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小平
三峽工程的價值
□文/梁小平
2009年9月15日三峽工程正常蓄水175m,到此為止三峽工程完成了它的基本功能,蓄水、發電、改善航道。很多人都知道三峽,在我們周圍經常有人說到目前為止國家已經投資1,800億元的三峽工程有什么作用?在此,筆者想做一說明。
長江;三峽工程;價值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是世界第三大河流。長江流域水系龐大,水量豐沛,它流經11個省市,流域總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占我國陸地面積的18.8%。湖北宜昌以上地區為長江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的地區為長江中游,江西湖口以下地區為長江下游。
下面是20世紀長江洪災的部分情況:1931年洪災,受災面積達13萬平方公里,淹沒農田339萬公頃,被淹房屋180萬間,受災民眾2,855萬人,被淹死亡者達14.5萬人,估計損失13.45億銀元。1935年洪災,長江中下游洪水災區8.9萬平方公里,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六省份均受災,淹沒農田151萬公頃,受災人口1,000萬人,被淹死亡者14.2萬人,估計損失3.55億銀元。1949年洪災,長江中下游地區受災農田181萬公頃,受災人口810萬人,被淹死亡者5,699人。1954年災情,長江中下游共淹農田318萬公頃,受災人口1,888.4萬人,被淹房屋427.66萬間,被淹死亡者33,169人,受災縣市123個,京廣鐵路不能通車達100天。1998年全流域性洪水,國家動用大量人力、物力,進行了近3個月的抗洪搶險,全國各地調用130多億元的搶險物資,高峰期有670萬群眾和數十萬軍隊參加抗洪搶險,但仍有重大的損失。湘鄂贛皖四省共淹沒耕地23.9萬公頃,受災人口231.6萬人,死亡1,526人。萬里長江險在荊江,我們對1998年的特大洪水還記憶猶新吧,當時沙市水文站的水文記錄不斷地在刷新,長江沿岸多處潰堤。由于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位于長江中游與下游的分界處,工程建成后在重慶至宜昌段形成巨大水庫,當水位達到海拔175米時,水庫可擁有221.5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可有效調節和控制長江上游暴雨形成的洪水,對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特別是對荊江河段的防洪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三峽工程的建成將洪災由十年一遇降為百年一遇。
長江干流流經六省二市,歷來就是溝通我國西南腹地和東南沿海的交通運輸大動脈,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三峽工程位于長江上游與中游的交界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對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慶河段,對下可以增加葛洲壩水利樞紐以下長江中游航道枯水季節流量,能夠較為充分地改善重慶至武漢間通航條件,滿足長江上中游航運事業遠景發展的需要。三峽工程與葛洲壩工程聯合運行,對長江上中游顯著的航運效益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年通航能力能夠從現在的1,000萬t提高到5,000萬t,航運成本降低35%~37%,年保證率為50%以上。重慶至宜昌650km范圍內,原有急流灘、險灘、淺灘共139處,絞灘站25處,單行航行航段46處。葛洲壩水庫雖淹沒了30余處險灘,僅改善了灘多流急的三峽河段約110km的航道,尚有約540km航道處于天然狀態,目前只能行駛1,500t級船隊,嚴重阻礙了長江上游航運事業的發展。三峽工程建成后,可以淹沒上述所有險灘,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時間庫區航道成為深水航道,航道水深增加40%,寬度增加2倍,江水流速減緩50%,可滿足萬噸級船隊對航道尺度的要求。經三峽水庫調節,每年枯水季節平均下泄流量5,860m3/s,比建庫前天然情況下約增加2,300~3,000m3/s,使中游航道水深平均增加0.5~0.7m,有效解決了“中游水淺,上游灘險”的問題,擴大了重慶至武漢間航道通過能力,可滿足長江上中游航運事業遠景發展的需要,對促進西南地區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三峽工程建成后,由于長江上中游航道和水域條件的改善,將促進船型、船隊向標準化、大型化方向發展。單位功率拖載量可由目前的0.904~1.207t/kW(0.7~0.9t/hp)增加到2.682~9.387t/kW(2~7t/hp);船舶運輸耗油量可從目前的26g/(t·km),降低到7.66g/(t·km)。運輸成本的降低,十分有利于充分發揮長江水運優勢。
(三)在天然氣情況下,重慶至宜昌間航道在一年內洪、枯水位最大變幅達60m以上(巫山斷面),給港口、航道建設和航標管理帶來很大困難。三峽工程建成后,年水位變幅在30m以內,水深增加、水域擴大、可撤消所有絞灘站,險灘的整治、疏浚、維護費用大大減少,并為系統地進行庫區港口、航道建設和航標管理創造了有利條件。
