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麗
(唐山遠大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自實施“村村通”公路以來,農村交通狀況得到了較大改善,極大地方便了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農村公路同城市道路等基礎設施一樣,也需要日常養護,但目前農村公路養路資金嚴重不足,導致許多公路年久失修,影響了群眾出行和地方的形象。為適應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要求,保證農村公路養護有可靠的資金來源,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建立健全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籌措和管理機制,保證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籌措有法可依,確保農村公路建、管、養的順利實施,最大限度地延長農村公路壽命,使其發揮出最大的社會效益。
建設一條通村水泥路,省市給的僅是補助資金,當地鄉、鎮、村還需籌集剩余資金,據了解,我國村屯 95%無村級經濟,所籌集的養護資金是按每戶人口數而籌集,因此,籌集一筆巨資用于公路的日常養護就顯得力不從心。自然災害是我們所不可預見的,暴雨過后塌方的清理,擋墻、涵洞、路肩、邊溝的修復等等,都需要大量資金,而我國大多數村屯無法籌集這筆資金。
受到建設資金投入等條件的限制,建成的農村公路普遍性地存在技術等級偏低、抗災能力薄弱的缺陷。特別是山嶺重丘區的農村公路,因沒有更多的資金來完善邊坡、擋墻等公路配套設施,在自然災害來臨時,極易發生塌方、擋墻倒塌等險情,給公路安全和行車安全埋下了隱患。
根據公路養護管理部門現有的實際情況來看,其工程技術力量和養護管理力量,目前只能基本滿足主要干線公路,而無力再來兼顧農村公路的管理工作,因為農村公路點多、面廣、線長,過于分散,同時,隨著農村公路里程的延伸,侵占、損壞公路的行為也會隨之增加,因此,以現有的工程技術人員、路政管理人員的配置和數量,根本不可能對農村公路實行有效的養護管理。
根據《公路法》規定的現行公路養護體制,縣道的養護管理主體是縣級政府,鄉、村道的養護管理主體是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實行縣、鄉、村三級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系。實際情況是縣一級有專門的公路養護管理機構負責國、省、縣道的養護管理,而鄉、村基本沒有設置相關的公路養護機構和組織,造成鄉村公路養護管理責任主體和實施主體的缺乏。農村公路養護沒有制定統一標準的養護管理辦法;交通公路部門行業指導和管理未到位,對農村公路養護缺乏指導、監督、考核;對農村公路的養護資金的使用管理缺乏監督,使原本就匱缺的養護資金難以用到實處,缺乏切實可行的養護操作規程。
愛路、護路、管路意識淡薄,侵占公路現象時有發生。多數鄉鎮重公路建設,輕公路養護。部分干部把公路建設作為造福群眾的政績工程,卻忽視公路養護工作,忘記了“三分建、七分養”的道理。多數村民重視和參與公路建設,但不關心和參與公路養護,認為公路養護工作是上級部門和政府的事,忘記了“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有的沿線村民公共意識、交通安全意識淡薄,只圖自己方便,把公路路面作為打谷曬場的場所,經常把各種堆積物放在路邊,有的甚至占道堆放,給行人和車輛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也加速了公路的損壞。
農村公路缺乏專業的養護技術隊伍及高效率的養護設施,道班工人對于瀝青類、水泥類路面的常見病害不能處治,掃帚、鐵鍬仍是主要的養護工具。不少鄉村公路養護人員是當地農民,年齡大、文化水平低,缺乏應有的養護知識,培訓難度大。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05]49號)文件精神,切實加強通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目前,我國通村公路的養護管理工程已經超過了新建公路的規模。2009年 4月 16日,全國農村公路建設現場會在西安召開,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提出提高工程質量,提高管、護、養服務水平,真正實現路通、車通、人通、財通,把鄉村公路變成脫貧路、致富路、小康路、幸福路。隨著國家對農村公路建設投資逐步減少的趨勢,加強現有通村公路的養護管理,提高公路質量勢在必行。因此,各級政府、交通部門及鄉道管理部門要徹底沖破“重建輕養”的傳統思維方式,牢固樹立“公路建設是發展,養護管理是保障,交通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以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用現代理念指導通村公路的養護管理工作。同時,要加強宣傳教育和引導,強化社會各界的責任意識,樹立愛路、護路、養路、管路的良好風氣,以增強公路養護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
