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俊杰
(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如今,社會新聞正在占據越來越多的報紙版面和電臺、電視臺的時段。以報紙為例,如果說黨報因為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尚沒有大張旗鼓地用更多的版面登載社會新聞的話,晚報、都市報、生活報等報紙則時常由社會新聞扮演著主角。新聞媒體重視報道社會新聞,這既是順應市場經濟發展潮流的結果,又是遵循新聞規律的理性選擇。但是,在這種以“量”取勝的繁榮外表下,新聞工作者更應該冷靜下來,對如何正確把握社會新聞的發展趨向多做“質”的思考和分析。只有這樣,這個新聞種類才能獲得更加寬廣的發展空間,在新聞信息傳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新聞工作者要正確把握社會新聞的發展趨向,最關鍵的就是改變傳統的社會新聞理念,用更先進的新聞理念指導社會新聞業務的開展。公共新聞理念和社會新聞有著深厚的內在聯系,而且在內涵上具有先進性。因此,公共新聞理念將會深刻影響社會新聞的發展趨向。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公共新聞運動最先在美國興起。這個運動的主導思想是新聞傳播者在報道新聞事實的同時,還應以組織者的身份介入到公共事務中去,發起公民討論、組織各種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使公共問題最終得到解決,媒體和記者從“局外人”變成了“局內人”。這個被稱為“媒介新定位”的公共新聞運動,被認為是當時面臨社會批評和信任危機的美國新聞業的希望。最早提出公共新聞理論的是紐約大學新聞學系的杰伊·羅森教授,他被稱為“公共新聞學之父”。
美國最早的公共新聞是在競選報道中出現的。1990年,堪薩斯州威奇托市的《威奇托鷹報》聯合當地一家電視臺在報道競選活動的過程中,先進行了民意調查,擬定公眾最關心的問題,并據此在新聞報道中進行了議程設置。同時,報社還組織印刷了簡明易懂的選舉指導,并設掃盲學習班等。通過采取種種措施激發公眾參與選舉的熱情,并提高其正確行使政治權利的能力。通過媒體的介入和努力,更多的人參與了選舉活動。這場由《威奇托鷹報》主編戴維斯·梅里特和杰伊·羅森積極倡導的活動標志著公共新聞運動的開始。
隨后,公共新聞運動從政治選舉擴大到與公共生活相關的各個方面,并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美國新聞學界對公共新聞實踐進行了研究,在一篇題為《公共新聞的成果》的文章中列舉了多個案例。例如,1993年一家名為《夏洛特觀察者》的報紙在報道一場當地居民因種族矛盾而爆發的沖突時,沒有花大量時間去報道沖突場景和故事,而是記者親自進入該地區,對沖突雙方進行詳細地調查和訪問,請他們就事件發表意見,然后把各方的觀點都在報紙上加以客觀反映。在報社的努力下,居民開始選舉代表組成代理機構,專門討論解決問題的對策,并拿出了具體有效的解決方案,從而防止了矛盾的進一步激化。這可以說是公共新聞運動中一個很成功的案例。
由此可見,公共新聞理念的基本主題思想就是努力使新聞媒體介入公共生活,并協調解決社會問題。
社會新聞和公共新聞最大的共同點在于對人民生活狀態的關注,而這一點正是實現從社會新聞理念到公共新聞理念跨越的基礎。正因為兩者的關注點相同,彼此有著深厚的內在聯系,才能保證這種理念的跨越不會偏離軌道。但是,社會新聞和公共新聞又有明顯的區別。社會新聞的側重點在于報道的內容,它是以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為內容的變動的事實的報道。在這里,變動的事實即新近發生的事實,以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為內容才是題材上具有獨特性的一個新聞種類,是從內容上對新聞分類的結果。所謂以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為內容包括社會問題、社會事件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還包括以社會道德倫理為基礎反映社會風尚的內容。社會新聞不是一種文體、一種體裁,除了從內容上加以區分以外,其表現形式和政治新聞、經濟新聞、文化新聞等是沒有什么區別的。而公共新聞的側重點在于報道的內涵,它是在公民政治民主意識、社會公共意識日益增強的背景下,對政府執政理念的全新闡釋和傳播,強調的是新聞媒體在公共生活領域的介入與導向,目的是要激發公民的社會參與意識,提高公民應對社會問題的行為能力,緩解社會矛盾,化解社會沖突。
與社會新聞相比,公共新聞理念在內涵上具有先進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傳統的單向性新聞傳播模式里,作為信息源的新聞機構是主動的信息傳播者,對傳播過程有著絕對的控制權,而作為受眾,強調的是被動接受意識。這種新聞傳播模式忽視了受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雖然后來的雙向傳播模式在理論上重新確立了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實踐上,也只是低層次的以受眾反饋等形式在新聞選題和新聞來源上做了一些調整,沒有從根本上提升受眾的地位。而公共新聞把受眾定位為“公眾”,更強調的是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一種互動與對話,是對傳統受眾理論的一種顛覆。
