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崇波
(河池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高校文學社團活動對寫作教學的啟示
陽崇波
(河池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高校文學社團活動具有寫作的自主性、活動的開放性、交流的廣泛性、評價的互動性、指導的貼近性等特點,寫作教學應充分借鑒文學社團活動的特點,在教學中做到:注重個性、因材施教,開放課堂、創新教法,師生參與、鼓勵扶持,重視實踐、培養能力,考核評價、形式多元;使寫作教學改變費時低效的現狀,使學生真正具備寫作能力。
文學社團活動;寫作教學;寫作能力;個性化;評價
組織開展文學社團活動能有效提高大學生寫作水平早已為實踐所證明,成為寫作教師的共識。“開展大學生寫作社團活動是提高大學生寫作水平及其綜合素質的必由之路。”[1]“文學社團是激發學生寫作內驅力的重要手段。”[2]“文學社團活動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寫作專長。”[3]高校文學社團在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甚至在培養未來作家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而文學社團活動能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源自文學社團活動自身的特殊性,對文學社團活動進行探究,總結其中的規律,相信會給高校寫作教學帶來有益的啟示。
高校文學社團是由對文學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自發組織起來,相對獨立開展活動的群眾團體。學生參與文學社團的目的是希望在老師指導下,通過社團成員間的相互交流、切磋,提高寫作水平,促進文學創作能力發展。作為自發性的群眾組織,它產生的基礎決定了其組織、開展活動的特點。
寫作的自主性是對寫作的時間、文體選擇的自由,體現了寫作活動極強的個人性特征。文學社團是自發的群眾性組織,沒有寫作任務,寫與不寫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生對寫作有極強的自主性。而加入文學社團的學生通常在寫作方面都有較濃厚的興趣和相對出眾的的表現,出于對文學的愛好甚至是癡迷,這類學生寫作自主性強,在寫作上往往能長時間的投入。同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文體能激發創作的欲望。寫作的自主性把寫作課堂上的“要我寫”變成了“我要寫”,從而,多讀多寫成為學生的自覺,寫作能力和水平相應的就能得到提高。
開放是相對于寫作的課堂教學來說的。文學社團的經常開展的活動有名家講座、讀書會、文學采風、社刊出版、社團聯誼、文學沙龍、網絡論壇等等,這些活動把課堂向社會延伸,把寫作與生活聯系起來。比如,文學采風是去廣闊的社會中觀察、調查、見習、實習,讓火熱的生活打造學生的思想和才干,增加生活積累。出版社刊既是檢閱文學社成員寫作水平,也是鍛煉、培養社員各方面能力的有效形式,在出版社刊的過程中,學生在組稿能力、編輯能力、校對能力、電子排版等方面都得到有效鍛煉。網絡論壇作為現階段文學社員活動的主要媒介。網絡的開放性注定的文學社活動的開放性。豐富多彩的活動是文學社團生命力的體現,同時社團成員在活動中亦能增長知識,提高能力。
文學創作需要切磋、需要交流,需要相互鼓勵。但文學社團的交流并不局限在文學領域,交流既在社團成員之間進行,也在不同文學社團甚至是與校外的社團間進行;交流的對象有名作家、記者、詩人、校園文學愛好者;交流的內容既有寫作技巧上的相互切磋、批評,也有名家名作的學習討論,交流的方式有讀書會、創作談,也有網絡論壇發帖、跟帖。社員之間的交流也不局限在寫作,而是涉及讀書、生活、社會見聞等個方面。總之,廣泛的交流,使社團學生獲得了海量的信息,豐富了寫作素材。
文學社團對社員寫作水平的評價是多樣的。既有發表文章,將所寫作品變成鉛字的社會肯定,也有指導老師的表揚贊許。但還有最為重要的一種評價,那就是社員之間的相互激賞、同心砥礪。社員之間通過作品交流,或是社團組織的定期和不定期的作品討論,相互指正作品中的缺點、不足,學習成功的寫作經驗,在圈圈點點中取人所長,彌補己短。活動中學生既是作者,也是批評指導人,體現了較強的互動性。
指導的貼近性是就文學社指導老師、寫作才能出眾社員對文學社員的寫作指導而言。寫作指導需要根據學生實際進行。有學者曾把教師在文學(寫作)社團的角色和作用概括為:1、領導的角色,組織的作用;2、師長的角色,垂范的作用;3、朋友的角色,交心的作用[1]。這其中朋友的角色一職,形象的說明了指導老師與社員之間平等而真誠的友誼。指導老師對社員的指導往往是一對一的指導,文章的批改是面批,對學生寫作中出現的問題、不足能及時給予意見。同時對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過程、寫作長處有清楚的了解,指導能一語中的。指導的貼近性還表現在指導老師能從社員文體寫作的優缺點給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使或是詩歌、或是散文、或是小說文體特長的寫作者能揚長避短、在寫作上取得成功。
