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林
(孝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孝感432000)
孝感孝文化產業集群開發戰略研究
胡金林
(孝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孝感432000)
孝文化不僅具有傳承孝德、教化民心、構建和諧社會的功能,而且可以“以文化商”,具有孕育和生長經濟產業的功能。將孝文化開發為產業集群需要有科學的戰略與規劃。目前孝感市在孝文化產業集群開發上還存在著缺乏戰略規劃等問題,需要實施孝文化產業園帶動戰略,產業和區域整合戰略,品牌提升戰略和科技推動戰略等四大戰略,并充分發揮政府、企業、行業和人才等四個因素的積極作用。
孝文化;產業集群;開發戰略
近年來,孝感市孝文化研究掀起了熱潮。然而,大多數學者主要致力于孝文化的理論研究而忽視其應用性研究,孝文化的“產業化”課題還沒有引起學者們的足夠重視和深入探討。本文試圖探討孝感的孝文化“產業集群化”問題,強化孝文化的產業集群化開發與利用,讓孝文化這一華夏民族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得以延續和發展。
1.孝文化的產業生長基因。文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之基、力量之源。文化是一種力量,既是一種精神的力量,也是一種物質的力量。孝文化不僅具有傳承孝德、教化民心、構建和諧社會的功能,而且可以“以文化商”,“以商富民強邦”,具有孕育和生長經濟產業的功能。
縱觀國內外產生巨大影響力的文化產業,它們的分布具有典型的地域空間性和文化基因特征,如山東的儒家文化產業,河南登封的“少林”文化產業。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地域傳統文化具有獨特的產業生長基因,地域文化的產業生長基因會賦予區域人群特定的經濟和商業元素,表現在特定地域的人群上就是一種精神氣質與經營思維方式,表現在產業的萌芽與生長上就具有文化基因內生性和產業集群性,因而不同地域的人群在經濟活動中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地域個性。如江浙人具有現代素質和經營思想,表現出觀念開放、精明靈活、樂于納新、尚富重利、有文化涵養等特色。嶺南人則表現為創業欲望強、敢于冒險、追新求變、崇尚實利等特色。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地域群體的個性特征,并在經濟產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可以說,任何經濟產業、經濟模式的生成背后總有某些歷史、文化因素在起作用,歷史文化傳統影響著一定地域人們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觀念,由此催生著各種經濟產業的形成。[1]57-58
位于荊楚之地的孝感,自古以來深受孝文化的熏陶和影響,涌現了以董永、黃香、孟宗等為代表的孝子,形成了孝親敬老的社會風尚,積累和沉淀了大量物質的和人文的孝文化資源,同樣蘊含著孝文化產業生長所需的基因要素,為孝感市利用孝文化資源生長和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基本條件。孝文化從內容上可分為精神的、禮儀的和物態的三個層面。在精神層面上,孝文化強調“孝悌”,對社會具有一種教育、感召的“德化”效應。受孝文化的影響,孝感人表現出敬老愛親、樂于奉獻、勤勞善良、愛崗敬業、開拓創新等特色;在禮儀層面上,孝感人崇尚禮尚往來,團結互助,民風淳樸,民俗豐富多彩;在物態層面上,底蘊深厚的孝文化物化為豐富的旅游資源、載體資源、品牌資源、要素資源。所以,孝文化既是一種精神產品,同時也是一種物質產品,二者互為融合,互相轉化,互相生發,互相促進,既塑造和影響著孝感地域人們的“孝悌”精神風貌和價值觀念,同時也孕育了產業生長基因,催生著孝文化經濟產業的形成。
2.孝文化產業集群的成長環境。當今世界已經進入產業集群化發展的新階段。產業集群的成長是一個區域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組合與規模擴展,需要良好的集群商業文化環境,擁有強大的吸引力,能夠吸引大量的供應商、用戶和專門人才,并逐步形成培訓、金融、技術開發、產品設計、產品生產、市場營銷、出口分配等職能所形成的網絡化企業體系。
作為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的中國主流文化,孝文化擁有很強的文化認同力,可以為孝文化產業集群的成長創造集群商業文化環境。一方面,孝文化通過具有共同背景的鄉土文化將有限的地理空間中人與人、人與企業、企業與企業連接成“一張網”,使“網”內企業在同一文化氛圍中長期運營與合作,從而產生一個相互協作和影響的產業集群,彼此之間的非正式交流增加,形成一種相互學習的氛圍。另外,新進企業帶來的新思想,在集群內企業之間的交流學習過程中廣泛傳播,形成集群的整體效應,推動知識和技術的傳播與擴散,為集群內企業的協作提供一個基礎平臺,從而促進創新的發生。