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軍 ,周 芹
(合肥工業大學人文經濟學院,合肥 230009)
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與生態危機
——生態馬克思主義技術批判的理論旨趣
董 軍 ,周 芹
(合肥工業大學人文經濟學院,合肥 230009)
生態馬克思主義技術批判的理論旨趣不在于批判技術本身,而在于批判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技術運用和生態系統之間存在著內在矛盾,因為技術服從于利潤目的,而對利潤的瘋狂追求必然加劇對自然的剝削,造成人與自然的分裂,最終導致當今的生態危機。
資本主義;技術批判;生態危機;生態馬克思主義
生態馬克思主義是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一個新興的重要理論流派,它將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的生態問題相結合,試圖尋找解決生態危機的有效途徑,其中對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進行了深入的批判。面對當代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生態馬克思主義認為,不能只抽象地談論技術和生態之間的關系,應該看到技術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取決于技術運用的社會制度性質。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技術運用和生態系統之間存在著內在矛盾,因為技術服從于利潤目的,而對利潤的瘋狂追求必然加劇對自然的剝削,最終導致生態危機。
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唯一目的就是獲取利潤。為實現利潤最大化,資本家不斷利用科學技術的先進成果盲目擴大生產、瘋狂掠奪自然資源,無視科學技術的采用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馬克思早就指出:“決不能把使用價值看作是資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不僅是取得一次利潤,而是謀得利潤的無休止的運動。”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實現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通過實現商品的交換價值以獲取利潤,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使用科學技術不可能按照生態原則進行運用。
生態馬克思主義肯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物質財富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但同時堅稱資本主義生產追求最大化利潤的邏輯損害了自然和人類的健康生存。生態馬克思主義早期代表人物威廉·萊易斯和本·阿格爾認為,資本主義不斷地發展科技,不斷地擴大生產規模,目的在于通過滿足人們不斷擴大的商品需求,以實現對利潤的追逐。在平均利潤率呈下降趨勢的情況下,資本主義企業借助科學技術的力量對自然資源進行最大限度的開發和利用,從而保證自己的利潤。“資本主義企業管理首要關注的并不是如何使勞動變得更加愉快,使生產與自然相平衡以及人的生活相協調,或者確保它的產品僅僅服務于公眾為其自身所選擇的目標。它首要關注的是花最少的成本而生產出最大的交換價值。”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不可能為了保護環境而犧牲企業利潤,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他們除了利用科技的作用外,還會想方設法地把一部分生產成本推向企業外部,如將廢氣排入大氣中,將廢水流入江河中等。所以,英國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大衛·佩珀明確指出,資本主義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生產方式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源。“資本主義技術的最重要經濟功能就是使工作場所中的單位勞動時間在生產中獲得最大限度的增值。”資本主義制度下技術的使用完全屈服于利潤目的,從來不會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從工業資本主義的一開始起,它對技術的選擇就是以其成本和銷售額而不是環境的影響為基礎的。”資本家如果選擇以生態原則為基礎的技術,要么是這種技術是有利可圖的,要么就是外部壓力逼迫他們那樣去做的。美國當代資深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奧康納指出,資本主義社會采用的技術類型受社會、政治及經濟的影響,對技術的配置及運用方式的目的就是生產剩余價值及利潤,而從不顧及這種技術的采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資本主義的消費技術同生產技術一樣,也受社會的政治經濟影響,不僅如此,現代條件下的消費技術還使得勞動者沉溺于消費的滿足,喪失革命的斗志,從而使資本家更易于控制他們,讓他們為實現自己源源不斷的利潤而服務。
