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夢巖 郭麗華
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
□文/劉夢巖 郭麗華
近年來,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伴隨著城鎮化進程(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城市周邊大量農民的土地被征用,農民失去了土地保障;進而傳統的以“家庭養老、土地養老”為主的農村社會保障模式受到沖擊,其結果必然會影響社會的安定。因此,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成為農村社會保障所面臨的新課題。
失地農民;社會保障;農村
保定新市區M鄉位于保定市西北郊,距市中心4公里,境內交通便利,M鄉現轄13個行政村,總人口17,000人,總面積2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794畝,人均耕地面積0.64畝。全鄉年社會總產值約12億元,人均收入5,100元。2010年保定市新市區計劃征地15,000畝,一期征地面積達到5,000畝,為保定高新區建區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征地,地處城鎮化建設關鍵位置的M鄉作為征地的重點。截至2010年8月,M鄉已經有6個村的土地被征用。在土地征用中,新市區堅持對征地全過程公開、公正、透明,規范操作,統籌兼顧各方利益;對于土地補償價格嚴格執行國家統一區片地價標準,即每畝80,866元。針對地面附著物的賠償:(1)按照國家現行標準,地上青苗、樹木等附著物平均按每畝1.6萬元進行賠付。具體賠付標準,由鄉政府指導村委會制定;(2)集體所有的農田水利設施及其他地上附著物,參照實際評估價值和有關賠付標準賠付。經大致推算,失地農民得到的賠付款大約為人均6萬元左右。
1、失地農民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失地農民在我國城鄉二元制結構下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擁有農民身份卻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沒有土地卻又被排斥在城鎮居民社會保障之外,沒有土地就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雖然每個家庭在土地被征用后都得到一大筆土地補償款,但這筆數額固定的補償款需承擔他們今后的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子女教育、就業、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而這些支出的數額是不固定的,且還存在隱患。以保定市新市區M鄉一個五口之家為例,五口人得到征地補償款約為30萬元,老人的養老問題、子女的教育問地實際相結合,才能發揮出最佳效果。但在農村,農業科技人才短缺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特別是具有一定學歷和技能的人員要留在農村,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更不多見。現在鄉鎮一級的農技推廣人員中大部分是近幾年農校等學校畢業的青年人,這些“80后”自我意識較強,出于自我發展和家庭、子女上學等問題的考慮,只要有可能都在盡一切可能向縣城轉移。把這部分人留在農村,安心工作,為農民服務僅靠提倡奉獻精神是不現實的。這個問題的解決除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創造條件外,還需要各級政府、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相應的政策措施、資金支持等外部環境和條件作為堅強的后盾,消除他們所關心的學歷、職稱和子女就學等問題,才能放下包袱,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
總之,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現正處于改革和創新的重要時刻,認識到農民是農業技術的需求主體,建立以農民為中心的現代農業科技傳播體系,這對于我國農業科技的傳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1][美]威爾伯·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2]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鄢小琴.中國農業科技成果產業的障礙與對策[J].甘肅農業,2006.2.
[4]胡瑞法,黃季,李立秋.胡建鋒讓農業科技進村落地[J].時事報告,2005.2.
[5]王福海.農業推廣[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F323.89
A
項目成果:保定市社科規劃課題“新形勢下保定市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研究成果(課題號:2009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