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強
(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思考
朱友強
(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如何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指導人的實踐活動的功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提高高職“兩課”教學的實效性,是擺在所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項十分現實而又緊迫的任務;要真正發揮“兩課”在高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須在堅持“兩個轉化”的前提下,加強“兩課”教學改革的實效性研究。
兩個轉化;貼近學生;素質;探索
DO I:10.3969/j.issn.1671-4733.2010.02.21
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句話在當今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活動中可謂意義深遠,馬克思主義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它的魅力就在于為實踐活動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如何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指導人的實踐活動的功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是擺在所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項十分現實而又緊迫的任務。為此,我們結合淮南職業技術學院的實際,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提出相關思考。
從2009年初開始,淮南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課教研部對學院7 000多名在校高職學生的思想狀況進行了局部抽樣調查,經過認真梳理、歸納,可以得出幾點結論:
第一,高職學生思想主流和行為主流是好的。主要表現在,近年來不斷增加的就業壓力,特別是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綜合素質和崗位適應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轉化為學生自覺學習的動力,自主學習的意識不斷增強;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程度明顯提高,并要求得到老師的及時正確引導,以增強自已理性思維能力;能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前途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思想上積極要求進步,對黨的認識不斷增強,要求加入黨組人數不斷增加,學院黨校培訓也有些“應接不暇”了,這都反映出大學生在政治上日趨成熟;廣大學生不僅注重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也更加注重社會實踐,他們積極參加社團活動,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渴望鍛煉自己,增長才干,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走上社會做好準備;思想活躍、視野開闊,他們求新、求變,更加注重自身價值的實現。
第二,對于授課教師他們有自已的獨到見解和評價標準,看重專業老師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于“兩課”老師,看重老師的思想修養、人品、人格魅力。所以,對“兩課”教師他們希望老師們能給予思想上更多有益的啟迪,更多的思想引導,使他們的思想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在教授政治理論的時候不僅要告訴結論,更要知道結論是如何產生的、為什么產生的,理論的方法論意義,特別是對學生成長的指導作用。
第三,高職生普遍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他們的個人成長應該具有重大現實指導意義,但又感到所授知識理論性太強,與他們所希望的結果相距遙遠,因而缺乏起碼的認同感,認為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一是不少同學對思政課學習缺乏應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認為教學內容難以適應當前學生思想實際和需要。一些學生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習態度和目的還不夠明確;二是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教師在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時,一味地戴理論高帽,空話、套話多,結合社會發展和學生實際提出問題、回答問題、解決問題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三是個別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一些原則性的大是大非問題還存在模糊認識。例如: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性質的認識上,有的學生弄不清中國特色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是什么;還有的被調查學生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性質是處于新民主主義階段;四是一些學生的價值判斷還存在相當的問題。例如,有的同學提出,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主要以經濟杠桿為手段,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利益關系、金錢關系。又比如,個別學生贊同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道路趨同論,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到底是姓“資”,還是姓“社”很難說清楚。這說明,在一些學生中關于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認識還是較為模糊的,甚至可以說是混亂的。
第四,當前高職生中還存在的一些令人憂慮的現象,應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和現象概括起來,一是思想意識上存在“三強三弱”:個人意識強,關心社會和他人的意識弱;求新求變的意識強,扎扎實實地去打牢基礎,刻苦鉆研的意識弱;想做“大事”的意識強,而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的意識弱;二是大學生在擇業方面存在很多困惑,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未來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哪個崗位更適合自己發展,對自己也缺乏切合實際的定位,甚至一部分受調查學生不知道自已未來崗位是什么性質,問及職業崗位需求,更是茫然;三是大學生渴望擴大人際交往,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但缺乏處理人際關系基本技巧,要求引導的愿望非常迫切。
對于通過調研得出的上述四個方面的結論,我們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認為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高職生這些思想的重大變化反映的是整個社會向前演變的大趨勢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就發展趨勢而言,高職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在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人們對利益追求的強化及社會對人們正當個人利益的肯定的今天,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仍向著積極的方面發展,這是教育大環境所帶來的積極效應。但也存在很多的困惑,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如不加強教育和引導必然會導致不良后果;二是思政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影響了學生的價值判斷,影響教學效果的提高。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和宣傳中,還存在著理論脫離實際的問題,理論說教與學生的思想訴求相脫節,影響了青年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認同感。