美國當代另一著名生態馬克思主義者約翰·貝拉米·福斯特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生產的目的就是積累資本,通過進行不斷的技術擴張達到積累資本的目的。由此也可推斷出,技術已成為資本家實現利潤的有效手段,當一種技術不能為資本家帶來利潤時,這種技術就會被淘汰。法國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安德烈·高茲特別指出,當今資本主義國家也會采取某些措施保護環境,如購買治理污染設備等,但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決定了做這些工作只有一個原因,是確保增加利潤的需要。阿格爾強調,環境污染、資源越來越缺乏,主要是因為資本主義無限擴張商品生產所造成的,而無限擴張商品是受資本追逐利潤的動機所支配的。大衛·佩珀認為,資本主義不斷地利用先進科技去剝削自然,就是因為資本主義以利潤為目的,其把自然作為獲取利潤的對象。
資本家唯利是圖、急功近利的本性,決定了科學技術只是其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有效手段,至于科學技術使用對環境資源的破壞,對地球和人類的未來福祉,不是他們首要考慮的,正如那句臭名昭著的話所說:“在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其也決定了區域發展的不平衡。而這種“不平衡發展不僅是工業生產、商業、人口等因素在發達地區的集中,而且也是對欠發達地區的農業和原材料的集中榨取。”有關調查表明,占世界很少的人口消耗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資源能源,這些不公平突出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依靠其超強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從發展中國家掠奪資源、轉移資產,而科學技術的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所以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科學技術的水平決定了資本主義國家獲取全球資源的多少。
“環境的質量與一個社會物質財富的豐裕或缺乏是緊密相關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正是通過對第三世界的掠奪來維持和改善自己的環境,使之成為全世界羨慕的對象。”發達資本主義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所誕生的軍事優勢,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占據主導地位,利用先進技術所產生的經濟優勢,最大限度地占有全球性資源,對人類有限的、稀缺的資源進行瘋狂掠奪。不僅如此,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在其他國家興建所謂的綠色生態區,其實質不過是一些生態特權區。更有甚者,有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直接向發展中國家輸出有毒廢物,轉嫁生態危機,這些都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生態掠奪的常見方式。
生態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能夠實現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生態掠奪,主要就在于資本主義國家擁有高端的科學技術。憑借高端的科學技術所帶來的強大軍事、經濟力量,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迫使發展中國家制定各種政治、經濟、社會政策,使發展中國家的生產、銷售資本化、市場化。發展中國家的耕作方式因此發生改變,進而生產有利于國際市場需要的、經濟價值含量高的產品,這樣就破壞了本土原有的生產條件,使本國的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劣。還有一種掠奪方式就是發達國家通過轉移自己成本價值高的、環境污染嚴重的、資源消耗多的、附加值小的工業企業遷到發展中國家,甚至把核廢料場和工業垃圾場建在這些國家,把發展中國家當做垃圾場,掠奪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就像今天一些歐美發達國家是建立在第三世界不發達國家基礎上一樣,今天一些發達國家的生態城市同樣是建立在更多的發展中國家的城市被污染的基礎之上。高茲指出:科技本身包含了權力分配,它反映了人與人、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技術幫助統治者對工人、對社會、對自然實行強有力的控制,尤其在以科技為競爭的現代社會中,可以說誰擁有了高科技,誰就在國際社會交往中擁有更多的發言權,在國際競爭中具有更高的優勢,在瓜分世界資源上能獲得更多的利益。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擁有比發展中國家高得多的技術后,憑借其各種優勢不僅消耗了世界絕大部分的資源和能源,而且對勞動力資源的剝削也超越了本國范圍,即不僅壓榨本國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而且還延伸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掠奪廉價勞動力。
