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美麗
(河南大學 外語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約翰·高爾斯華綏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國小說家、劇作家,是英國20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福爾賽世家》三部曲、《現代喜劇》三部曲和劇本《銀匣》等。在各種文學潮流多元并存的年代里,他在現實主義基礎上進行開拓創新,把傳統的描寫視角移入人物內心,成為現代派小說技巧的先鋒。同時,他對藝術美有著獨特的追求,認為藝術是最自由的,作家應允許藝術的任何一種形式。他的這種藝術追求在《福爾賽世家》中達到高峰,也因此于193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黑花》同樣是他對藝術獨特追求的體現,展示了他對青春、愛和人生的獨到見解?!翱瞻住笔撬囆g中的空間意識,它能超越時空限制給人提供再創造和想象的審美空間,蘊含著無窮的韻味。唐代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中用“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概括了“空白”藝術的最高境界。創造“空白”意境也是藝術家們孜孜以求的藝術理想,本文試用“空白”理論解讀高爾斯華綏的小說《黑花》,分析其形式和內容之美。
中國藝術有兩個世界,一是可見世界,能看到、聽到、摸到,表現在藝術作品中是具體的線條,布景設置,畫面和語言等,可稱之為“象”;二是未見世界,即看不見,摸不著,是藝術“象”中所隱含的世界,可稱之為“象外之象”。這種“象外之象”,就是“空白”。
作為中國哲學和美學中重要內容之一的“空白”理論,有著豐厚的哲學基礎。首先,“空白”理論可追溯到道家老莊哲學的宇宙觀思想。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強調虛實結合,有無相依,正因為既有“有”的一面,又有“無”的一面,才能構成完整的世界,天地萬物才能生生不息。藝術中“實境”描寫和意境的追求恰恰體現了道家思想中的虛實結合,有無相生。其次,魏晉玄學中的“貴無”思想,對“空白”理論的發展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百F無”論派玄學是“以無為本,以有為末”來探索現象界背后的真實本體。道所具有“無”的本體特質要通過“有”的作用才能呈現,要把握“無”則不能執著于有形、有名,要超越一切具體形式直達事物和藝術的本質?!百F無”思想對文學和藝術的創造理念有很大的影響,它要求崇尚自然和本真,追求形式之外的藝術境界。這種“言不盡意”、“以立象以盡意也”的理論也成為了中國藝術家和文人所追求的藝術終結。最后,禪宗中的頓悟思想映射著“空白”理論的升華。不論是創作作品還是欣賞作品,要求的都是一個“心”字,一個“悟”字。頓悟是對“空白”理論的升華,為創作者創作作品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鑒賞者能夠達到精神境界的超越和頓悟指引了道路。藝術心靈和宇宙萬物相互影響、心物契合,從而達到空靈的藝術境界。頓悟思想促進了藝術創作思維的深化,鑒賞者在頓悟的瞬間獲得整體的“象外之象”、“文外之至”。
“空白”不是純粹的虛無,而是蘊藏更深、更難以名狀的情感,含有無窮的生命和情感交流。意境的“空白”將主體的鑒賞再創造過程與客體渾然無界地融為一體,成為一種完美的審美體驗過程,能夠給主體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和韻味無窮的美感。
《黑花》講述了一個男人和四個女人的故事,分春、夏、秋三部分,簡單明了,引人入勝。每部分都是獨立的,猶如一個短篇小說,把每部分合在一起又形成了一個大的整體。主人公馬克是一個雕塑家,在第一部分“春”中,他還是一個十來歲的少年,師從于斯多姆先生。在學習過程中,他對師母安娜產生了愛慕之情,但由于世俗道德壓力,他欲進又退,猶豫不決。他的愛像“春”,真摯而青澀,最終二人的情感不了了之。在第二部分“夏”中,成年的馬克勇敢、無所畏懼,在雕塑事業上也有了一定的造詣。當他與美麗、溫柔、善良的奧莉芙相遇時,二人迅速墜入了愛河。但奧莉芙是有夫之婦,即使她不愛自己丈夫考拉內也很難擺脫,因為丈夫把她視為自己的財產,決不允許他人奪走自己的女人來侮辱自己,所以最后馬克和奧莉芙選擇了乘船私奔。在第三部分“秋”中,馬克是一個事業、婚姻都很成功的中年人。馬克和奧莉芙因遇海難私奔未成功,奧莉芙也因此命喪黃泉,他們的愛情成了一個悲劇。馬克和他少年時認識的西爾維婭結婚并一起幸福生活了二十多年。他們在“春”里相識,在“夏”中相互吸引,在“私奔悲劇”后到了一起。然而,或許是二十多年的幸福生活過于平淡與漫長,當馬克看到自己大學室友的花季女兒內爾時,深深地被她的天真、可愛、熱情和美麗所吸引,內爾也被馬克的成熟、穩重和體貼打動。但是,妻子和情人不可兼得,最后他選擇了妻子。
《黑花》敘事之“空白”給人無限的遐想,一年有四季,小說卻只有“春”“夏”“秋”三部分,小說中的“冬”呢?人生階段有了少年、青年和中年,小說中的老年呢?在人生不同階段對愛的描寫也是不同的,小說中老年的愛又是怎樣的呢?冬季里的黑花凋謝死亡,人到老年也面臨著衰老與死亡,難道作者不寫冬,是因為在冬季里花草要凋謝,人要死亡,愛要消失嗎?恰恰相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交替循環,花草生命也是如此,不斷地循環往復。春天萬物復蘇,夏天姹紫嫣紅,秋季碩果累累,冬季花草凋謝死亡,待到來年“化作春泥更護花”,萬物如此反反復復,不斷的循環生長。人的生命和愛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一個生命的結束預示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人生中愛的結束不是愛的消失,它會在另外一個人的身上呈現并如此循環往復下去。這就像“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年年仍歲歲,故故復新新”,其中“復”不是重復而是新生,是生命永恒展開持續的顯現。作者之所以不寫“冬”,是給讀者留下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讓讀者去理解和體會他對人生和愛的獨特理解。
