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珊珊
基于消費者角度的綠色建筑舒適性分析
□文/伍珊珊
綠色建筑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毋庸置疑是有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但我國的綠色建筑理論和實踐還處于起步階段,初始投資成本要比傳統建筑高,綠色建筑的推廣一直舉步維艱。綠色建筑首先要解決的是舒適度。各國關于舒適性方面的評級標準,除了澳大利亞是消費者都可以去判斷是否是綠色建筑外,其他國家均是從專業人士的角度來判斷的。綠色建筑具有外部性,綠色建筑與傳統建筑相比,得到了更好的舒適性,但也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并且這些成本最終由消費者買單。本文認為應該從消費者角度了解綠色建筑中哪些是他需要的舒適性,并且愿意為這個舒適性支付費用。
綠色建筑;舒適性;消費者
2005年出臺的《綠色建筑技術導則》和2006年出臺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表明,綠色建筑有廣闊的前景,但是我國的綠色建筑理論和實踐還處于起步階段,綠色建筑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毋庸置疑是有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但由于綠色建筑由于采用了各種生態節能技術,其初始投資成本高要比傳統建筑高5%~10%,綠色建筑的推廣一直舉步維艱。綠色建筑建設的盲目:一是盲目追求建筑智能化系統的高檔次、全覆蓋,造成系統完成后不能夠充分利用或置之無可用,導致投資的浪費;二是開發商追求建筑的銷售過程中的“賣點”,各種智能化系統都要上,但都是淺嘗輒止,未能真正達到滿足實際的應用效果。而綠色建筑的首要目標是為使用者創造舒適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它不一定是豪華的,但必須滿足建筑功能需求的,是低能耗的。同時,人居委提倡的綠色節能建筑理念是“首先要解決的是舒適度”。
從國內外關于綠色建筑評級標準來說,各國關于何為綠色建筑都制定了相應的標準,如英國建筑研究組織環境評價法(BREEAM系統)、綠色建筑挑戰(GBC),美國的LEED等,我國《標準》的評價指標體系,目前國內綠色建筑要求的重點,比較偏向于對外界環境沖擊的考量,包括在環保與能源資源方面的要求,此部分可與先進國家相媲美。不過,在室內有關居住環境方面的要求著墨較少,尤其是室內空氣品質部分,國內目前的狀況有非常多的問題,但是在綠色建筑評估手冊內尚未有較具體的規定,并且各國關于舒適性方面的評級標準,除了澳大利亞是消費者都可以去判斷是否是綠色建筑外,其他國家均是從專業人士的角度來判斷的。
從文獻方面來說,有個誤區是把熱感覺和舒適感視為統一概念,只考慮了有關熱感覺方面的因素。近來研究表明,除熱因素外,眩光、噪聲、空氣新鮮度等都對人體舒適感有很大的影響。也就是說,熱舒適僅僅是人體總體舒適感的一個方面。到目前為止,已有很多有關舒適性指標被提出,如著名的PMV等。但大多數指標只適用于溫濕度環境大體處于穩態的人工室內環境,對于非穩態占主導地位的室外環境并不一定適用。也有采用標準有效溫度SET3作為室外舒適性指標進行動態的熱舒適性研究。由于室外環境的復雜性,至今該研究領域的成果還不多,沒有全面考慮生理和心理的因素。
綜合以上,缺乏的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去了解綠色建筑中哪些給消費者提供了他的舒適性,并且他愿意為享受的舒適性買單。
綠色建筑具有外部性,綠色建筑與傳統建筑相比,得到了更好的舒適性,但也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并且這些成本最終由消費者買單。消費者認為綠色建筑中哪些是他需要的舒適性,并且愿意為這個舒適性支付費用。
目前,國際上所倡導的綠色建筑,除了強調對外界的環保,要求從建筑本體中,尋求一種低成本、建材可回收,且在建造過程中,對地球環境影響最低的建筑方法之外,也同時要求能兼顧到室內居住環境的品質,包括居處的舒適性與健康需求等。由國內所頒布的針對綠色建筑評估的七項指標來分析,目前國內綠色建筑要求之重點,比較偏向于對外界環境沖擊考量,包括在環保與能源資源方面之要求,此部分可與先進國家相媲美。不過,在室內有關居處環境方面的要求著墨較少,尤其是室內空氣品質部分,國內目前的狀況有非常多的問題,但是在綠色建筑評估手冊內尚未有較具體的規定。一般人平均每天約有八成的時間在室內活動,基于室外噪音問題,以及裝設空調系統后,節能的考量,現代的大樓都很重視氣密性。由于室內使用的裝修與粉刷材料,大多屬于化工制品,在使用過程中均會釋放出一些對人體有不良影響的氣體,但是所有這些評價指標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把熱感覺和舒適感視為統一概念,只考慮了有關熱感覺方面的因素。
關于室內舒適性,其形成涵蓋以下幾個方面:呼吸性的外圍護結構系統;中央新風系統(無灰塵污染);空氣凈化系統;考慮過敏患者的舒適性;為客戶單獨提供的健康計劃和室內溫度指標;室內防輻射系統。
時間節約舒適性指標涵蓋了以下幾個部分:自動窗戶玻璃、外圍立面清潔系統;地面自動清潔系統;建立廚房清潔計劃;設立墻體內換洗衣物投擲井;中央除塵、吸塵系統。
智能舒適性指標包括:自動防盜門裝置系統;自動警報系統;語音對講系統;利用再生能源的供熱系統;網絡、電話、電子設備集成系統。
休閑舒適性包括:陽光房;桑拿房;室外休閑區;冬天花房、及其他按個人需要。
舒適和健康的生活環境包括:建筑內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室內空氣清新,溫、濕度適當,使居住者感覺良好,身心健康。