寫作教學費時低效,重理論教授,輕實踐能力,學生考試分數高、寫作能力差等現狀一直為人們詬病。文學社團活動的上述特點,如能充分借鑒,將對寫作教學產生有益的推動。
寫作是一種個人行為,體現了寫作者的鮮明個性。學生的寫作個性是千差萬別的,因此,必須給予學生必要的個性發展空間,給予學生寫作的自主性,為學生創造自我發現、自我表現、自我調控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自我積累、自我體驗、自我探究,完成寫作能力的生成過程。文學社團給予了學生極強的自主性。而高校的寫作課堂講授、寫作練習、作文評價很大程度上泯滅了學生的個體意識,包括理想、愛好、個性、思想等。鑒于寫作自身的“個體性”特征,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大力扶持弘揚學生個性,努力創設寬松自由寫作環境,使他們在學習中獲得精神自由,逐漸養成個性化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性的寫作能力。
因材施教強調的是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教學。教師在學習內容、寫作訓練、作文批改上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愛好、專業、學習層次等方面的差異。在學習內容上,除必要的理論學習外,可讓學生根據自己興趣選擇小說寫作、散文寫作、詩歌寫作、公文寫作、應用文寫作等選修課程;在寫作訓練上,可讓學生在確定主題內自選文體、自由寫作;在作文批改上則以鼓勵為主,少批評指責。總之,要根據學生實際實行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努力為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寫作環境、激發學生寫作潛能、提高寫作素質。
課堂是學生獲得寫作理論和實踐指導的重要場所。但如果把學生緊緊束縛在一師眾生四堵墻的狹小格局中,學生寫作的創造性無法施展,教學效果自然不佳。開放課堂與創新教法是同一的,開放課堂是把課堂向社會延伸、拓展,把寫作與火熱的生活聯系起來。創新教法,一要改變教師單一講授的局面,可以把著名作家、編輯、詩人、本區域的文化名人請進來,通過講座、座談、作品討論等形式給學生講授創作經驗、讀書心得,通過他們與學生零距離接觸,現身說法,這對學生的教益是難以估量的;二是走出教室。教師帶領學生到校外采風,尋古訪幽,深入社會去收集和挖掘寫作素材。在美麗的山水間感悟自然、體悟生命;在文化遺跡中,探尋歷史、思考人生,無形中就能對學生的人格品位、氣質修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三是組織班級文學社團。學生的文學愛好,寫作興趣需要培養、更需要扶持。組織文學社團就是最好的扶持,這其中的道理有人曾這樣比喻:一顆燒紅的火炭是很容易被風吹滅的,但是如果把許許多多零星的火炭聚成盆火,風不僅不能吹滅它,反而助它越燒越旺。[4]可見,把學生組織成若干社團,以團體的形式學習、開展寫作訓練,這在寫作教學上多有益處。
對學生寫作上除了指導讀、寫外,還可以通過以下途徑指導訓練。一是師生同題作文,以寫解惑。我國著名教育學家、作家葉圣陶先生早就提倡“教師應該下水”,所謂“下水”即是教寫作的先生不僅會動口,還要會動手,操筆為文。師生同題作文,寫作教師不僅可以體會寫作過程的艱難困苦,了解學生的寫作感受,更能以自己高質量的文章吸引學生去閱讀,使學生與老師有一種親近之感。“親其師、信其道”,因為文章的作者就在眼前,學生可以與老師面對面地進行寫作上的交流,溝通、探討。從而受到更新的啟發,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提高寫作能力。二是將學生的優秀習作推薦到報刊發表。能將文章變成鉛字,這不僅是對作者的鼓勵,對其他學生來說也是一種促進和鼓舞。同時對在正式報刊上發表文章的學生,學校或是相關院系也可以考慮給予表揚或是獎勵。畢業于河池學院的作家凡一平就談到當年在河池學院讀書時,“學生有作品在刊物上發表,學校會把這當成一件很大的喜訊,張貼海報告訴全校師生,這很令人的鼓舞。[5]”可見,這樣的褒獎對對學生觸動之大。
