出現高滲性脫水,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致腎小管對水再吸收增加,尿量減少;持續缺乏有效灌注,血漿腎素活性明顯增高,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使尿量進一步減少,血鈉進一步上升,最終出現腎功能衰竭;并且嚴重的高鈉血癥本身就可以引起腦功能障礙導致死亡。從開始即以充足的液體量持續輸入,達到了較滿意的復蘇效果。
2.4 避免翻身造成的不便和危險 部分病人不能耐受俯臥位、病情危重等因素使翻身難以保證,導致創面受壓過久,引起創面潮濕導致感染。休克期、病情危重病人禁止翻身。并且有部分病人因肥胖無法翻身,合并骨折病人早期不適宜翻身床翻身。
2.5 減輕護理工作量 使用懸浮床一般不用翻身,并且利用浮力作用進行生活護理、換藥等操作,更容易更換體位,尤其年老、危重、合并吸入性損傷及外傷患者更適宜臥于懸浮床。此外,懸浮床對小兒大面積燒傷也有著重要的治療作用,具有安全舒適、創面結痂快、有效減少感染等優點[17]。
2.6 其他 懸浮床溫度的調節可在28℃-36℃之間,使患者處于最舒適最有利的溫度之中,一般以30℃-32℃為宜[18]。這樣與人體的體溫相近,創面可以迅速干燥成痂,加上沙粒移動和熱空氣的持續傾瀉,可有微波震動的理療效果,使創面的疼痛減輕。由于溫度相對恒定,有利于減輕燒傷病人的高代謝反應。另有臨床報道指出,懸浮床溫度設定為28℃治療小兒燒傷創面,能減輕疼痛,避免創面損傷,促進創面愈合[19]。
總之,我們在臨床使用中發現懸浮床有很多優點:懸浮床把人“浮”在該床,分配到人體的壓力適宜,能促進創面很快的愈合,也能很好的緩解疼痛,減輕創面受壓,防止褥瘡發生,患者更舒適、更安全,護理強度減輕等。但患者在床上大小便時不如翻身床方便,如對懸浮床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有效地減輕懸浮床患者排便困難的痛苦[20]。
3.1 補液量控制及機體內環境保持穩定 由于懸浮床的持續高熱氣流,使患者處于干燥空氣中,機體水分被大量蒸發,易致患者脫水。應注意輸液量的調整及維持患者的水電解質平衡,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預防高滲性脫水。根據董元林等[21]提出的懸浮床補液公式補液,根據醫囑合理安排好輸液順序,并檢測有無水電解質紊亂。尿量觀察仍然是目前燒傷病人治療中病情觀察的重要指標,它能較為客觀地反映機體內循環的灌注量和腎功能情況,結合每小時尿量和末梢循環情況基本可滿足有效循環。有氣管切開的患者,要做好氣道濕化。懸浮床的水分蒸發高于普通床,病人呼吸道干燥,應持續氣道內濕化。護理人員需要向患者解釋原因,鼓勵患者適量多飲水。
3.2 環境要求 病室置于單人空調層流病房,室內空氣潔凈,減少不必要的人員流動,室溫保持在30℃-32℃,使用前要預選啟動懸浮床,床上鋪經滅菌的大單和大紗墊,懸浮床溫度一般調至30℃-36℃,以病人舒適為原則。懸浮床對病房濕度也有較高的要求,一般要求50%-60%。濕度過大,懸浮床內小顆粒會潮解成塊而失去懸浮功能,從而影響療效。應用除濕機可以去除空氣中的水分,維持病房內所需要的空氣濕度[22]。
3.3 心理護理 大面積燒傷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剛開始使用懸浮床,呈懸浮狀態,可能加劇恐懼,產生不安全感。本研究中有6例病人上床后煩躁不安,入眠困難,嫌風大、床太冷或太熱,針對患者的情況,護理人員在患者上懸浮床前作好家屬及病人的心理護理,說明懸浮床的工作原理,在治療大面積燒傷中的優越性,使患者安心接受治療,一般2-3 d后可逐漸適應,早期可適當應用鎮靜劑。
3.4 懸浮床儀器的維護與保養 對滲出物、分泌物較多的病人,要經常更換床單,加強清潔護理。創面換藥時應避免分泌物及沖洗液滲入到懸浮床下,致使沙粒粘結,影響懸浮質量[23]。專人負責保養懸浮床,定期檢查和維修懸浮床的空氣濾器和空氣散熱過濾板,檢查入水道濾水器運行狀態及時更換濾芯,保證正常的懸浮條件,定時清除篩網中的異物和結晶,定期對懸浮床和濾單進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懸浮床是利用氣體滾動懸浮原理設計的治療床,以懸浮、溫控、抽濕為基本功能,因其具有避免創面受壓、使創面干燥快、減少感染、減輕疼痛等的優點,在大面積燒傷患者治療應用中獲得良好效果[24-25]。使用懸浮床治療,患者不用翻身,從而減輕病人痛苦,減少護理工作量,降低大面積燒傷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減少醫療和護理工作量,是治療和護理大面積燒傷患者較為理想的醫療設備。在使用懸浮床的過程中,要做好病室準備和患者心理護理,注意保持患者體液和電解質平衡,要定期檢查維護懸浮床。懸浮床對大面積燒傷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法,可提高治愈率,促進創面愈合,從而縮短療程,減少治療費用,具有較大的臨床應用價值。
[1]陳衛衛,陳 新.懸浮床應用于大面積燒傷病人護理[J].濟寧醫學院學報,2009,32(3):214-215.
