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常春
后工業社會背景下的北京城市發展研究
□文/吳常春
本文通過研究和考察西方發達國家進入后工業社會以后城市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主要矛盾以及成功經驗,力圖梳理和總結進入后工業社會后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并在結合北京實際的基礎上,對北京在后工業社會背景下如何加快城市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后工業社會;北京;城市發展;經驗借鑒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以信息技術、知識產業為主的知識經濟革命的迅猛發展,一些發達國家開始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時代——后工業社會。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大體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世紀六十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到20世紀三十年代,這是發達國家工業社會的形成時期;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這是從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的過渡時期;第三個階段是七十年代以來,美國、西歐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陸續進入后工業社會。下面主要以美國、英國、德國為例,分析這些發達國家進入后工業社會后城市發展過程中曾經面臨的突出問題及采取的解決措施。
(一)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推動城市功能向服務型轉變。進入后工業社會以后,紐約等美國大城市不遺余力地推動城市功能由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已相繼建成以商業和金融服務業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第三產業,和以中央商務區(CBD)為代表的綜合服務系統。目前,美國第三產業比重達到75%,第三產業的勞動已占總勞動的60%~70%,其金融業在世界金融業中占主導地位。在服務業成為美國支柱產業的同時,其發達的現代服務業也對全世界經濟產生了強大的控制力。
(二)以建設“邊緣城市”和“無邊緣城市”來替代“臥城”。“二戰”后,由于工業城市的擁擠、高犯罪率以及生態環境惡化,加之高速公路與家庭小汽車普及,聯邦政府對新購房子的減稅與貸款等優惠政策,大量城市中產階級遷移到了郊區,郊區產生了大量的“臥城”,這些“臥城”于是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對通勤交通也造成了很大壓力。后來這些“臥城”在原有單純居住功能的基礎上,增加了產業、基礎設施、社會配套服務設施等很多原來只有“中心城市”才具有的職能,從而形成了一種具有相當獨立性的、功能齊全的新型城市,即“邊緣城市”。“邊緣城市”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疏解了美國在工業化后期城市中心區所承受的壓力。“無邊緣城市”是一種很低密度的、以辦公空間為主的城市空間結構類型。“無邊緣城市”比“邊緣城市”距離中心城市更遠、土地容積率更低、建筑密度更小、城市與周邊鄉村之間并沒有明顯的邊界。所以,從中心城市到“邊緣城市”,再到“無邊緣城市”,反映了美國從工業社會的“單中心”到“多中心”,再到后工業社會的“無中心”的演變。
(三)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和都市工業,振興城市中心衰落區。在工業化進程中,紐約以其臨海的優越地理位置、大量移民提供的廉價勞動力和工業革命提供的先進技術,成為以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美國制造業中心。在美國進入后工業社會以后,隨著紐約城區地價和商務成本的不斷上漲,許多原設于紐約的公司總部紛紛遷往市郊或其他城市,城市中心區開始衰落。據統計數據表明,1965年全球500家大公司中有128家總部設在紐約,至1988年僅剩48家。于是紐約開始對傳統工業進行調整,保留一部分有城市特色和優勢的都市工業和高端制造業,主要包括期刊雜志印刷業、各種科學儀器的生產和以非標準化的半手工方式生產在美國和世界上都具有較大市場的時裝、手提包、小皮件、裘皮制品等非耐用消費品。以服裝業為例,大批量的生產被轉移到了郊區,紐約市則側重于流行時裝的設計、生產、管理、銷售等重要環節,服裝業的就業人數占全市的70%。
(一)住宅政策改革。英國自20世紀七十年代進入后工業社會以后,隨著整個西方經濟的停滯,英國城市開始步入戰后最蕭條的時期。鋼鐵、造船、煤炭等傳統行業不斷衰退,大量老工業城市人口因失業而外流,同時郊區化的發展使中產階級紛紛遷往郊區,導致城市內城財政緊張、不斷衰落,淪為低收入、有色人種、移民聚集的貧民窟。內城的住宅問題主要集中在上個年代新建的低收入高層住宅區、老工業區和傳統街區。為了解決所面臨的住宅問題,英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新的住宅政策,如制定政策資助內城復興和住宅整治,鼓勵非政府部門在城市環境與住宅方面的投資,大力推行政府住宅私有化,大力發展以市場為主導的多元化住宅建設方式等。經過20年的發展,后工業時期英國住宅發展呈現如下趨勢特征:一是社區環境得到不斷改善和可持續社區出現;二是私人投資在住宅市場占主導地位;三是帶來了如超前消費嚴重、低收入街區貴族化與無家可歸者增加并存等新的社會問題。
(二)大力發展以文化創意產業和金融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英國是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鋼鐵、煤炭、造船等工業和傳統制造業曾經支撐了英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這些傳統制造業不斷衰落,英國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來刺激經濟繼續增長,于是開始大力發展包括文化創意產業和金融業在內的第三產業。通過進行金融創新改革、給予企業財政支持、知識產權保護、文化出口鼓勵等措施促進了英國金融業和創意產業的發展。進入后工業社會以后,英國的現代服務業已經十分發達,成為支撐英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以倫敦為例,金融保險業成為倫敦最大的就業部門、最大的經濟部門,也使倫敦成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與此同時,倫敦還被稱作“創意之都”,2001年倫敦創意產業的總產值達到210億英鎊,約占英國創意產業總產值的1/4,創意產業人均產值約為2,500英鎊,每5個新增就業崗位中就有一個來自創意產業部門。英國通過大力發展以文化創意產業和金融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實現了產業結構在由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發展中的完美轉型。