故此,生態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其科技優勢肆意踐踏發展中國家,它不僅直接掠奪發展中國家自然資源、勞動力、土地甚至潔凈的水源和空氣,同時也直接造成了發展中國家生態和環境的惡化。在資本主義國家掠取世界資源及能源過程中,科學技術在其中是一種隱性而又重要的力量,可以說現代科學技術已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生態掠奪得以實現的前提和根本保障。
現代科學技術使資本主義工業得到迅速發展,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物質財富,但這種發展卻破壞了人類與自然之間正常的新陳代謝。“工業—資本主義—自由化的合理性本身,具有自己的生產、消費以及產生廢物的方式和節奏,而這種方式和節奏己超出了大自然產生資源、吸收分解廢棄物的能力。過去 50年間,科學技術及資本主義交流機制(即所謂的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已經使地球生態系統中的大部分元素(其中包括人類本身)達到了難以為繼的程度。”確如康芒納所說,現代科學技術“是一個經濟上的勝利——但它也是一個生態學上的失敗”。一方面造成了人與自然的分裂,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人與人的分裂。
對人與自然間關系的分裂,最基本的表現為對土壤肥力的破壞。馬克思最早論述了人對自然界的毀壞,他指出,隨著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城鄉之間的分離有一種不斷擴大的趨勢,這種分離擾亂了人類與地球之間基本的新陳代謝,也就是說,擾亂了被人類和動物所消費的那些東西向土壤的回歸。生態馬克思主義者也特別注意到了這點,高茲指出,“在當代西方,隨著科技的發展及科技的資本主義使用,出現了嚴重的生態危機:資源的濫用導致資源的枯竭,空氣、水、土壤的工業污染特別是核污染正摧毀全球的生態系統。”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類憑借先進的科學技術,將自然作為征服、掠奪的對象,進行過度開采,人與自然因此處于分裂狀態之中。
自然相對于社會、相對于人類具有先在性,人類社會受自然規律制約;人類具有能動性,反過來又影響自然,影響人類的生存條件。自然的循環規律制約著社會的物質變換的速度,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自然循環過程中的一環,受自然循環控制和制約。自然的循環律要求土壤營養成份的系統歸還,然而人類利用科技手段對自然的過度開采卻掠奪了土壤的營養構成要素,使之不能系統歸還,從而導致了“土壤構成要素異化。”
資本主義的科技發展既使人類遠離了土地,又使人類加劇了對土地的榨取,人類與自然之間基本的新陳代謝遭到破壞。奧康納指出,人與自然分裂的根本原因在于,在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中,自然只是生產的出發之點,但通常不是其歸宿之點。科技的發展促進了發達地區的發展,擴大了工業廠商的規模,人口也不斷涌向這些發達地區。這就使工業生產及日常生活的廢棄物主要集中于發達地區,而不能讓其回歸到欠發達地區,從而破壞了欠發達地區的自然循環。另外,由于這些廢棄物在空間上特別的集中于發達地區,超出了當地自然循環的能力,從而轉變成了污染。無論是什么情況,自然界的再循環是不可能再發生了,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的斷裂愈加明顯。
另一個加劇人與自然分裂的原因是資本主義制度下人類的消費異化,這也是人與自然分裂的實質原因。萊易斯指出,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維持必須要大量消費,而虛假的消費瓦解了工人階級的斗志,大生產、大消費必然會造成大污染,必然導致人與自然的異化。消費異化出現的原因,“一是因為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高度協調和集中化的生產過程使人感到缺乏自我表現和自由勞動的意義,于是,就逃避到以廣告為中介的商品的消費中去尋找人生的意義,到消費中去實現其創造性,人為閑暇而活著;二是它使人把滿足、快樂同消費等同起來,這是對異化勞動的一種不恰當的補償;三是因為它把異化勞動當作物質豐饒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從而又支撐起了異化勞動”。這種消費方式使人把消費當作目的本身,使消費與人的真正需要相背離,使消費演變成為一種病態行為,導致對自然的無度索取,最終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分裂。異化消費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系統,引起了嚴重的生態問題,科學技術在這一過程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科學技術不僅使人加劇了對自然的剝削、污染、控制利用等,而且使人與自然的的這種異化關系延伸到了人與人之間及人自身之間的異化。
生態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一種私有制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是物化的、異化的、扭曲的社會關系,是一種將人進行分類、統治的不平等的關系。科學技術從最初由控制自然的目的最終演變成了控制人的手段。萊易斯在《自然的控制》一書中指出,“如果控制自然的觀念有任何意義的話,那就是通過這些手段,即通過具有優越的技術能力——一些人企圖可控制他人。”人加強了對自然的控制,并不是意味著人轉移或削弱了對人的統治,相反是加劇了對人的統治。人類依靠科學技術控制自然既是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也是通過利益爭奪進行的人對人的控制和掠奪。“在由‘征服’自然的觀念培養起來的虛幻的希望中隱藏著現時代最致命的歷史動力之一:控制自然和控制人之間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科學技術構成了一種把控制自然和控制人聯系起來的手段,人們通過科學技術對自然資源進行分配,進而對人的日常生活進行影響,從而達到控制人的目的。
