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江 倪繼凡 倪桂鋒
(1.四川省成都市寧升綠康食品有限公司,成都 611194;2.福建省寧德市援建彭州市升平鎮食用菌產業科技示范基地,寧德 352100;3.福建省古田縣綠康食品有限公司,古田 352200)
茶薪菇 (Agrocybe aegerita),又名茶樹菇、柱狀田頭菇,我國臺灣省與日本稱之為柳松茸。近幾年來在國內發展甚猛,目前栽培數量和產品市場占有率已超過香菇。各地投入發展的勢頭仍在持續升溫,業已成為我國當前食用菌產業新品種開發的亮點;但也出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為此,我們作了專題調查研究,并提出一些想法,與同行共謀茶薪菇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茶薪菇原為名貴珍稀菇種,在我國20世紀90年代初人工栽培試驗成功之后,在江西省黎川縣率先推廣,年產鮮菇達1萬噸左右;產品以鮮銷為主,部分加工成干品,行銷各城市,被視為時尚珍稀菇品。1993年在深圳市場每千克干品售價200~300元,貨源緊缺,供不應求,以致全國各地均瞄準該品種,發展迅猛。福建、廣東、廣西、湖南、云南、江蘇、安徽等省 (區)政府部門,均把茶薪菇列為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項目的目標品種,加強技術指導與財政扶持,促成產業開發。毗鄰江西省的福建省古田縣,近幾年來茶薪菇發展迅速,已成為當地食用菌產業中的主導產品之一,全縣2009年栽培規模超過3億袋,產量達19.3萬噸 (鮮品),產值5.8億元,已遠遠超過該縣香菇產量。古田縣平湖鎮喬洋村450戶農民,90%從事茶薪菇生產,近5年來每年栽培量均在3000萬袋,平均每戶栽7.5萬袋,成為 “中國茶薪菇第一村”。
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統計資料顯示:2002年全國茶薪菇產量 (鮮品計)48.422噸,2004年上升到122.494噸,對比增加了2倍;到2007年全國總產量已達232.868噸,又比2004年增加近1倍;2009年達273.865噸,與2002年相比,7年時間產量增長4.6倍。目前產區遍及福建、江西、上海、天津、四川、江蘇、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浙江、廣東、廣西等14個省 (區)市。尤其上海、北京、天津、重慶、成都、昆明等大城市郊區,已普遍成為菇農集中辦場栽培應市茶薪菇的生產基地。僅成都市郊就有來自福建、湖南、江西的1200多名菇農租地建棚栽菇,每天鮮品上市量達500~600噸。
2009年6月,福建省寧德市與 “5·12”地震災區四川省彭州市對接,助其發展生產重建家園,援建食用菌產業科技項目,茶薪菇成為救災援建項目。寧德市古田縣20名種菇能手進駐彭州市升平鎮承接該項目,其中綠康公司5名投資者集資1000萬元,落地建立 “福建省寧德市援建彭州市升平鎮食用菌產業科技園”。現已在當地建成茶薪菇規范化菇房50個,一次性可栽培125萬袋,整個園區建設將于2010年底全面竣工。2010年1月產品已上市成都,成為寧德市唯一的食用菌科技援建標志工程。
(1)“中華神菇”的市場吸引力。茶薪菇不僅具一般菇品的菌蓋滑嫩、菌柄清脆的特征,而且富含杏仁淳香,口感極佳,可烹制成各種美味佳肴。尤其是營養成分豐富,據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驗報告,茶薪菇每100克干菇含蛋白質19.55克,纖維素14.4克,總糖9.93克,還含有鉀、鈉、鈣、鐵等礦質元素。蛋白質內有18種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8種,且含量豐富。因茶薪菇含有1-辛醇、辛銅、辛烯等一系列揮發性八碳化合物,所以香味獨具一格。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從茶薪菇子實體中提取的多糖,具有很好的抗癌功效,被譽為 “中華神菇”。茶薪菇的這些功能很快被消費者共識而廣泛接受,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
(2)高效益誘惑生產者擴大規模。茶薪菇栽培效益較高,一般15×30(厘米)的栽培袋裝干料300~350克,成本1.2~1.5元,每袋可產鮮菇400~500克,生物轉化率100%~150%。市場價格穩定在6~8元/千克,產值2.5~4.0元,每袋獲利1.5元以上,栽培5~10萬袋,就能獲利8~20萬元。春節前市場批發價12~18元/千克。茶薪菇接種后一般80天左右產菇,見效快,各地栽培者在生產中,普獲理想的經濟效益,菇農容易自覺接受,投入生產。
(3)政府運作產業壯大。茶薪菇已被各地政府列為扶持 “三農”關注民生的一個項目。從南到北各省區的政府職能部門,帶著有識企業家,先后來到主產區福建考察。看到菇區生產場面,了解農民種菇收入后,“一錘定音”拍板投資開發。江西省某地區考察后立即投資1000萬元,辦起年產茶薪菇1000萬袋的規范化生產示范基地;陜西省在西安市郊辦起一個栽培200多萬袋的生產基地。各地農業銀行、信用社在茶薪菇產品開發方面,給予大量資金扶持。
