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其耀
2010年8月9~18日,慶元縣由縣人大吳澤民主任和風景旅游局葉泉清局長帶隊,在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分會的大力協助下,組織考察了我國臺灣地區的食用菌產業和食用菌餐飲業發展情況。考察的單位主要有臺灣生物科技企業、工廠化栽培工廠、休閑菇類農場、菇類生產合作社,還穿插著體驗菇類餐飲,這些企業在臺灣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和權威性。參觀的葡萄王生物技術公司和金穎生物技術公司,是臺灣最具實力的兩家食用菌生物科技公司;青松農場日產15噸杏鮑菇,是臺灣最大的杏鮑菇栽培工廠;蕈優菇業的 “蘑菇部落”是集工廠化栽培和體驗銷售于一體的休閑農業模式代表。
臺灣的食用菌產業已走入工廠化栽培時代,其工廠化栽培的程度雖有高有低,但很適合臺灣的現狀。臺灣的金針菇生產方式主要為瓶栽,其最大的金針菇工廠日產可達30噸,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甚至使用了機器人。杏鮑菇和香菇的生產還是以袋栽形式,自動化程度相對低一些。與日本比較,我國臺灣地區的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因此半自動化生產仍是臺灣實現效益最大化的主要形式。
臺灣地區食用菌產業鏈分工明顯,這一點與日本相似。有供應原料的企業,生產菌棒的企業,培育菇的企業或農民,還有組織銷售的菇農合作社等組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參觀的漳化縣菇類生產合作社,有會員46名,合作社年營業額約為2億人民幣,有16輛配送車,上游與120個農場有產銷關系,下游與200個固定的經銷商合作。但從市場銷售價格來看,與日本的合作社功能對比,對市場終端的掌控能力相對差一些,在價格穩定和惡性競爭方面仍缺少一些調控力。
臺灣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最早始于白蘑菇,上世紀60年代臺灣曾是全球最大的蘑菇罐頭出口地,年產量達到10多萬噸。也許由于大陸福建漳州蘑菇的大發展,臺灣出口美國的蘑菇開始大幅萎縮,而后大量發展香菇。有關資料介紹,1985年,其年產香菇干品達到6 000多噸,其中相當的量出口日本。目前香菇的產量已不到原來的1/10,價格相對較高,每千克約為人民幣300多元。
日本的工廠化栽培自1991年發展起來后,率先帶動了我臺灣和韓國的工廠化栽培的發展。工廠化栽培的多品種化也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目前臺灣市場上大量消費的品種已不再是蘑菇、香菇,而是多達十幾個品種,并且價格較低。我們在參觀臺灣本土大賣場大潤發超市時,鮮菇類產品正在做促銷:
鮮鴻禧菇 (姬菇)和雪白菇 (白玉菇)每100克促銷價由39新臺幣降到28新臺幣,約合人民幣60元/千克。A級鮮杏鮑菇每千克從107新臺幣降到85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8.5元/千克。鮮香菇每500克從52新臺幣降到49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1元/千克,鮮金針菇每200克從10新臺幣降到8新臺幣,約合人民幣8.7元/千克。
除了鴻禧菇 (姬菇)和雪白菇 (白玉菇),其他價格甚至比大陸市場價格還低。從價格看市場競爭,杏鮑菇、金針菇、香菇等產品競爭激勵,產業成熟。
參觀譽為 “天下第一菇”的青松農場,早期年栽培香菇菌棒曾達1 000萬棒,也曾到大陸經營過香菇產業,現在是臺灣地區最大的杏鮑菇栽培工廠,日產達12噸,大約占臺灣總產量的30%。
據介紹,臺灣杏鮑菇日產量約50噸,金針菇日產量200噸,鴻喜菇、雪白菇及松菇等各約20噸,產品基本內銷,鮮香菇的日產量在200噸左右,除一部分用于脫水干燥外多為鮮銷。