以往的寫作教學通常以講解寫作理論知識、分析范文、評講作文為主,教師是教學的主角。但寫作能力是實踐能力,其教學方式也應該從傳統的側重理論知識的教學轉向側重實踐的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實踐中鍛煉、提升能力。在具體實施中可采取如下方法:一要重視閱讀,以讀促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對寫作的影響早有定論。但在強調對經典名著的閱讀之外,老師可根據教學目的提供閱讀文本,組織學生閱讀、討論、總結,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領悟寫作知識。二是要強化學生的寫。多寫多練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作文不體不拘,字數、內容不限,可以要求學生寫日記、讀書筆記、網絡日志、博客等等,多種形式的練筆可開闊學生的寫作思路,積累寫作素材。三是出版班刊。一份刊物既能凝聚人心,又能為學生習作提供發表的園地。同時,為提高辦刊質量,擴大刊物的影響,作為班刊的編輯、出版者的班級學生會自覺的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當然,強調實踐性,并不等于否定寫作教學的理論意義。理論教學是寫作訓練的基礎,理論深化有助于實踐提高。
考核也是評價。目前,寫作課的考試還因循著傳統的考試方法和考試形式,或填空或問答,最后出一個寫作訓練,考的是學生死記硬背的寫作教條,而不是能力。致使有的學生分數很高,但實際寫作能力卻很差。這樣的考核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評價自然是不準確的。但如果僅以一篇作文來考核,這樣的評價又似乎不夠全面。因此,寫作的考核評價要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所謂多元是指評價指標的多方面多層次。這種多方面多層次,不僅僅指上面所指的團體和個人相結合,平時和期終相結合,還指成績的呈現方式。這些方式包括課堂討論、平時作文、優秀作品點評、習作點評、作品修改、編寫雜志、作文教學實習、中小學學生作文批改、中小學課本劇編寫等。[6]此外,對在正式報刊上發表文章的學生,可考慮給予一定的加分;寫作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文時,不能把自己的好惡強加于學生的習作,考核評價一定不能打擊學生的寫作創造性及能動性。
寫作課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極強的學科,其教學方式也必須實現跨越式的革新,必須重視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蓬勃開展的文學社團活動既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多方面技能的重要媒介。寫作教學應主動將文學社團活動納入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渠道,使文學社團能在寫作理論的指導下開展活動,同時使學生通過文學社團活動將寫作理論知識轉化為寫作能力,提高寫作水平。寫作教師要充分利用文學社團的育人功能,結合教學所需開展活動,使高校文學社團活動的真正成為高校寫作教學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
[1]鐘紀新.聚火之力,汲水之范,沐心之樂——試論高校教師在寫作社團活動中的角色與作用[J].河池學院學報,2007,S(1).
[2]西吉縣中學素質教育與校園文學研究課題組.文學社團與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J].寧夏教育,2004,(5).
[3]董來國.文學社團活動與創新能力培養[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1,(9).
[4]何述強,陽崇波.水邊的文字——河池學院學生散文選評·代序[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5]銀建軍,陽崇波.喧囂中的寧靜 邊緣帶的沃土——河池學院文學教育巡禮[N].文藝報,2005-10-27.
[6]趙玉.高校寫作教學新思維[J].寫作,2006,(1).
[7]武少輝.高校寫作教學所處困境及改善途徑探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3).
[8]莫順斌,孟麗華.高校文科學生“寫作狀態”調查 [J].零陵學院學報,2004,(5).
G642.0
A
1672-9021(2010)S-0068-03
陽崇波 (1973-),男 (仫佬族),廣西羅城人,河池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文藝學、民族文化。
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十一五”立項項目“整合民族文化教學資源,拓展寫作寫作社團詩意空間”(項目編號:2009C072);河池學院科研立項課題 (課題編號:2009B-H006)
2010-06-20
[責任編輯 賀衛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