其他國家也積極致力于綠色建筑的評價工作,如英國的建筑研究機構環境評價方法(BREEAM);美國的環境評估工程(EVE)和能源與環境設計向導(LEED);國際標準化組織的環境管理體系(ISO14000);加拿大的建筑物環境性能評價準則(BEPAC)和綠色建筑挑戰(GBC);英國等國家的可持續項目建設與評價(MFI)、日本政府和學術單位建立的日本地區建筑環境綜合評估指標(CASBEE)等。在我國,目前已有的評估工具最新的有國家建設部于2005年10月份出臺的《綠色建筑技術導則》和為《綠色建筑技術導則》提供評價標準的于2006年6月份出臺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另外,還可以借鑒的評價體系有:《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綠色奧運建筑評估體系》、《香港地區建筑環境評估法》等。
筆者建議,可以采用模糊數學的方法,從消費者角度了解綠色建筑中哪些是他需要的舒適性,并且愿意為這個舒適性支付費用。模糊數學是196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控制論專家Zadeh提出的,它是研究和處理模糊性事物的一種新的數學方法。所謂模糊性事物,是指那些邊界不清晰的事物,這種邊界不清是由客觀差異的中間過渡性所引起的劃分上的不確定性所決定的。世界上的萬物千差萬別,形形色色,除了確定性的事物或者概念外,更廣泛的是不確定的事物和概念。將模糊理論用來解釋這些問題,隨著各評判函數系數的確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體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建筑師、建筑熱物理工作者、空調技術人員等多學科專家合作的結果,使得這種模糊評判更加合理化。
所謂模糊評判,就是根據給出的評價標準和實測值,經過模糊變換后對事物作出評價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特別適用于因素較多、相互影響難以定量確定的情況。模糊綜合評判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步驟:①給出備擇的對象集:X={x1,x2,…,xi};②找出因素集:u={u1,u2,…,un};③找出評語集:v={vl,v2,…..,vn};④確定評判矩陣R;⑤確定權矩陣A;⑥由A·R進行評判,按序擇優,得評判結果。
其中,根據確定的因素集u將權重集表示為:A={a1,a2,a3,a4…}。其中,1為u1的重要性系數;2為u2的重要性系數;3為u3的重要性系數,等等。具體的確定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德爾斐、專家調查法和判斷矩陣分析法。前兩種主要是考慮專家的意見,后一種是考慮居住者的意見,各有利弊,應當針對具體環境做出具體的分析。
本文旨在從消費者的角度來關注綠色建筑的舒適性,只有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消費者才肯為此買單,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綠色建筑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
[1]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綠色建筑技術導則[J].住宅科技,2006.4.
[2]王有為.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要點[J].建筑科技,2006.7.
[3]王長慶,龍惟定.綠色建筑技術手冊(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4]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綠色建筑研究中心.綠色建筑[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
[5]BREEAM(Bui 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Homepage,available at ht tp://www.bre.co.uk,2004.
[6]沙凱遜.成本與價值:綠色建筑的經濟學思考[J].中國環境管理,2003.22.3.
[7]杜楠,吳賢國.綠色建筑與綠色施工評價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8]L.巴赫基著,傅忠誠譯.房間的熱微氣候[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9]范存養.熱舒適評價指標PMV及其實際應用[J].暖通空調,1993.3.
[10]沈晉明.西德人體舒適性研究概況[J].暖通空調,1993.4.
[11]許鐘麟.空氣潔凈技術應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
[12]Hancock P A,Pierce J O.Combined ef fects of beat and noise on human per formance.American Indust rial Hygiene Association Jaurnal,1985.46.
[13]俞峰,沈建海.淺談住宅小區太陽能熱水器的應用[J].工程建設與管理.
[14]袁旭東,甘文霞,黃素逸.室內熱舒適性的評價方法[J].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6.
[15]唐蕾,千樺.室內視覺環境的舒適性研究(8點)[J].室內外環境設計,2005.2.
[16]錢瑋,唐鳴放,鄭懷禮.城市戶外熱環境的舒適性研究[J].重慶環境科學,2002.24.
[17]朱岳梅,姚楊,馬最良,劉京.室外環境熱舒適性模型的建立[J].建筑科學,2007.6.
[18]Gagge AP,Fobelets A,Berglund LG.A standard predictive index of human response to the thermal environment[J].ASHRAE Transactions,1986.
[19]白振宇.在滿足熱舒適度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室內環境的舒適度[J].林業科技情報,2002.
F293.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