各級政府應以科學發展為動力,以建設、養護、管理三管齊下為原則,以縣(市、區)人民政府為責任主體,強化各級交通監管部門及其鄉道管理機構的養護管理職能。實行管養結合,推行專業養護與群眾養護、常年養護與季節性養護相結合的方式,并逐步做到以專業養護為主,全面推進市場化運作進程,促進通村公路可持續發展。總結各地經驗,農村公路養護可采取養護責任承包模式。根據就近承包,選擇責任心強的人,培訓上崗,分段負責,并簽訂合同,主管部門年終考核兌現。定期檢查考評,依其工作情況付給報酬。
各級交通、鄉道主管部門應針對山區、邱陵、平原等不同地形制定縣、鄉(鎮)、村級公路養護質量標準。一般應做到路面無坑槽,路肩培護完好,橋涵暢通,路基無缺口,水泥路面伸縮縫維護及時、到位。路面清潔無雜物,邊溝通暢,危險路段設置安全警示標志,學校、廠礦門口設置減速帶,公路兩端設限速標志,指路牌和公里樁設置完全;無堆積物占道,無擅自挖溝埋管等毀壞公路及附屬設施現象,無超載車輛通行。
應建立政府財政投入為主,部分專項補助、鄉鎮村組籌資籌勞為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通村公路管理養護資金的籌資機制,牢牢抓住政策扶持的機遇,為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提供足額的資金保障。省級交通部門每年劃撥縣道8000元/km,鄉道 4500元/km,村道 1200元 /km的通村公路養護管理工程專項資金,通村公路沿線受益單位出資贊助,村民委員會通過“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等多方籌措資金,把養路護路變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確保養護資金足額到位。養護資金實行專戶管理,帳務公開,年度審計,專款專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挪用和截留。
為確保通村公路養護管理落到實處,各級政府及交通、公路主管部門應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將公路養護管理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容。并接受人大監督,每條農村公路定一名人大代表作為公路養護管理監督崗。鎮人大及人大議事活動小組定期或不定期地對通村公路的養護管理視察、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辦理,限期改正,確保通村公路養護管理落到實處。同時,建立通村公路養護監管機構。改變當前管理監督機構斷層、脫節現狀,迅速將機構延伸到鄉鎮。在鄉鎮交通管理站加掛“村道監管中隊”牌子,其人員暫按每鄉鎮 2人配備,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再者,建立通村公路養護管理信息化系統。按照“標準統一、內容完備、結構合理、數據準確、上下銜接”的原則,建立養護管理檔案臺帳。對每一條列養線路的建設情況、交工驗收情況、路面質量情況、附屬設施、起始養護、技術等級、養護投入、三級監管人員及管理責任人等基礎性資料實行計算機網絡管理,為通村公路養護管理提供技術支持和決策服務。還要推行通村公路養護管理激勵機制,交通主管部門應根據各地通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的機構設置、經費落實、人員到位和工作情況獎優罰劣。養護經費要與工作實績掛鉤,鼓勵先進,鞭策后進,促進各地領導、機構經費、人員、工作盡快落實,確保通村公路養護管理良性運行。
要全方位、多層次對路政管理人員、養護技術人員和施工作業人員進行培訓,特別是要加強對鄉鎮農村公路管養人員的培訓。由于目前農村公路養護管理人員大多是非專業人員,必須加大對現有的養護管理人員的培訓,使其迅速掌握農村公路養護的基本知識,如公路的基本知識、橋梁的基本知識、公路基本數據的采集和路況的評定等,盡快適應農村公路養護工作的需要。
應切實加強區公路養護專業隊伍建設,隨著公路建設任務的完成,公路養護工作越來越重要,公路養護人員要按照公路規模和養護任務配齊配強,要認真解決養護段人員工資待遇,從根本上穩定養護工作人員和技術人員。目前,鄉鎮養護人員大多數為兼職人員和臨時確定人員,有必要建立一支養護管理隊伍,由鄉交管辦或依法注冊成立的公路建設養護管理協會統一管理。全面履行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管理職能,成為鄉村公路融資管護的主體,使鄉村公路建養管工作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實現政府退位、協會進位。協會的透明運作將有效的打消群眾對政府的顧慮,對資金使用的疑慮,從而增強群眾對建養管的公信力和參與的積極性。其次,采取定向招標,配齊配強鄉、村養路人員。在明確養護里程、養護標準、養護報酬的情況下,采取村民代表公開招標選聘的辦法,確定信譽高、責任心強、投標低的人員為每段養護工,并堅持平時和年度考核。日常檢查由村負責,季度檢查由鄉鎮公路“路協”組織,年度檢查公路養護部門參與,對養護好的人員公開表彰獎勵,并續聘為下年養護人員。
[1]程友明.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探討[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
[2]薛瑞波.淺談農村公路養護管理中的問題及措施[J].今日科苑,2009,(21).
[3]王棟 .農村公路養護與管理[J].科技資訊,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