(4)由其他木腐菌轉而發展茶薪菇。近年來各地政府高度重視保護生態資源,下文禁止砍樹種菇,因此,我國香菇生產的原料受到制約。而茶薪菇栽培原料是棉籽殼等農作物下腳料,來源廣泛,這使許多地區菇農調整栽培品種,轉而發展茶薪菇。以福建屏南縣為例,該縣原以夏栽香菇為主導產業,如今轉而每年栽培茶薪菇6000萬袋。
(1)匆忙上馬,盲目行為。茶薪菇發展持續升溫,這其中潛存很大的盲目性。一些地區光聽到栽培茶薪菇效益高,就立馬投資開發,而沒有考慮到當地自然氣候條件和農民技術基礎。如重慶市某區投資1000萬元,利用防空洞栽培茶薪菇,但由于經營體制沒跟上,管理不善,效益不理想。
(2)技術失控,產量不夠穩定。茶薪菇生產雖然比較粗放,但也有一定的技術性,倘若管理不善,會遭受不應有的損失。湖南省某鄉鎮集資200萬元建立了一個 “合作社+農戶”模式的茶薪菇生產基地,由于管理技術沒跟上,菌袋污染嚴重,產量受損,導致虧本80多萬元,挫傷了投資者積極性。
(3)產后處理欠妥,應有效益流失。茶薪菇一次接種,常年產菇。有的新開發區生產單位對產品加工設備未作充分準備,依賴鮮菇應市,但當地的鮮菇市場容納量有限,供過于求,結果價格一降再降,導致虧本。有的因鮮菇生產烘干設備不配套,加工操作技術不熟練,造成干品質量不達標,售價不高。
(4)產品檔次不高,出口比重較少。現有茶薪菇產品94%均為國內市場消費,出口僅6%,原因是國外消費者尚未認識該產品;且因缺少國家標準,產品農藥殘留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給出口帶來困難。
在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和市場競爭激烈的新時期,茶薪菇已成為食用菌產業發展中的亮點品種,國內食用菌行家都在關注這個品種的興衰。茶薪菇的發展與否,關鍵取決于市場。只要市場打得開,產品源源輸出,生產就會不斷發展。因此首先要樹立 “流通決定生產”的理念,在產品開發之前,應對市場進行全面調查考察,了解當地及周邊市場茶薪菇的銷售狀況,做到心里有數,不盲目發展。
茶薪菇菌絲和子實體均具有杏仁香味,易誘引蚊蟲為害。從生產現狀看,大都是農村單家獨戶栽培,生產管理粗放,菌袋污染嚴重,長菇期病蟲危害大。一些菇區在用藥上沒有很好控制,導致產品農殘超標,影響產品質量安全。
茶薪菇產品市場要打開,必須實行 “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建立標準生產基地,進行安全高效規范化生產。產地生態環境應按照 《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要求》(GB/T184071-2001)標準或符合農業 《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要求》(NY/T391-2000);原材料要求符合農業部 《無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質安全技術要求》 (NY5099)標準。在農藥使用上嚴格按照 《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393-2000),使用農藥必須慎之又慎,強調采用生態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確保產品安全性。
運用HACCP管理體系,對茶薪菇生產全過程進行控制。對原料質量、培養基滅菌、菌種純度、菌絲體培養、子實體發育全過程進行監控。根據生產過程掌握好關鍵控制點 (CCP),采取預防措施,控制關鍵限值 (CL)使產品達到無公害、高質量的標準。
當今市場消費者對產品的安全普遍關注。茶薪菇產品要取信于更多消費者,在生產上嚴格執行安全控制的同時,對產出的商品,必須經過質檢 “QS”安全認證。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茶薪菇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國家商務部,2007年1號文件公布 《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辦法》第七條第一點中規定:“協議準入制度”指出,市場應與入市經銷售簽訂食品安全保證協議,明確安全責任,建立直供關系。國內市場準入條件包括以下3點。
(1)生產許可制度。要求生產加工企業具備原料進廠把關、生產設備、工藝流程、產品檢驗、設備與能力、環境條件、質量管理、儲藏運輸、包裝標識、生產盈虧等的記錄,是保證產品質量安全的必備條件,要在取得生產許可證后,方可生產銷售。
(2)強制檢驗制度。企業產品必須經檢驗合格,方能出廠銷售。
(3)市場準入標志。產品加貼“QS”(安全質量)標志,對產品質量安全進行承諾。
(1)市場定位。茶薪菇現有市場主要是農產品批發市場、連鎖超市、物流配送中心、食雜商店、電子網絡交易等5大流通渠道。
(2)制定產品合理價格。產品定價要合理,定價需兼顧消費者能接受,經營者有微利,生產者有效益這3方面。
(3)努力營造品牌。現有茶薪菇大多是統貨,是一般產品,沒有品牌。產區地方政府應積極倡導和配合為茶薪菇創立品牌,進行產品宣傳,擴大知名度和可信度。
(4)積極擴大外需,打進國際市場。茶薪菇目前出口量較小,僅占總產量的6%。因此要組織生產加工和營銷企業積極參加國際性的世博會、廣交會、經貿洽淡會等,通過國際間的經濟貿易活動,讓更多國外消費者了解認識茶薪菇,以促進出口貿易的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