[2]177-179雖然編碼化的知識和技術易于在更大的地理空間上交流與擴散,但是,文化產業集群發展所依托的知識和技術大部分屬于隱含經驗類知識,這種隱含類知識蘊藏于人的大腦之中,具有較強的個人屬性,而孝文化通過其地理接近性和相似性使“網”內企業集群、機構人員利用私人交流等形式建立穩定和持續的關系,為隱含經驗類知識準確、迅速地傳遞與擴散提供了基礎條件,有利于提高協作效率和創新速度,并且加速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此外,基于孝文化的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人文關系網絡的形成,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減少信用風險,促進專業化分工與價值鏈延伸,產生外部經濟性和集群網絡效應。另一方面,孝文化在其長期發展過程中,將其精神與社會價值等文化現象物化和沉淀在生活空間、鄉土藝術、歷史古跡、風俗習慣、社會產品等有形的物質載體之中,成為可以廣泛開發的產業資源,為孝文化產業集群的生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孝感市現有的文化產業集群,如剪紙產業、麻糖米酒產業等僅僅是以孝文化為資源開發出來的少數產業集群。應該說,以孝文化為資源可開發的產業集群領域廣泛,市場前景良好,可以成為孝感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1.孝文化產業集群開發缺乏總體戰略。孝文化產業作為孝感市一項特色綜合產業,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對它進行科學規劃和引導,從而實現孝文化產業規模發展。而目前孝感市孝文化產業多為家庭作坊式的生產管理模式,缺乏科學規范的指導和管理,企業規模小,實力弱,市場化程度低,經濟效益差。其根本原因在于尚無全市性孝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規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乏總體戰略規劃。雖然孝感因東漢孝子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是全國唯一一座因“孝”得名的地級市,而且孝文化資源豐富,但孝文化產業集群開發卻沒有納入孝感市十大優勢產業集群發展規劃之列,使孝文化產業集群開發缺乏明確的思路和目標,孝文化產業發展呈放任自流狀態。二是缺乏龍頭帶動戰略。孝文化產業集群的開發在地域上無明顯的產業聚集地帶,產業范圍涉及演藝娛樂、文化旅游、麻糖米酒等產業,卻沒有能夠產生龍頭帶動作用和集聚效應的大企業。三是缺乏名牌提升戰略。在眾多的孝文化產業開發中,還沒有做到充分挖掘孝文化內涵,整合文化資源,策劃開發重點孝文化產業項目,難以吸引省內外、國內外的戰略投資者,不利于打造影響力大、競爭力強的孝文化產業品牌。四是缺乏科技推動戰略。孝文化產業主要是以歷史傳說及其衍生而來的社會產品和自然景觀為開發基礎,存在著傳說虛幻、產品生產工藝原始與效率低下、自然景觀粗糙等局限性,同時還存在著不注重與科技進步相結合,采用現代理念和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孝文化產業,加快數字、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孝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等各個環節中的應用,大力發展新興孝文化產業,推進孝文化產業的現代化等問題。五是缺乏人才振興產業戰略。孝文化產業的開發要求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選拔、引進和激勵機制,形成良好的創業環境,聚集大批素質優良且富有活力的孝文化產業開發專業人才、孝文化創意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為孝文化產業集群開發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由于地域的限制和人才振興產業戰略的缺失,孝文化產業集群的開發受到人才短缺的制約。
2.孝文化產業集群開發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孝文化產業集群的開發和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從孝文化產業集群開發的現實情況來看,相關部門的號召多,口號多,但缺乏一整套有利于促進孝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體制機制,如引導機制、激勵機制、保護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缺乏專門的實施規劃和相應的扶持政策,具體的政策支持與引導不夠明確,同時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政府職能部門牽頭管理。融資環境不夠理想,導致孝文化產品經營企業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取貸款的門檻比較高,而風險投資機構和民間資本由于對孝文化產業發展前景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足夠的了解,往往不愿輕易投資。此外市場環境不夠成熟。孝文化產業所涉及的產品生產技術和工藝科技含量不高,產品容易被抄襲復制,普遍存在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政策法規不健全、保護不力和保護意識不強等現象。