第一,思政課教師隊伍相對來說受到的重視不夠。輿論往往把從事理論教學的教師看作“萬金油”,甚至認為是專業能力不行的才去教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給從事理論教學的教師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工作者的工作條件,培訓晉升,對外交流等方面,客觀上存在著受“歧視”的現象,機會往往不如其他專業課教師多。
第二,思政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與新形勢和任務的需要不相適應。不僅僅是高職院校,包括部分本科院校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部分教師不是專業從事“兩課”教學工作,理論功底薄弱,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解讀不清,對國家形勢與任務一知半解,對學生思想狀況不甚了解,也沒有從事思想工作的經歷,習慣于單純地傳授知識或照本宣科地闡釋理論的合理性,缺乏對現實問題在理論層面的研究。
第三,理論知識教學和大學生的思想需求實際脫節,教育教學活動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分離,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在“兩課”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備書不備人、目中無人的現象,按照書本的章節逐條講解,不能在備學生的基礎上,進行課程設計,貼近學生實際進行理論解讀,設計課堂教學。集中表現在一些教師單純講理論觀點,單純交待知識;不少學生把“兩課”當作純理論知識的學習,為應付考試被動接受,不能和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解決思想認識問題結合起來。
第四,對教法的研究重視不夠,教學方法單一,教學過程缺乏互動性。教師不懂得應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鮮活的事例,靈活多樣教法吸引學生,而一味強調理論本身的嚴謹,客觀上造成了把理論本身束之高閣,讓學生可望不可及。“兩課”教學一直沿襲一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教師處于優越的“布道者”的地位,居高臨下地教導學生無條件地接受現成的理論成果,不能質疑。這種灌輸方法剝奪了高職生思考和選擇的權利,與高職生日益突出的思維活躍、善于思考的特點產生了沖突,這不符合教育規律,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致使正面引導難以產生共鳴,很難達到教學目標。
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和造就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之一。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經過“兩次轉化”。
一是思政課教師通過認真的學習和研究,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將其內化作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成為自身行動的信念和指南,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二是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鮮活的事例向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讓學生聽得進、記得住、用得上,進而能夠自覺應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論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思想問題,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圍繞“兩次轉化”改進高職思政課教學,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切實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兩課”教師的學習和工作條件,幫助教師樹立職業自豪感和工作責任心。其次,要進一步優化"兩課"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一是要嚴把“入口”關,不能讓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質不合格的人登上“兩課”講臺;二是要從多方面加強對思政教師的教育、培養和鍛煉,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三是要制定政策,努力吸引那些政治素質好、理論水平高、有教學能力,同時又有社會實踐經驗或專業特長的優秀人才充實"兩課"教師隊伍;四是要從校內外聘請一些優秀的專家學者、黨政干部,組成兼職教師隊伍,參與到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中去。
第二,貼近學生實際,改進教學方法。高職思政課教師要切實轉變教學觀念,充分考慮教學對象的實際思想狀況、知識結構以及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思想和觀念的變化與發展狀況。必須把研究和解決教學對象思想需求實際,作為教育教學切入點。教學活動的有效完成,依賴于教學切入點的選擇是否科學準確。教學的切入點不是教學內容本身,而是實現教學目的與解決高職生思想問題的結合點。因為,教學活動是“雙邊”活動,教師的教只有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才能為學生所接受,而學生的“學”關鍵取決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動性的發揮程度,要做到這一點,要求我們必須要把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讓理論真正成為學生人生的航標燈和行動指南。
第三,認真抓好基礎理論教材建設。現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材仍然存在著以下問題。其一,一些教材過于重視自身內容的全面和形式上的完美,難免導致求大、求全的形式主義傾向;其二,有的教材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黨和國家制定的種種現行政策混同,而且在內容安排上,政策內容講得偏多;其三,有的教材中,理論內容本身和編寫者對理論內容的理解、闡釋的區別不明顯。因此,要組織教師編寫核心理論體系方法論研究的專門讀本,引導學去提高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化教材體系為教學體系。
第四,加強師德建設,培養和協的師生關系。學生看待“兩課”教師與專業教師不同,他們往往把兩課教師的人品、個人的修養與我們的課程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教師職業是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職業,培養的是特殊的精神產品。教師的勞動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教師的勞動手段也不是手中的教鞭、教材,更重要的是靠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格。教師的人格魅力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師要發揮人格力量的引導作用。教師的人格力量來自于學術水平與道德情操的完善統一。教師人格力量表現為科學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淵博的學識。一個好的教師,不僅要靠自己學術上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高尚的師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書,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其結果使學生終身受益。加強師德建設,需要強化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樹立獻身教育、敬業愛崗的師德風范,提高教師思想政治覺悟,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1]本書編委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孫維義.堅持以人為本深化“兩課”教學改革[EB/OL].(2004-10-22)[2010-05-11].http://www.gmw.cn.
[3]耿步健,葉昌支.“以人為本”深化高校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J].南京財金大學學報,2005,(2).
[4]何其穎.切實提高“兩課”教學質量[N].光明日報,2000-06-07(04).
G718
A
1671-4733(2010)02-0069-03
2010-05-11
淮南職業技術學院教研基金《高職院校“兩課”教學改革創新性研究》(項目編號:HJX09-2)
朱友強(1968-),男,江蘇泗洪人,副教授,從事思想政治教學工作,電話:13155464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