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馥娟 陳偉 韓曉虎 曹麗勇
河北三年大變樣中城中村改造成效與經驗
□文/尚馥娟 陳偉 韓曉虎 曹麗勇
城市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改造城中村則是城市現代化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重要任務。但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在人居環境、公共安全、社會治安等方面的負效應正日益顯現,越來越成為城市健康發展的瓶頸。2 0 0 8年以來,河北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部署并在省會率先啟動了“三年大變樣”工作,掀開了省會城市化的新篇章。本文通過對城中村改造工作方法研究分析,力求把握城中村改造的背景動因、主要方法、工作成效及存在的問題。
三年大變樣;城中村;改造
城市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改造城中村則是城市現代化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重要任務。河北省會石家莊是一個依村而建的年輕城市,隨著全省、全市的城鎮化進入加速發展時期,更多的農村被城市擴張包裹,成為城中村,同時變為城市現代化的嚴重制約。為進一步提高全省城鎮化水平,推動現代化進程,2008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部署并在省會率先啟動了“三年大變樣”工作,掀開了省會城市化的新篇章。本文以石家莊裕華區為例,分析城中村改造的成效與經驗。
裕華區成立于2001年,位于省會東南方向,總面積70平方公里,人口42萬,共轄7個街道、1個鎮、23個村(其中17個已村改居)、56個社區居委會。未成區面積高達3/4,全區23個村中,“城中村”和“城邊村”占到17個,都已經進行了“村改居”,但是農村的形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特別是被包裹在城市當中的11個典型“城中村”,已經成為了城市現代化的突出制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影響城市總體規劃。由于城中村的存在,城市總體規劃不能有效落實,基礎設施、公益設施、商業設施得不到合理擺放,一些管線的鋪設需要繞村而行,也產生了許多斷頭路。
(二)破壞城市環境的整體協調。“城中村”里私搭亂建現象非常嚴重,樓上樓、“貼面樓”、“拉手樓”、“一線天”等特殊“景觀”比較普遍,建筑密度高,有的甚至高達70%以上,同時綠化率低。基礎設施不完善,配套設施不健全,環境臟亂差,與整潔有序的城市環境相去甚遠。
(三)社會問題突出。一些城中村群眾沿襲多年來的舊習,文明程度低,責任意識差,群眾思想混亂,各種矛盾錯綜復雜,產生了大量社會問題。“城中村”也是外來人口聚集地,如尖嶺村,本村只有6,000人,但外來人口近2萬人。而且形形色色、良莠不齊,存在嚴重的治安隱患和計生、疾控等各方面管理難題。
(四)制約城市生產力。“城中村”的土地使用普遍存在無序粗放、利用率和產出率低的問題,集體經濟規模效益不高。雖然都位于“金角銀邊”優勢地帶,但是大多還基本處于“捧著金碗要飯吃”的尷尬境地。
(五)加劇城鄉二元矛盾沖突。“城中村”雖然經過“村改居”,村民已經變成市民,但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低保等社會福利方面,仍然遭遇制度的壁壘,無法享受到與市民同等的待遇。城中村已經成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對立最突出、最尖銳的區域。
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城中村”成為了城市的“孤島”和“角落”,加快“城中村”的城市化步伐,已經成為歷史必然和現實的需要。
“三年大變樣”啟動以來,裕華區深刻理解省市決策意圖,首先確定了“以城中村改造為重點,實施成區連片開發”的思路,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城中村拆遷改造戰役。2008年、2009年兩年時間,共有13個村列入市改造計劃,7個村徹底拆平。回遷樓建設順利推進,省市領導多次調查研究,給予高度評價,省內外近百個考察團前來學習考察。裕華區的城中村改造,主要抓了以下六個環節:
(一)堅持因地制宜,確定恰當的開發模式。集體經濟勢力強或規模不大的村采取自主開發模式,如槐底、方北、大馬、小馬。村集體經濟實力弱和規模較大的村采取合作開發模式,如尖嶺、東崗頭、塔冢、趙卜口等。并且在實踐中逐步確定了以合作開發為主的模式,引進戰略開發商,進行合作開發,為現實利益和長遠發展提供雙重保證。與大連萬達集團合作謀劃了尖嶺萬達城市廣場項目,該項目總投資80億元、180萬平方米、商業面積40萬平方米,是集多樣三產業態于一身的城市綜合體。建成后,可提供10,000個就業崗位,年利稅超億元。與上海仲盛集團合作謀劃了南焦南茵河城市園林項目,總占地2,000多畝,水系環繞,建成后將成為現代宜居宜看新城區的范本。
(二)堅持理念先行,提高規劃設計水平。針對城中村干部群眾眼光狹窄、觀念落后、土打土鬧的現實問題,分期分批組織村干部、村民代表到大城市參觀,到理念先進、布局科學、樣式新穎、環境和諧的現代化小區里考察,引導城中村干部群眾不斷拓寬視野,更新理念,不斷完善規劃設計。大馬村在經過幾次考察后,對改造項目雙子星金色假日酒店的設計,進行了完善;小馬村回遷樓也由起初的多層連體樓全部改為27層的高層住宅,騰出了更多的土地規劃商業設施。