3.孝文化產業集群競爭力不強。孝文化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普遍較弱,具體表現為:傳統孝文化產品制造業高端設計滯后,產品附加值低,大多數企業停留在產品經營的粗放型階段。受產業規模小和集約化度低的限制,對豐富內涵的文化資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創新,尚無法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產品和品牌企業,孝文化資源和高新技術結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報的品牌文化產品難以批量涌現。孝文化產業開發所需的中高端文化創意人才短缺,創意人才總量少,尤其是高端的創意人才和通曉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更為稀缺,普遍存在人才“饑渴感”。高端人才引進困難,有的即使引進了,由于種種原因也很難留得住。企業創新意識薄弱。由于受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的影響,大多數企業仍然試圖以擴大生產規模去獲得競爭優勢,而對如何通過創新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關注不多,緊迫意識和自主意識不強。沒有建立孝文化產業園區,企業布局散亂,不能產生集群規模效應和互補效應,降低了整個產業的競爭力。
4.孝文化產業集群的結構性問題突出。孝文化產業集群結構不合理的集中表現:一是傳統文化產業比重過大,新興的文化產業比重偏小?,F有孝文化產業集群基本是以傳統文化產業經營為主,以信息化、數字化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如影視業、會展業、音像業等發展緩慢,有的傳統產業如傳統服務業、旅游業急需用信息化、數字化對其進行改造,使其結構優化,達到產業升級的目的。此外,有的產業結構雷同,各自為戰,產品項目大多一窩蜂,同一產品同一項目重復生產重復建設,小而全小而散,質量沒有保證,形成同質競爭,沒有著力進行同板塊大手筆的資源整合,難以形成互通有無的孝文化產業鏈,造成低水平無序競爭。二是孝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相關產業發展結合不夠。較突出的是具有孝文化主題的旅游、餐飲、綠色食品及加工等與城市建筑、創意農業等結合不夠。三是孝文化產業缺乏深度開發,產業價值鏈條短。如銀杏產業、石膏產業等資源產業大多停留在資源開采與初加工環節。四是企業規模結構不合理。剪紙、皮影、石膏雕刻、麻糖米酒等產業還處于小規模、分散化的經營狀態,從業人員少,缺乏實力、活力和競爭力。規?;?、集約化的產業集團還未建立起來。
1.實施孝文化產業園帶動戰略,實現“一園帶五業”的多元拓展。要以超前的眼光和超常規的魄力,立足于把孝文化做成大產業、大文化、大文章、大舞臺。為了改變目前孝文化產業發展散亂弱小的現狀,必須借鑒經濟開發區發展模式,在孝感市擇址設立孝文化產業園區,作為孝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基地,并有計劃地將已有一定發展基礎和規模的食品加工業、生物保健業、旅游會展業、工藝品制造業、商貿物流業等產業引進園區,使孝文化產業在品牌提升、集群發展、精深加工、VI包裝等方面實現迅速突破,使孝文化產業園區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綜合性最高、吸引力最強、全方位展示孝文化的平臺,實現“一園帶五業”(食品加工業、生物保健業、旅游會展業、工藝品制造業、商貿物流業)的多元拓展。
2.實施產業和區域整合戰略,建設孝文化產業長廊。以孝文化為紐帶,以產業為載體,以公路交通線為軸線,以兩翼廣大地區為腹地,北起大悟,西至云夢、應城、安陸、漢川,對孝感地域孝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以孝感市區為交叉點和中心,匯集產、游、吃、住、購、娛、行等眾多產業的“V”形孝文化產業帶。對這條“V”形孝文化產業帶的資源與產品進行整合和發掘挖潛,高端策劃,深度包裝,拓展內涵,做強做大,加強“V”形孝文化產業帶的區域協作,推動地域孝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建成集產業開發、休閑娛樂、旅游觀光、廣告會展等于一體的孝文化產業帶,促進工業、商業、房地產、交通、通訊、教育、文化、餐飲、旅游、住宿等相關產業集群發展,大量增加就業機會,帶動孝感市的綜合發展。