(四)三峽工程可與重慶市境內長江干流及支流烏江、嘉陵江的水利樞紐工程相銜接,使長江干流及幾大支流的航運事業進一步發展;還可使香溪、神農溪、大寧河、龍河、黎香溪等中小支流的通航里程增加約500km。
從另一角度看,如果不建三峽工程,而采用大力整治航道的辦法,可達到最大年下行航運通過能力為2,000萬t。與三峽工程建成后年下行航運通過能力5,000萬t相比,尚差3,000萬t。要承運這3,000萬t貨物,需修建雙線鐵路,其投資、占地、移民、能源消耗都相當大。相比之下,足見修建三峽工程對提高通過能力最為有利。
三峽水電站裝機總容量為1,820萬kW,年均發電量847億kW·h,將產生巨大的電力效益。
(一)三峽水電站的供電地區。三峽水電站發出的電力主要供電地區為華中電網(湖北、河南、湖南)、華東電網(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廣東和重慶。三峽水電站將引出15條50萬V超高壓線路,分別向北、東、南三個方向接入華中、華東電網,至廣東建直流輸電工程。三峽水電站將和華中、華東地區已建、在建和擬建的電站群相結合,使西電東送和北煤南運相結合,將有力地解決華中、華東地區的缺電問題,極大地提高電網的經濟性和可靠性。
(二)三峽水電站對華中、華東地區供電的特殊意義。華中、華東地區工農業生產發達,但能源不足制約著經濟發展。這兩個地區的煤炭資源分別只占全國的3.6%和3.2%,從北方調進相當數量的煤炭,受煤炭生產特別是運輸的制約。華東地區水能資源本來就不多,條件較優越的多已開發,今后主要開發中小水電站和修建抽水蓄能電站。華中地區可開發而尚未開發的剩余水能資源70%集中在三峽河段。根據兩地電力發展規劃,到2015年需新增裝機容量1.7億kW,增加電量8,600億kW·h。興建三峽工程和其他水電站,如五強溪、隔河巖、水布埡、高壩洲等水電站,并盡可能建設核電站后,仍需增建火電站1.3億kW,這需要從華北能源基地每年運進原煤2億多噸。如果不建三峽工程,則需要建更多的火電站,這將進一步加劇煤炭生產和運輸困難,并帶來環境污染。
(三)三峽水電站巨大的發電效益。三峽水電站規模巨大,地理位置適中,將成為我國迄今為止發電效益最大的水電站。三峽水電站巨大的發電效益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支持華中、華東和廣東地區發展。三峽水電站裝機總容量、平均年發電量相當于建設13座140萬kW級的大型火力發電廠,發電效益十分可觀。興建三峽工程對解決21世紀初期一段時間內華中、華東和廣東地區用電增長的需要,將對促進華中、華東和廣東地區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2、有利于全國電力聯網。三峽水電站地處我國中西結合部,它所供電的華中、華東和廣東地區,供電距離都在400~1,000km的經濟輸電范圍以內。三峽水電站全部投入后,可以把華中、華東、西南電網聯成跨區域的大型電力系統,可取得地區之間的錯峰效益、水電站群的補償調節效益和水火電廠容量交換效益。僅華中、華東兩大電網聯網,就可取得300萬~400萬kW的錯峰效益,從而具備了北聯華北、西北,南聯華南,西電東送,南北互供,組成全國聯合電力系統的條件。
3、能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三峽水電站若電價暫按0.18~0.21/(kW·h)計算,每年售電收入可達181億~219億元,除可償還貸款本息外,還可以向國家繳納大量所得稅。
4、具有顯著的增值效應。按華中、華東地區1990年每kW·h電創造工農業產值6元計算,三峽水電站每年可為國家增加工農業產值6,218億元提供電力保證。
5、具有重大的環境效益。清潔、價廉、可再生的水電替代火電后,每年可少排放形成全球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1.3億t,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約300萬t和一氧化碳1.5萬t,以及氮氧化合物等。可見,三峽工程也是一項改善長江生態環境的工程。
(一)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三峽庫區經濟落后,人均收入很低,基礎設施嚴重不足,亟待開發脫貧。興建三峽工程將有巨額資金投入庫區,必然給庫區經濟發展帶來生機,對庫區工農業生產,二三產業的發展,科學文化教育的振興,城鎮建設,均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改善生態環境。三峽水庫能蓄洪水,經水庫調節后,下游枯水流量提高了將近一倍,這將對解決華北缺水的南水北調中線引水工程產生積極的作用。
(三)推進科技進步。三峽工程是特大型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它涉及多方面的重大科技問題,如大型設備制造、專業人才的培訓、重大工程項目的技術經濟決策方法、三峽工程中關鍵問題的應用基礎研究(包括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等。可以預期,通過三峽工程的建設實踐,必將促進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作者單位:長江大學)
[1]長江水利網.資料室.2006.5.
[2]百度文庫.三峽工程簡介.2010.9.
[3]新華網.三峽工程效益.2007.10.
F407.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