《黑花》內容之“空白”加深了讀者對人生、青春和愛的理解與體會。春、夏、秋三個不同季節象征馬克不同的人生階段,給予讀者無限的啟示。春、夏、秋、冬象征著人的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經歷是不同的,每個階段都經歷了且用心仔細體會,人生才算完整。小說中“冬”的缺失使人生看似不完整,其實不然,生命是不斷循環往復的,結束的生命被新的生命替代,人生也就不斷延續下去。人生就像一個圓,經歷春、夏、秋、冬,如此循環發展下去。愛亦是如此,一個人一旦從某一點開始愛,那么愛這個圓也就開始一點點地被畫起來,經歷不同階段、不同程度的愛,達到最高點時,就達到了無私無我的極致,在一個人生命結束時,他一生的愛也就結束,當新的生命出現,愛也就再出現,再發展,再循環。
“黑花”是這部小說中一個重要的意象,它是連接男主人公馬克和四個女人的紐帶。在“春”里面,馬克和西爾維婭首次提到黑花,它是馬克最喜歡的花,黑的發亮,讓馬克感覺到純真和純粹的美,成為他一生的理想與追求;在“夏”里,奧莉芙常常把自己情人喜歡的黑花作為裝飾別在胸前;在“秋”中,黑花也是內爾與馬克約會時必帶的飾物。雖然每次對黑花的描寫不多,但其韻味和象征意義非常豐富。人在少年、青年、中年三個不同的人生階段就像在春、夏、秋不同季節里的黑花。春天里黑花含苞欲放,人在少年時對外面世界充滿了好奇,但畢竟是不成熟的、羞澀的,有時會不知所措、猶豫不決。青年時期猶如夏季的黑花,在吸取充足的陽光和水分后爭先恐后的開放,具有無比的激情與力量,無所畏懼,熱情奔放,勇敢地追尋夢想。經歷過暴風驟雨的洗禮,黑花到了秋季,人也到了中年。經歷了該經歷的,收獲了該收獲的,人生不同階段的“愛”也和黑花一樣,隨著春、夏、秋的變化有所不同。少年時的愛真摯但不成熟,青年時的愛奔放、無我、灼熱,中年時的愛沉穩、含蓄。作者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人生、情感的獨特理解,體現了其獨特的藝術追求。
《黑花》每個部分的結尾都是未完待續,充滿懸念的。第一部分“春”的結尾原本是斯多姆老師給馬克的一封信,但是最后作者又加上了一句“那是很久很久以后,馬克才又見到了西爾維亞。”這句無關緊要的話給人一種期待與想象,難道馬克與西爾維婭之間又會有什么故事發生?第二部分“夏”的結尾是馬克和奧莉芙私奔了,但是否成功沒有交待,而且未說明馬克與西爾維婭會有什么故事,這些又給我們提供了無限的猜測與遐想的空間。終于在第三部分“秋”里面,我們看到馬克和奧莉芙私奔沒有成功,而是與西爾維婭結婚并已幸福生活了二十多年,但他又和內爾產生了一段情感糾葛,雖然最后他舍棄了內爾,他能否和西爾維婭幸福度過余生?他是否會和內爾和好如初?馬克的“冬”會是什么樣子呢?這么多的思考空間,也會令我們對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愛有所反思,這也是高爾斯華綏的偉大之處,把藝術留給讀者,讓讀者思考與再創造。
總之,《黑花》之“空白”藝術啟發了人們對人生、青春和愛的無限思考與反思,使得人們對小說以及對自己都有了更好的認識與理解,這也是“空白”理論的魅力所在。其實“空白”無處不在,書法中的“計白當黑”,繪畫中的空間布置,電影中的沉默,音樂中的停頓,交談中的欲言又止等等,這些都給人帶來一種無以言表、不可名狀的美的感受,那是藝術的極致,藝術的精髓。在這些“空白”中我們體悟人生,升華自我,感受世界本質。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空白”理論有著豐厚的理論淵源,給人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以“空白”理論為視角分析與探究中西文學作品,會發現更多不同的美,也就達到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藝術境界的極致。
[1]陳惇.二十世紀現實主義的重要代表——高爾斯華綏[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3(5):13-19.
[2]范偉軍.中國古典詩歌意境“空白”論[J].文藝理論研究,2003(4):51-57.
[3]Galsworthy,John.The Dark Flower.Great Britain:The World Press,1949.
[4]李澤厚.美學三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5]劉國清.《烏鴉》入詩之謎與空白[J].當代外國文學,2007(3):13-18.
[6]劉小楓.接受美學譯文集[M].北京:三聯書店,1989.
[7]邵旭東.開拓:挑戰面前的抉擇——論高爾斯華綏的敘事藝術[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版),1989(1):93-97.
[8]于瑞君.空白的魅力——接受美學理論觀下的《五號屠場》[J].河南師范大學報,2008(5):183-185.
[9]張璟慧.藉中國古典美學試析《黑暗之心》中言、意、象的關系[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外國語文),2009(2):47-50.
[10]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1]宗白華.意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