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濱
(長江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0)
從2008年下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不斷的蔓延、擴散和加劇,給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而爆發此次金融危機的根源—房地產泡沫的無限吹大,讓房地產業陷入了空前的低谷:部分企業破產、國際貿易萎縮、消費投資領域停滯。
這種種結果都從不同方面對土建類學生的就業及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然而金融危機的到來是躲也躲不了的,它是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一個劫數。但是,這種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又不像具有不可抗力性質且突發的天災那樣,如海嘯和強烈地震,因為它不是在瞬間突發的,并且還有一段的延續過程。
所以在金融危機爆發的這段時間里我們要勇敢的面對現實,根據土建類大學生的培養特點,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減輕危機給土建類大學生帶來不利因素,讓土建類大學生在金融危機中也能嶄露頭角。
對于二十一世紀土建類人才的培養就是要加強工程教育,工程能力的培養,美國近十年提出了“回歸工程”、“重構工程教育”、“建立大工程觀和工程集成教育的口號”;日本明確的提出了土建類工科大學四年的課程體系的核心是“工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提出以設計課題或工程問題為中心,將“設計教育”貫穿與學習全過程的思想。
工程教育是以培養和造就現代工程師為目的的。今天的工程師是指那些具有堅實的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基礎,能夠把工程原理和那些超出技術范疇的經濟、社會、法律、藝術、環境和倫理問題結合起來,從而去創造還沒有的、有用的來為人類服務的專門人才。因此土建類大學生的高等教育就是強化工程教育,加強工程能力的培養,而“工程能力”是土建類學生的綜合素質在現實工程能力教學環節中表現出來的實際本領和能量,是一個內涵很豐富的概念。作為土建類人才的培養,應該具有堅實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廣泛的知識覆蓋面,且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加強工程訓練,養成工程意識更具有其重要性。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才會產生創新的思想,才能提出符合客觀規律的具有創新特點的工程和技術方案,才能以開拓的思維去解決工程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工程能力的培養是土建類學生成長過程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
據國家人事部統計資料顯示,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超過560萬,近兩年沉積的未就業的大學生約有480萬,2009年需就業的大學生更是高達千萬。于此同時,國際勞工組織(ILO)總干事胡安·索馬維亞近期曾作出如下警告:到2009年年底,全球金融危機有可能使世界失業人口猛增2000萬,總失業人口將從2007年的1.9億增加到2.1億。這是全球失業人口歷史上第一次突破2.1億關口,也是10年來全球失業人數首次突破2億人。ILO還指出,金融危機將導致大量企業的重組和裁員,而其中受危機影響最嚴重的是建筑業、汽車制造業、金融業等行業。一邊是更多的土建類畢業生需要就業,另一邊卻是工作崗位減少、大量員工失業的現狀,應屆土建類畢業生不僅要與同屆的畢業生互相競爭,還要與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失業人員競爭相對來說已經很稀缺了的崗位,由此可見,應屆土建類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在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中,建筑行業飽受沖擊,各大建筑企業紛紛縮減人才需求,沒有工作經驗的應屆土建類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度進一步加大,這種“雪上加霜”的客觀形勢進一步加劇了土建類大學生的恐慌心理,一些人整日憂心忡忡,心神不寧,常常跑動跑西,缺乏冷靜的觀察與自我思考,做了很多無用功。于此同時,與恐慌心理相反,面對金融危機給建筑行業帶來的沖擊和壓力,部分土建類大學生對前景十分悲觀,他們沒能將“壓力”變為“動力”,反而只是感到無能為力,表現出情緒低落,不思進取,消極的等待就業機會自己找上門來。而另一些土建類畢業采納了學校的建議—先就業,再擇業。降低了就業心理預期,卻走入了另一個極端,不管自己的客觀情況如何,無論適合不適合,只要有企業錄用,他們就進去,抱著一種與企業“分手”的心態,走向自己并不喜歡也不適合的工作崗位,因而積極性不高,工作績效也受到影響,這種只是為了解決就業恐慌的盲目舉動,最終是得不償失的。
