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玉祥
(孝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孝感 432000)
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文化軟實力建設
龍玉祥
(孝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孝感 432000)
在新經濟條件下,城市文化軟實力日益成為城市競爭的戰略重點。孝感市具有濃厚的孝文化底蘊,以孝文化為基點,培育孝感市文化軟實力,是提升孝感市城市品牌形象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培育孝感市文化軟實力應以孝文化為基礎,塑造特色城市文化和城市品牌形象;發掘孝文化資源,打造孝文化產業;弘揚孝道,培育城市人文精神,構建和諧城市;加強政策引導,形成城市文化保護機制等方面為重點突破口。
文化軟實力;孝文化;城市品牌;文化產業;城市精神
當今世界,以城市為龍頭的區域競爭日趨激烈。而城市和城市群作為重要的文化聚集地和思想策源地,作為科技創新的源頭和產業鏈條的最前端,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節點作用日趨明顯。在新經濟條件下,曾經作為城市競爭力重要來源的區位優勢、人口數量、自然稟賦等傳統競爭力要素,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人才的自由流動,自然資源的日益枯竭,其影響力逐步下降,而資金流量、信息流量、人才流量以及創新能力、文化軟環境等方面成為競爭的焦點。文化作為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已成為各城市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發展注意力經濟的新的競爭手段。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败泴嵙Α?Soft Power)概念是由前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全球戰略問題研究專家約瑟夫·奈(Joseph Nye)教授首先提出的。1990年,約瑟夫·奈指出,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其中,硬實力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實力中可以量化和測量的,包括人口、地理條件、自然資源、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和科技力量有形要素;軟實力是指國家和地區實力中無法量化和測量的,包括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等在內的無形精神要素的影響力與感召力。[1]3-4由此可見,文化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歷史文化、科技教育、制度規范、價值觀念以及人文精神在內的精神元素的影響力和作用力,屬于區域意識形態的范疇。
城市文化軟實力是指一個城市獨特的文化品質、價值觀念、城市精神、制度規范等軟環境所產生的凝聚力、輻射力和導向力等。城市文化軟實力決定著人們的思想修養、處世態度、風俗習慣、審美情趣和行為方式。城市文化軟實力作為城市潛藏的價值理念和精神氣質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規范,具有內隱性的特點,在具體實踐中,是以文明教化、思想傳承、環境熏陶、行為示范等形式實現的。
從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構成來看,城市文化軟實力是一個有多種要素構成的整體復雜系統:一是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二是城市中人們共享的價值觀念、精神風貌和行為方式,通過共享的觀念,增強認同感、使命感和政治凝聚力,體現了文化的整合功能;三是深受城市文化影響的城市管理模式、制度安排、政策導向以及屬非正式規范的風俗習慣等;四是基于區域文化資源的文化產業;五是城市的生態環境。
1.文化軟實力是城市發展的動力源泉和智慧源泉。首先,文化軟實力為城市提供聚集能力。當今,金融資本、知識資本、教育培訓、思想成果、文化創意活動等關鍵性因素,日益向那些文化空間廣闊、思想觀念領先、人文氣息濃郁、引領發展前沿的城市聚集。其次,文化軟實力為城市市民提供價值觀指導和家園意識。城市是市民的生活空間,居住環境質量,就業機會與就業自由度,個人發展的前景預期,城市設施和服務的滿意度,人際關系和人文關懷等因素都會成為市民評價城市宜居環境的標準。文化軟實力會以創新觀念、價值取向、思想激勵、人生指南和人文休養的方式為城市發展提供內在精神驅動力。再次,文化軟實力為城市發展提供人才培養的平臺。作為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城市教育聚集了大量優質教育資源。一方面能為城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各類人才,另一方面通過科學研究、科技創新為城市發展提供文化生產力,提供理論指導和智力支持。[2]231-233
2.文化軟實力決定城市品牌的獨特個性和精神品質。城市品牌是社會公眾對城市的體驗和評價,是城市所能帶給消費者的整體印象和意義聯想的總和。城市文化是城市品牌的核心,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也是品牌建設的基石。只有以城市文化的積累和釋放實施品牌工程,才能使城市品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永久的魅力。
3.文化軟實力決定著城市競爭力的質量和方向。文化軟實力對城市競爭力的影響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一方面,城市文化對市民的道德境界、精神風貌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奮發向上的城市精神,社會道德風尚、宜居環境、完善的文化設施和服務等城市軟環境,使城市公民對城市產生歸宿感、自豪感、合一感。市民對城市發展所帶來的就業、交通、社會環境、治安狀況等方面的問題有較高的承受力和容忍度,從而減少或消解社會矛盾,為構建和諧城市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另一方面,城市文化體現城市發展的美好愿景,對外能充分展示城市形象,產生強烈的輻射力和聚集力,吸引人才、資金、信息等資源要素向城市集聚,帶動城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孝感市委市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提出了“弘揚孝文化,推進現代化”,“弘揚民族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思路,立旨把孝感建設成為“1+8”城市圈重要產業基地,生態環境優良宜居休閑城市,中華孝文化名城。這一城市發展戰略定位為培育孝感市文化軟實力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孝感市是全國唯一以“孝”命名的中等城市,具有濃厚的孝文化底蘊,孝文化是孝感市城市質量的核心價值所在。培育孝感市文化軟實力,就是要以文化創意的思想和觀念去經營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培育城市精神。因此,以孝文化來定義和包裝城市,進而鑄造孝感市城市品牌核心價值,是培育孝感市文化軟實力的最佳切入點。