(三)堅持民利至上,讓群眾最大限度地享受改造成果。始終把保障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考慮群眾利益。在回遷安置標準上,一般每戶分配300~330平方米住房;在發展商業上,每個村民可以分得25~30平方米的商業門臉或產權,作為失地、失業后永久的生活保證;在過渡安置費上,每戶每月2,800元,對于提前按規定時間搬遷的還給予一定獎勵。拆遷戶子女上學、就業等方面也優先安置,最大限度地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堅持統籌兼顧,均衡各方面利益關系。既照顧大多數群眾的利益,也兼顧閨女戶、職工戶、大宅戶等少數特殊群體的合法利益,均制定了合理的安置補償辦法。
(五)堅持股份制改革與城中村改造同步推進。在大力開展城中村改造的同時,裕華區也積極穩妥地不斷推進農村社區股份制改革,通過對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對村民身份界定,合理配置股權,把村集體資產量化到人。做到了村集體資產明晰化,資產運行透明化,資產共享合理化。同時,也明確了閨女戶、職工戶這些特殊群體到底能夠享受到多少利益,為城中村改造打下了堅實基礎。
(六)堅持政府主導,凝聚強大拆遷合力。變項目單位拆遷為政府主導拆遷,利用政府擁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組織手段和群眾工作等手段多樣化的綜合優勢,統籌開展拆遷工作,收到了“拆遷成本最低、拆遷手段最多、拆遷速度最快、拆遷效益最大、拆遷效果最佳”的“五最”效果。尖嶺村僅用8個月的時間,完成全村1,462宅,學校、供銷社等公用設施11處,共計80萬平方米拆遷任務,騰地666畝,6,000多名動遷群眾全部妥善安置,沒有發生一起大的不穩定事件,沒有發生一例重大事故。大馬村148戶僅用了34天就拆遷完畢,槐底村469多戶不到一個月內拆完,二十里鋪654戶也只用了兩個多月時間完成拆遷任務。
(一)極大地改善群眾生活。改造后提供了面積大、質量高、環境優的居民回遷房,改善了群眾的居住條件。開發商為村集體提供相當數量商業面積,其經營收益為廣大群眾提供了生活保障。納入城市管理系統,使廣大居民享受到市民的各種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障。
(二)提升城市形象。通過改造,城中村脫胎換骨,一大批新建高檔小區及商業設施,出現在城市主要道路,高樓林立、節次鱗比,更不乏一些亮點建筑。夜間流光溢彩,增添了現代化氣息。其中,萬達城市廣場、劍橋春雨等項目,還將成為地標性建筑。
(三)打造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在城中村改造騰出的寶貴土地上,一些大型商業設施相繼開工建設,便利的交通、完善的設施、優美的環境吸引了各種服務業態入駐經營,形成了新的產業集群和商圈,大大提高了城市生產力,也促進了城市的繁榮與繁華。
(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城中村改造后,一些特殊區域社會管理難度大大降低。原尖嶺村流動人口超過2萬,是本村人口的3倍,人員構成復雜,治安問題突出,發案率占裕華區的1/3,改造后這一問題得到根治。在改造過程中,大量的歷史遺留問題、一些信訪積案、“老大難”問題得到徹底解決。結合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將建立新的更加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避免許多信訪隱患和社會矛盾發生。
城中村改造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問題,有的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進,有的則需要在政策、法律上作出相關規定予以支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規劃滯后。目前,石家莊在城中村區域還缺乏區域性的詳規,各地塊招商引資各自為戰,缺乏與周邊環境的規劃銜接。既需要出臺詳規,為科學擺布項目提供框架,也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產業引導。
二是資金缺口大。城中村改造是一個龐大工程,所需資金投入相當大,亟須研究措施,拓寬融資渠道,為加快回遷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三是回遷樓布局集中。現階段,所有城中村項目都是將村民集中安置,與城市之間還存在相對的隔離,不利于農村城市化,需要積極引導各村在舊村改造中減少住宅性房產安置,增加貨幣安置和商業性股份安置,讓村民更多地通過回購住宅實現回遷,從而引進大量城市人口與原村民混合居住,加快城中村城市化進程。
四是一些特殊問題有待深層次研究解決。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巨大的利益分配帶來了尖銳的沖突,突出的表現在“閨女戶”、“職工戶”的具體問題上。如何妥善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從民主制度、法律、政策各個層面進行探討。
五是“新市民”素質有待提高。村改居后,大部分“新市民”仍保持原來農村的生活習慣,特別是婚喪嫁娶中的一些舊風俗,一時難以摒棄,需要通過市民學校等平臺,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升“新市民”的文明素質,使他們真正融入到城市中。
(作者單位:河北行政學院)
[1]馬航.城中村改造的城市社會學視野分析[A].規劃50年——2006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下冊),2006.
[2]張光文.城中村改造中的思考與啟示[A].規劃50年——2006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中冊),2006.
[3]毛永強,馬強.我國“城中村”改造的制約因素及對策分析——以濟南市為例[A].2005年山東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05.
F1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