在金融危機的大前提下,緩解就業心理壓力,進行就業心理調試是十分必要的,大學生就業心理調試主要體現在就業情緒和就業認知上。就業情緒的調試主要體現在大學生就業心理上。現在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情緒不是外在刺激直接作用的結果,而是經由個體內在認知評價后才得以產生的。因此,內在認知觀點的調節可以影響情緒的產生。土建類大學生應通過調整自己的觀點,變就業壓力為學習動力,變悲觀等待為樂觀進取,在競爭中享受快樂,在挑戰中感受幸福。而就業認知的調試主要體現在科學就業觀的樹立和適當期望值的定位上。科學就業觀的樹立,就是要打破被動就業觀。恰當的就業期望值,就是指職業目標的定位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既要胸懷理想,也要腳踏實地。土建類大學生可以選擇有潛力的城市,避免扎堆,以免因競爭激烈而喪失就業機會,可以到一些發展中的城市或是到西部去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工程能力。
隨著金融的危機的爆發,各大建筑企業紛紛裁員減負,導致應屆土建類畢業生不僅要與同屆的畢業生互相競爭,還要與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失業人員競爭相對來說已經很稀缺了的崗位,為了使土建類大學生更有競爭力,工程能力的提升顯得尤為重要,要提高工程能力,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必須的。首先要沖破課堂教學的界限,要在工地現場、實驗室和研究室中進行工程能力教育。同時要改革“灌輸式”以及在教學中過分偏重講授的教學方法,要從過去的“以教師為中心、使學生知道了什么”的傳統觀念,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積極探索、靈活應用”的新觀念。教師在課堂上要多講些實際工程案例,使學生的學習能理論聯系實際,學會橫向思考、對各部分內容進行綜合,學會處理好一些不確定因素,以提高學生的工程學習能力。積極開展工程實踐活動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學生一入校就可以為其確定指導老師,使學生利用課余實踐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或實際的工程項目,使學生形成一個宏觀的工程項目理念。
金融危機不僅對各大建筑企業造成的巨大的經濟影響,還直接給學校帶來了沉重就業的壓力,而加強校企合作,共同渡過難關是解決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種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式,是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采用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實際工作有機結合,來培養適合不同用人單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模式。在金融危機這個大環境下,加強土建類大學生到設計單位或是施工單位實習,不僅可以使他們從感性認識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能充分利用企業資源,了解企業需求,加大與企業合作力度,對提高他們的工程能力是有極大幫助的。而另一方面,企業從長遠利益著想,培養出一批具有較強工程能力的土建大學生,借助此時人力資源成本下降之機,增加人才儲備,為企業發展增加后勁。可說說這樣做開創了學校育人、學生增長才干、滿足企業人才需求的三贏局面。
國家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對處于巨大壓力下的土建類大學生來說,無疑猶如雪中送炭,對他們有著莫大的幫助。而國家政策的支持可以從三方面進行:首先,國家可以擴大內需,增加基建項目,此政策可以直接提高土建類大學生就業機會,為他們提供更多施展才能的舞臺,同時還可以改善國家基礎設施的,從長遠來看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完善。其次,國家可以出臺“國家實習計劃”,即幫助未能找到工作的大學生到企業或是其他機構實習,培養職業技能,最終完成其就業,促進大學生就業,這一政策可以十分有效地提高土建類大學生的工程能力,增加他們就業數量和質量。而于此同時,出臺鼓勵土建類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是解決他們就業難的一種有效手段,雖然,大學畢業生缺乏實踐經驗,創業成功率不高,但創業的這段經歷卻是他們日后在工作崗位上的一筆寶貴財富。
雖然金融危機對土建類大學生有著很大的影響,但“危險與機遇并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前經濟形式對土建相關專業也是一個巨大機遇,只要我們不斷加強自身的工程能力,時刻關注國家出臺的相應政策,以平常的心態面對困難,充分利用各項資源,轉“危”為“安”。相信我們土建類人才能夠順利渡過這場金融危機,并且乘勢而上,讓土建相關專業能夠更上一層樓。
[1]齊懷琴.工科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J].高師理科學刊,2007,(7).
[2]董軍強.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歸因及對策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
[3]趙航飛.國際金融危機對英國就業的影響及政府政策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