(一)對城市工業廢棄地的改造和重新利用。隨著德國逐步進入后工業社會,城市作為制造業中心的作用基本被終結,取而代之的是城市成為第三產業的基地和消費的場所,同時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的趨勢使得城市的許多功能從城市中心向城市郊區或更遠的地方轉移,于是出現了大量的城市工業廢棄地。這些廢棄地對生態環境存在明顯的污染,最初被視為經濟衰退的標志而被徹底拆除,后來經過對衰退地區的考察研究后,德國對于一些城市工業廢棄地進行了綜合改造和重新利用,挖掘其歷史價值。
(二)將發展創意產業和工業遺產旅游與區域振興結合起來。最著名的就是魯爾工業區的轉型。魯爾工業區曾以豐富的煤、鐵資源為基礎,依賴其便利的交通條件和成熟的工業技術與管理經驗,迅速成為德國乃至歐洲近代工業發展的重工業基地。后來隨著區域的衰落,出現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于是德國開始對魯爾工業區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大力發展LOFT文化創意產業和工業遺產旅游,既能充分挖掘老工業建筑物的利用潛力,又能很好地對工業遺產進行保護。現在魯爾區從一個污染嚴重、只適合生產的工業區變成集休閑、娛樂、購物、療養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勝地。魯爾區是當今世界工業遺跡最多、最集中的地區,區內80%以上的就業崗位來自于服務業,已經打出了“工業文化”的響亮品牌。
按照世界一般標準,判斷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的五項指標分別為:農業產值的比值在整個GDP中所占的比例小于10%;二產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小于三產;制造業增加值占總商品增加值的比重大于60%;人口城市化率75%以上;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占就業人口的比重低于10%。與此相對照,2006年北京第一產業比重為1.27%,第二產業比重為28.72%,第三產業比重為70.01%,人口城市化率為84.33%,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為6.56%,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為24.57%,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為68.94%,達到發達國家一般水平。按照普遍理解,自2006年以后,北京開始進入后工業社會。
(一)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實現中心城區的產業振興。借鑒美國和英國在后工業社會重新振興城市中心衰落區的成功經驗,北京應充分利用其豐富的文化資源、智力優勢、首都地位,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尤其是以金融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和以都市工業、高科技為支撐的高端制造業,充分利用金融街、CBD、中關村等地信息、人才聚集的條件,打造像美國曼哈頓一樣的黃金地區。
(二)搞好新城建設,防止城市過度蔓延。根據美國從工業社會的“單中心”到“多中心”的邊緣城市,再到后工業社會“無中心”的無邊緣城市演變趨勢,可以判斷北京目前正處于向邊緣城市發展的階段,即我們所說的新城建設時期。在這個時期,一要做好新城的規劃和有序建設,通過新城來疏散中心城區人口、產業和土地的壓力;二要走節地型的歐洲公寓式郊區化之路,而不是美國蔓延式的城市發展道路。由于我國地少人多的特殊國情,我們要對郊區土地進行合理定價,嚴格控制土地容積率,避免郊區土地的浪費和城市的過度蔓延,最大限度地節約農村土地資源;三要堅持公共交通優先政策。美國郊區居住的蔓延主要由家庭小汽車的普及和獨棟別墅規模的擴大造成的,而歐洲郊區的新城是以公共交通為主要通勤工具的,人們居住在以公共基礎設施為主的公寓式住房里,所以郊區化的蔓延程度遠不及美國,大大地提高了郊區與農村的土地利用率。因此,北京新城的發展應堅持公共交通優先和公共基礎設施優先的政策,限制別墅式郊區居民點的蔓延。
(三)將工業廢棄地的改造和重新利用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和工業旅游結合起來。根據德國的經驗,工業廢棄地的改造和重新利用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發展LOFT創意產業,主要是對工業建筑室內空間的改造和利用,是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的一種有效方式;二是工業遺產旅游,主要是在廢棄的工業舊址上,通過保護和再利用原有的工業機器、生產設備、廠房建筑等,改造成為一種能夠吸引現代人們了解工業文化和文明,同時具有獨特的觀光、休閑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北京目前對于工業廢棄地的利用主要是以第一種途徑為主,即發展LOFT創意產業。例如,北京著名的798工廠,原是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個大型電子軍工廠,是我國解放后近現代工業文明史重要的實體見證,承載了特殊的歷史價值,現在被改造成著名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并取得成功。還有原北京朝陽區釀酒廠被改造成阿拉里奧藝術中心,現已成為北京重要的文化標志之一。而首鋼的搬遷,恰好為北京發展工業遺產旅游提供了載體和條件。
(四)在舊城改造過程中,要注意減少兩極分化。進入后工業社會以后,美國為了解決中心城市衰落的問題,開始了舊城改造與城市復興運動。改造后的舊城區變的十分現代化,但是房屋價格卻比原來高出很多,原有貧困居民根本沒能力購買,只能遷往城市其他貧民區或者更遠的地方。舊城改造反而導致城市兩極分化的現象更為嚴重。這些教訓是我們必須要吸取的。北京目前同樣也面臨著舊城區改造問題,已出現繁榮中心區與貧窮郊區的強烈反差,以及都市社會階層分化加劇的趨勢。我們應吸取美國的教訓,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必須注重社會效益,減少兩極分化。舊城改造的“目的”不是為了趕走原居民或者窮人,而是為了讓他們生活得更好。舊城改造能否成功,不能只看改造后的城區有多漂亮,取得了多少經濟利益,也要看是否能減少社會兩極分化,解決原有社會問題與矛盾。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
[1][美]Daniel Bel l.后工業社會的來臨(中譯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2][日]馱田井正.后工業社會與宏觀經濟政策的理論[C].九州大學出版會,1995.
[3]孫群郎.西方發達國家后工業社會的形成及其成因[J].社會科學戰線,2003.6.
[4]黃志宏.戰后美國城市發展的新特點[J].城市問題,2007.9.
F12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