3.實施品牌提升戰略,五大舉措打造中國孝文化“大觀園”。目前孝感市的孝文化產業在全國還缺乏知名度和美譽度,除了孝感麻糖米酒以外,還沒有一個全國性的品牌產品。為此,必須實施品牌提升戰略,修建和打造中國孝文化“大觀園”,塑造孝感市孝文化產業集群“名片”,以中國孝文化“大觀園”作為展示和宣傳孝感市孝文化產業和產品的平臺,提升孝感孝文化產業在全國的戰略地位??赏ㄟ^五大舉措打造孝文化“大觀園”:一是開發孝文化主題民間藝術精品項目。對有關董永、黃香、孟宗三大孝子的歷史資料和民間傳說系統整理成文字資料,依托民間藝術(如云夢皮影、孝感剪紙、節日節俗等),結合現代聲光電科技,開發出古典、現代、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組合項目。二是建設孝文化演藝中心和影視基地。創作出有關董永、黃香、孟宗的戲劇、電視劇或文學作品,并將孝文化“大觀園”建成有關董永、黃香、孟宗的戲劇、影視劇的拍攝基地,使孝文化“大觀園”更具魅力和影響力,將孝文化“大觀園”的文化產業推向更高的層次。三是每年定期在孝文化“大觀園”舉辦中華孝文化節,在弘揚孝文化精神和提升孝感知名度的同時,吸引全國各地商家在孝感市市區和相關縣、市、鄉鎮投資辦廠。四是修建“中華敬老院”,開展全國性的各種面向老人的文化、娛樂活動,運作機制兼顧福利性、經濟性、體驗性、自愿性、多樣性、教育性和休閑性。五是建立孝文化產品集散中心,以“買天下”和“賣天下”的經營氣魄和經營方式,把全國各地的孝文化產品集中到孝文化產品集散中心和把孝感生產的孝文化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使孝感成為面向全國和國際市場的批發集散地,迅速確立孝感市“中國孝文化產品集散中心”的地位與品牌。
4.實施科技推動戰略,采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孝文化產業。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孝文化產業的發掘、繼承、保護與科技創新的關系。傳統的孝文化產業大多生產技術落后,產業規模弱小,知名度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孝文化產業獲得新生提供了有利條件。通過實施科技推動戰略,采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孝文化產業。加快數字、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孝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等各個環節中的應用,實現傳說故事和傳統產品與高新技術的融合,將“虛產品”變為“實產品”,將無形產品變成有形產品,將手工產品變成流水線產品,將單個產品衍變為系列產品,將單個產業開發為集群產業。同時也要注重大力發展新興孝文化產業,推進孝文化產業集群的現代化。
1.發揮政府在孝文化產業集群開發中的主導作用。一是加強政府對孝文化產業集群開發戰略的規劃。戰略規劃要通盤全局,它包括方案、理念、領導團隊、指導思想與原則等,涉及孝文化產業集群開發的管理體制構建、基礎設施、園區建設、政策扶持、文化建設、形象構建、招商引資、公私協作、宣傳營銷等方面,直接決定著孝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趨勢和走向,是一個方向性的大問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二是推進孝文化產業集群開發園區建設。園區建設不能盲目、一哄而上,要在吸收外地的成功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找準定位,突出規劃,與孝感市的資源優勢、產業布局結合起來。要注重品牌,增創特色,在培育龍頭企業、提高企業科技含量上下功夫。要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在保護生態環境、改善投資軟硬環境上多努力。三是出臺孝文化產業集群開發扶持政策。政府有關部門要及早出臺政策措施,從產業政策、項目用地、財政稅收、工商管理等方面實行強有力的扶持政策。要適時出臺保護知識產權的相關配套政策,加大對孝文化創意產業及其衍生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和對侵權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
2.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企業是孝文化產業開發的的主體。孝文化產業集群的開發需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和全民創業的積極性。首先,激發全民創業的熱情。要積極營造濃厚的創業文化氛圍,出臺零資本注冊等優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創業門檻,積極爭取國家創業富民基金和國家扶貧辦小額扶貧資金支持,宣傳和獎勵全民創業的成功典型,掀起“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公職人員創實業”的高潮,從而為孝文化產業集群開發奠定堅實的企業基礎。其次,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品牌價值。企業要轉變觀念,樹立品牌意識和主動作為意識,增加創新開發投入,重點扶持發展潛力大,能夠帶動相關產業和周邊產品的孝文化創意企業,加大孝文化產品的制作、包裝、傳播等環節的技術含量。第三,推行聚集戰略,形成競爭態勢。要注重整個產業鏈的形成,把產業的上游研究開發、中游生產制造、下游市場營銷及衍生產品的開發匯聚在一個比較集中的區域,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發揮產業聚集的溢出效應,使得整個行業都處于一個良性發展循環的軌道。