傳統的社會新聞在滿足受眾了解大千世界、人生百態需求的同時,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如有些內容過度獵奇、報道中存在的純客觀描寫和報道角度不恰當等,這些情況都使受眾對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產生了疑問。公共新聞不僅克服了傳統社會新聞存在的這些弊病,而且對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進行了再認識。它強調的是在一個政治民主制度比較完善的社會中,媒體應該逐漸“還權于民”——讓民眾真正地、完全地享有知情權、輿論權以及話語權,并為這種“民權”搭建一個釋放的公共平臺。
傳統的社會新聞往往只是機械地反映新聞事實,而公共新聞理念對新聞本質做了深入挖掘:新聞的本質不僅僅是客觀反映新聞事實本身,還應包括媒體通過“議程設置”引導受眾對社會生活的主動介入和能動性改變。公共新聞理念的目標是構建一個真正的“公共領域”,讓社會各方的思想觀念在這里交鋒撞擊,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公眾對新聞事件的判斷和認知能力以及應對社會問題的行為能力,從而最終達到化解社會矛盾、協調公共關系的目的。
公共新聞理念對傳統的社會新聞理念提出了質疑和挑戰,它將會深刻影響社會新聞的發展趨向。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的新聞媒體是收集信息、發布新聞的信息集散地。它只對事實負責,是新聞事件的報道者和旁觀者;它關心的只是矛盾和沖突,而不解決影響穩定與和平的問題。而在公共新聞理念中,媒體不僅客觀報道新聞事件,還引導受眾參與討論公共話題,解決社會問題。它的目的不只是僅僅關注矛盾和沖突,更傾向于如何解決社會中的矛盾和沖突,實現公共生活的和平與穩定。
公共新聞打破了專家、社會名流、政府官員等新聞來源占主導地位的新聞套路,開始向民間回歸。公共新聞的選題一般來自民間,來自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選取的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它是自下而上的,不象傳統媒體,僅僅是邀請專家學者和決策層精英來設置議題。因此,它解決了“媒體議程”和“公眾議程”的兩難問題,讓民間關注真正上升為公共意志,最大程度地實現民意的公共價值。
在報道方案的制定上,媒體的新聞策劃以民間、社區生活為基點,將報道的問題向多方位聚焦,對民眾關心的公共問題給予長時間的關注,直到問題的各方面都為民眾所了解,使他們認真思考并提出解決對策。在報道方式上,公共新聞不再停留在報道事件沖突和戲劇性的一面,更多的是深挖事件的內因,報道事件的復雜性及其發展過程;不是對極端反常情況的一味追求,而是對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給予更多的關注;不是主觀地灌輸記者的個人觀點,而是陳列各方意見,客觀地表達公共言論。
一直以來,新聞存在的價值是新聞機構向受眾單向性的信息傳遞,而真正民主政治的發展,則必須要有信息的分享體和談論信息的公共場所,公共新聞的存在價值就在于它提供了這樣一個公共平臺,打開了公眾介入公共討論的大門。因此,它面向的是“公眾”而不是“受眾”,它的核心在于它的互動性和主動性,邀請公眾參與公共討論和議程設置,要求公眾為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提供信息。這樣,受眾對新聞的消費過程就成為一個為了解決公共問題的受眾參與過程。
公共新聞理念是以“公共利益”為最高理想的,公共新聞理念作為一種專業理念,不僅僅是媒介技術、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發展的結果,更是新聞業應對傳媒全球體系、新聞自由主義、社會批評等問題的一種解決方案和策略。公共新聞理念是與媒體的社會責任理論一脈相承的,其創新模式和實踐都是以“公眾責任”作為理想基石的。
綜上所述,傳統的社會新聞在新聞改革的大背景下必須進行自我調整,而公共新聞理念既和社會新聞有著深厚的內在聯系,又在內涵上具有先進性,因此公共新聞理念必將對社會新聞的發展趨向產生深遠影響。新聞工作者應該正確把握社會新聞的發展趨向,用公共新聞理念指導社會新聞業務更好地開展。
[1]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顧理平.社會新聞采寫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3]顏志香,萬軍.公共新聞提升媒介公信力探析[J].新聞界,2009(6).
[4]李洋,唐遠清.公共新聞:崛起的背景與前景[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4(3).
[5]李新紅.公共新聞:新聞媒體“公共服務”理念的回歸[J].東南傳播,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