臺灣禁止進口菇,市場幾乎沒有進口菇的沖擊,菇工廠生產環節免稅,相當于大陸的自產自銷,所得稅按利潤10%征收 (大陸是28%),臺灣的農業用電價格大約是工業用電的一半,每度電1.9元新臺幣,相當于人民幣0.4元。工人的小時工資大約20元,除勞動力成本外,其它物料的成本與大陸相差不多。
臺灣的機械化程度相對較高,人員的工作效率也較高,人工裝袋速度和接種速度不比自動化機器慢,日產12噸的杏鮑菇工廠僅用150人,人均日產量為80千克。
大陸把臺灣的黑木耳稱作白背木耳,由于臺灣菇農引進菌種到大陸漳州種植,目前漳州已成為白背木耳的最大產地,產量遠超過臺灣,就象當年的白蘑菇一樣又成為漳州大產量的品種之一。
臺灣市場不大,人口只有2 300萬,相當于一個上海市,向大陸拓展市場是臺灣各產業天天都在思考的問題。
農業為第一產業,制造加工業屬第二產業,銷售服務業屬第三產業。“1+2+3”等于6,“1×2×3”也等于6,人們把三個產業并存叫做 “第6產業”。
臺灣體驗式休閑農場是一個不錯的創新模式,也是我們這次重點參觀的地方。
體驗式休閑農場,自采自摘 (DIY)銷售模式。每個農場都有一個講解員邊講食用菌的功能邊介紹采摘的方法;把銷售放在自己生產基地里,讓購買者自己到大棚里采摘。產品新鮮,采摘過程有趣而休閑,雖然價格比外面市場高出許多,但購買者很樂意。
所有的體驗式農場都打著有機、安全、無農藥的旗號,規模雖然不是很大,但農場的菌棒會通過外面代工再放在這里出菇,所以也不需要很大的規模。
農場招待處有菇類加工食品銷售,重要的是不斷給來訪者免費品嘗。他們品嘗后就會產生購買欲,體驗銷售的方式在這樣的場合極為有效,免費品嘗更多的是低溫油炸產品。經進一步了解,加工即食產品也是讓工廠代工后貼上農場的品牌產品。
休閑農場也有餐飲服務,成為休息日采菇人的休閑場所。體驗式農場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作為教學基地,進行科普教育。
臺中有一條香菇街,布滿菇場、體驗店和以菇為主題的餐飲,據說在休息日非常熱鬧。
這次考察的兩家生物科技公司是臺灣從事菇產品提取物的代表性企業。廠內有很多發酵罐體,最大的有50噸,通過菌絲體的培育,然后把菌絲體用濃縮機、離心機、超過濾、冷凍干燥機等進行處理,再制成保健食品和保健飲品,在一個潔凈的車間內通過生物菌發酵生產出多糖品,因此可以保證沒有任何外來污染。
臺灣企業對于保健產品的功能研究比較嚴謹和深入,他們與科研院校和醫院進行合作,對產品的生化、藥理、毒理及臨床方面進行研究。
牛樟芝是由臺灣特有牛樟樹栽培出來的藥用菌類。牛樟樹在臺灣已禁止砍伐,但由于盜伐和經常有山水沖下來的牛樟樹,因此時有培育出牛樟芝,參觀的兩家工廠都有展示這種珍貴藥用菌。牛樟芝具有解毒、解酒、調解血壓及治療肝病等功效,其香味極其誘人。為了解決子實體種植的困難,企業通過培養牛樟芝的菌絲體規模化制成牛樟芝保健品。
大陸生產提取物大多是通過子實體粉碎萃取,因此,必須保證原料來源的安全,自動化程度相對較低。對于通過菌絲體培育制成成品的技術,目前大陸似落后于臺灣。
菌菇深加工產品更有市場容量的當然是大眾產品而不是保健食品。比如臺灣用菇直接開發了菇松、菇醬、菇調味品、菇休閑食品、菇面、菇即食菜等,這方面我們也得到了很多啟發。
食用菌產業從田間搬入工廠進行工廠化栽培是產業的必然發展趨勢。我國大陸在不久的將來也將很快出現大量的工廠化栽培生產模式,目前金針菇和杏鮑菇產業已部分實現。浙江省慶元縣地處偏遠,沒有市場優勢,只有產地優勢,而產地優勢就需要有產地特色產品。慶元如何在這一產業進步中迎頭趕上,如何更好地發揮其香菇原產地的優勢并在此優勢基礎上發展食用菌產業?應努力提高香菇種植技術,大力發展香菇加工業,讓慶元香菇的方方面面都成為中國第一。
慶元不僅是中國香菇城,還是生態第一縣。在人類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化的今天,優越的自然環境就成為旅游強大的競爭力。慶元可借助香菇產業、生態環境做好特產服務業和特色旅游業。雖然縣內沒有名勝古跡,不適合發展 “快餐式旅游”,但其本身就是一個極佳的養生休閑地,如果能在生態休閑游中再借鑒臺灣的 “第6產業”模式,或許會形成慶元菇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一個獨特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