1.以孝文化為基礎,塑造文化特色鮮明的城市品牌形象。品牌是市場競爭的強力手段,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優秀的品牌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蘊,在建設品牌時,文化必然滲透和充盈其中,從而提高品牌的價值內涵和外在形象魅力。塑造孝感市城市品牌,首先要以孝文化定位孝感市城市內涵和城市品牌。其次要以孝文化為訴求點傳播孝感市城市形象。通過孝親敬老的典型模范、動人事跡,培養孝感人遵守孝道的高尚情操和行為習慣,使孝文化深入人心,逐步形成一種濃厚的孝文化氛圍。在此基礎上,整合各種傳播手段,運用好電視、網絡、報紙、戶外媒體、宣傳畫冊、專題片等媒體,設計舉辦以孝文化為主題的各種節慶活動,如經貿類節慶活動、文體類節慶活動、旅游類節慶活動等,以提高孝感市在全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2.發掘孝文化資源,打造孝文化產業?!秶摇笆晃濉睍r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正式提出“文化創意產業”概念,明確提出了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任務,積極發展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群,加快文化產業升級步伐。
孝感市作為中等城市有著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良好條件,改革開放以來,孝感的文化創意產業有了較快發展。2005年,孝感市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單位已達2000多個,注冊資本近20億元,年經營收入超過10個億,占GDP的比重超過3%。但也存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定位不清,產業政策支持體系不完善,創意人才匱乏,文化創意產業科技含量不足等問題。因此,孝感市必須明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戰略定位,其基本思路應以文化創意產業規劃為先導,以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為載體,以核心企業為龍頭,以孝文化精神為特色,突出自主創新的工業設計和產品研發,打造具有孝感市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鏈,完全的市場化運作,規范科學的管理,完備的產業鏈和價值鏈,促進孝感市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力爭將文化創意產業建設成為孝感市現代服務業的先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加快實施一批以孝文化和紅色文化為重點的特色產業項目,著力建設雙峰山孝文化主題公園,構建中華孝文化展示傳播基地。大力保護和發展皮影、剪紙、雕花、善書等民間優秀傳統藝術。鼓勵和支持社會辦文化,提高民間劇團的發展水平。加強文藝演出團體建設,加快藝術人才培養,提高專業演出團體的創作表演水平,努力推出一批文化藝術精品。[3]
3.弘揚孝道,培育城市人文精神,構建和諧城市。城市精神是城市整體行為和市民行為中體現出來的共同的價值觀念和精神特質,是城市發展的靈魂,也是城市軟實力的核心。古今中外歷史悠久的城市幾乎無一例外地形成了自己的城市精神。近年來,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圈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紛紛提煉和塑造各自的城市精神,如上海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杭州的“精致和諧大氣開放”,南京的“厚德載物同進文明”,蘇州的“剛柔相濟包容開放崇文重教精細雅致”,常州的“勤學習重誠信敢拼搏勇創業”,無錫的“尚德務實和諧奮進”等等。這些城市都是根據自己的城市定位,確定各自的精神特質和風格。[4]13-14
孝感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孝文化傳統底蘊厚重。塑造孝感市城市精神,應深刻剖析孝文化中含蘊的敬老、親親、和諧、守信等精神內核,從中吸取精神營養,培育市民孝敬長輩、親愛親人、構建和諧社會、維護公平和信用的獨特精神氣質。城市精神的培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在實踐中強化和積淀。一是要廣泛宣傳,形成共識,逐步內化。即以各種溝通渠道和傳播方式,幫助市民認知和認同城市精神,并內化為市民的基本素質。二是要樹立典范,形成規范,逐步習俗化。通過典型模范的示范效應,并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使市民形成遵守城市公民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如評選“十大孝子”、“模范市民”等活動要常規化、習俗化。三是加強對外傳播,使城市精神社會化。通過增強城市文化的輻射功能和吸附功能,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推動孝感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4.加強政策引導,形成城市文化保護機制。城市軟實力的建設主體是政府、社會、企業、個人,城市管理水平也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作為公共管理部門的孝感市政府應該起主導和先導作用。
一是發揮好引導作用,改善融投資環境,拓寬融投資渠道,吸納社會資本進入城市文化建設領域,突破行業限制,創新理念,鼓勵、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對文化產業要素和資源進行整合,打破行業、部門界限,把分散、零星的企業組織起來,對文化資源重新進行整合,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和產業集中度。