[2]溫淑華,李映霞,周 雪,等.大面積燒傷患者懸浮床治療的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9,6(5):392-393.
[3]方之揚,吳中立,高學書.燒傷理論與實踐[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480.
[4]楊登齊,徐亞輝,陳光秀.連續成功救治特重度燒傷患者57例體會[J].重慶醫學,2007,36(6):543-544.
[5]常致德,張明良,孫永華,等.燒傷創面修復與全身治療[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19-20.
[6]李云霞,秦至臻.懸浮床在大面積燒傷患者早期護理中的效果評價[J].武警醫學院學報,2009,18(8):692-694.
[7]毛學飛,孫曙光,王 靜,等.懸浮床在輔助治療老年嚴重燒傷中的應用[J].實用預防醫學,2007,12,14(6):1858-1859.
[8]賴 克.小兒中重度燒傷后合并敗血癥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海南醫學,2008,19(7):144-145.
[9]林邦長,韓春茂,孫菊妹,等.懸浮床防治燒傷創面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的療效觀察[J].浙江醫學,2006,28(5):325-327.
[10]游貴方,李純蘭,梁履華,等.懸浮床治療小兒重度燒傷23例[J].中華燒傷雜志,2004,20(6):52.
[11]徐德生,李 杰.流體懸浮床治療嚴重燒傷50例體會[J].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6,12(14):1949.
[12]謝 挺,吳 江,肖 紅.懸浮床在燒傷治療中的應用[J].臨床外科雜志,2001,9(3):188-189
[13]潘麗沁,張 濤,李葉揚,等.燒傷重癥監護病房懸浮床床單細菌量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9):1282-1283
[14]柴家科,陳寶駒.燒傷病案分析[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4.
[15]解偉光,姜會慶,胡心寶,等.懸浮床治療大面積燒傷的臨床研究[J].醫學研究生學報,2008,21(3):331-332.
[16]樸宏鷹,鐘書強.懸浮床在燒傷治療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13):1647.
[17]吳衛康.小兒大面積燒傷應用懸浮床的護理體會[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9,15(21):92-93.
[18]楊宗城,汪仕良,周一平.實用燒傷外科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535.
[19]唐貫文.懸浮床不同溫度對燒傷患兒創面愈合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外科版,2009,24(7):4-5.
[20]溫淑華,李映霞,周 雪,等.護理干預在懸浮床患者排便困難中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8):4-5.
[21]董元林,郭振榮.使用懸浮床的患者早期補液問題[J].中華燒傷整形雜志,1987,3(3):202-205.
[22]陳麗娃,張志麗.除濕機在潮濕環境下懸浮床治療燒傷病人中的作用[J].護理研究:中旬版,2008,22(26):2424-2424.
[23]李衛衛,于振鋒.懸浮床的應用體會[J].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5,11(17):2550.
[24]羅培壽,鄭愛林,黃 芬.流體懸浮床在治療重度燒傷病人中的應用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7):625-626.
[25]徐 莉,張 娟.懸浮床在大面積燒傷治療中的應用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下半月刊(外科護理),2008,14(3):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