“資本主義技術的設計、定型以及采用不僅是為了調整和控制生產,而且也是為了調整和控制勞動階級。”資本家在以先進的通訊和其他一些系統技術為基礎的現代資本主義“技術社會”中,分化勞動階級,殘酷剝削壓迫勞動者,在使科技“被異化”使用的同時又制造著“人的異化”。在當代新的資本主義條件下,隨著技術的發展、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勞動者因工作需要被分化出很多類型,如專家、技術人員、科層等等,每個人根據對技能的需求和社會生產的需要各守其位、各司其職,共同合作完成大工業機器生產。每個人都被固定在自己專業的狹小范圍內,成為各自專業的能手、專家,對自己專業范圍之外的卻知之甚少。每個勞動者都知道只有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才能生存。資本主義通過科技的手段將勞動者進行分化,以便實現更有利于控制勞動者。這充分說明,技術通過使勞動專門化和勞動分工來生產財富,在工人和技術人員之間形成一種特定的技術合作方式,這使資本主義技術在工人之間以及工人和技術人員之間造成了區分,這也使資本家借“專門化”這個手段分化和控制了工人,達到對勞動者的統治。
在生態馬克思主義看來,技術包含了生產關系和勞動分工的等級性。“資本主義的勞動分工是一切異化的根源。資本主義的強制性的勞動分工是同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聯系在一起的,勞動越專門化,資本對工人的控制程度越強……”資本主義以技術的方式追求利潤的目的導致了人的異化,科技越發展,直接勞動者越從屬于機器,受到的壓抑就越大。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逐漸成為機器大工業化體系中的一個“部件”,人的一切包括肉體和靈魂僅僅履行一部分技術操作的功能,人的智慧和感覺變成了管理的對象。資本主義工廠把技術分工強加于人,從而產生了不同類型的技術人員,形成了不同的服務類型,也使工廠內部產生等級制和專制統治。在現代資本主義工廠中,科技勞動者處于指揮、組織、控制和監督體力勞動者的地位,體力勞動者服從機器和資本的統治,科技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是一種等級制關系 。但是,無論是科技勞動者還是體力勞動者,都是資本主義預先的分化勞動者目的的實現,都是資本家為了麻痹、控制和剝削勞動者的。資本家通過對技術的操縱,使人成了沒有反抗和批判性、只滿足于物質追求的“單面人”,從而導致人與人及人與自身之間的異化,造成人類社會新陳代謝的斷裂。
[1]本書編委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李偉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評析[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7:11-14.
[3]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M].唐正東,臧佩洪,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大衛·佩珀.生態社會主義:從深生態學到社會主義[M].劉穎,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5]曾文婷: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6]霍埃爾·帕德龍.21世紀的綠色社會主義[EB/OL].[2010-08-27].http://www.stnn.cc/op_ed/life_op/t20060314_164264.html.
[7]巴里·康芒納.封閉的循環——自然、人與技術[M].侯文惠,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8]J.B.Foster.Marx’s Ecology[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00.
[9]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慎之,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10]威廉·萊斯.自然的控制[M].岳長齡,李建華,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N031
A
1671-4733(2010)03-0035-04
10.3969/j.issn.1671-4733.2010.03.12
2010-08-27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技術觀研究”(項目編號:2008sk027)
董軍(1971-)男,安徽長豐人,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生態哲學理論與方法,電話:1372105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