3.充分發揮行業中介組織等社會力量的紐帶作用。行業中介組織等社會力量在孝文化產業集群開發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紐帶作用。為此,必須大力建設和發展孝文化產業行業協會和從事研究策劃、投資咨詢、市場經紀等各類文化市場中介組織。鼓勵、扶持和規范文化咨詢、策劃等中介機構的發展,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中介服務”的產業運作機制。同時,發揮大眾傳媒的影響和導向作用。要借助廣播、電視、網絡等公共媒體,培育和形成不同階段、不同層面的孝文化市場消費主體,擴大孝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提高孝文化產品的消費水平。
4.充分發揮人才的智力作用。人才是孝文化產業集群開發的關鍵。因此,孝感市相關政府部門必須制定孝文化產業集群發展人才規劃,將孝文化產業開發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納入全市人才培養規劃中,落實人才引進、培訓、管理和使用的各項政策,重點引進信息化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文化經紀人才、科技創新人才等孝文化產業開發急需的復合型人才和專業人才。加強本地人才培養,依托孝感學院、湖北職業技術學院等本地院校資源優勢,培養兼具孝文化產業設計、制作、營銷及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推行人才、技術、成果等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對有突出貢獻的孝文化產業經營、管理、創造和技術人才予以獎勵。
[1] 夏小莉.論地域文化與產業集群[J].消費導刊,2008(17).
[2] 阮兢青,陳文標.文化演變路徑與產業集群的成長[J].蘭州學刊,2009(4).
Abstract:The filial piety culture not only has the functions to inherit filial piety,moralize folk minds,and build the harmonious society,but also can be changed into business,and has the functions to gestate and produce the economical industries.To develop the filial piety culture industrial colonies needs the scientific strategy and plan.Now there still exist the problems short of the strategy and plan to develop the filial piety culture industrial colonies in Xiaogan,and according to which,the four strategies,which are the driving strategy by building filial piety industry garden,the strategy of integrating industries and areas,the strategy of raising brand,an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shing strategy,should be carried out,and the positive roles of four aspects of government,enterprises,industry and talents should be brought into full play.
Key Words:filial piety culture;industrial colony;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Industrial Colonies in Xiaogan
Hu Jin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aogan 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F293
A
1671-2544(2010)01-0024-05
2009-10-29
湖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2009Y145),湖北小城鎮發展研究中心開放科研項目(2009K701)
胡金林(1961— ),男,湖北大悟人,孝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
(責任編輯:祝春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