二是完善政府服務體系,建立中介組織和行業組織。積極培育文化中介組織,鼓勵建立文化市場的各種行業協會。大力發展經紀機構、代理機構、咨詢服務機構等中介組織,充分發揮其在資源供給、產品生產和市場之間的紐帶作用,促進各產業鏈上中下游的渠道暢通。
三是政府部門應加強宏觀調控,加強立法,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為孝文化資源的有效發掘和利用營造有利的法制環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合理界定政府職責范圍,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加強規劃和政策指導、信息引導,注重體制和法制環境建設。
5.重視生態環境建設,打造生態宜居休閑城市。把孝感市建設成為生態環境優良宜居休閑城市,是孝感市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也是培育城市軟實力的重要途徑。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文與自然雙重和諧的環境,生態環境包括文化生態和自然生態,人文精神是城市發展的動力源泉,自然生態是城市健康發展的保障。
加強孝感市的文化生態環境建設,一是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胡錦濤指出:“推進文化發展,基礎在傳承,關鍵在創新。傳承和創新,是一個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兩個輪子。”孝文化傳統中的精華要繼承和發揚,同時要摒棄其中等級特權、封閉自守等落后觀念。要與時俱進,賦予孝文化新的時代內涵。二是要處理好孝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互動關系。文化的繁榮取決于文化融合、更新、創新的進展程度,孝文化只有不斷吸取其他文化的精深營養,具有開放性、包容性,才能根深葉茂,永續發展。三是要處理好孝文化與其生存土壤的關系。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離不開支持其生長的土壤。在以經濟立國的現代社會,孝文化生存發展離不開繁榮富足的經濟生活條件,完善的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文化事業和先進的文化設施,成熟的文化市場以及發達的文化產業等等環境因素,因此,文化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2007年12月14日,國家正式批準武漢城市圈成為“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作為武漢城市圈中的重要城市之一,孝感市在發展過程中也亟需破解環境難題。因此,定位為環境優良宜居休閑城市的孝感市必須做好城市生態規劃,通過對區域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條件的全面調查、分析、評估,以環境容量和承載力為依據,把區域內生態建設、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打造天藍、水清、地綠、景美的生態景觀,培育整體、協同、自生、開放的生態文明,實現區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高度統一的可持續生態文明。
[1] 唐代興.文化軟實力戰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陳宇飛.城市文化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3] 孝感市發改委.孝感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2008-09-09)[2009-09-25].www.xiaogan.gov.cn.
[4] 蘇剛.城市精神:長三角經濟發展的軟實力[J].江南論壇,2005(10).
The Construction of Xiaogan Cultural Soft Power Based on Filial Piety Culture
Long Yux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aogan University,Xiaogan,H ubei 432000,China)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a city is mo re and more becoming the strategic keystone in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ities under the new economic situation.As a kind of rich cultural deposit of Xiaogan City,filial piet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cultivating Xiaogan City’s soft power as the basic point to strengthen Xiaogan City’s brand image and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To construct Xiaogan City’s soft power should take filial piety culture as the basis and the following as the breathrough:establish characteristic city culture and city brand image,excavate filial piety culture resources and build up filial piety culture industry,advocate filial piety and cultivate humanistic city spirit,construct city of harmony,strengthen the policy steering and form city culture’s protection system.
cultural soft pow er;filial piety culture;city brand;culture industry;city spirit
F293
A
1671-2544(2010)01-0029-04
2009-10-21
龍玉祥(1965— ),男,湖北應城人,孝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祝春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