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芳 龔佩珍
(浙江省平湖市農業經濟局,平湖 314200)
平湖地處杭嘉湖平原的東北部,與上海接壤,距上海、杭州、蘇州等大中城市均在1小時交通圈內,交通發達,運輸方便。平湖四季明顯、氣候濕潤、土壤肥沃、物產豐富,種植業以水稻、油菜、蔬菜、西瓜、蘑菇為主。平湖蘑菇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試種,經過30年的培育發展,種植規模逐年擴大,產業優勢凸顯,2009年全市蘑菇種植面積已達178萬平方米,以蘑菇為主的食用菌生產總值超億元,成為平湖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支柱產業。但隨著蘑菇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影響蘑菇產銷安全的各種因素也逐年顯現,對平湖蘑菇的可持續發展構成潛在威脅。
平湖目前的菌種生產由于受生產用房建設用地審批等條件的限制,發展相對滯后,目前全市10家菌種生產企業不僅生產貯藏場地小 (生產能力只有100多萬瓶,僅能滿足全市60%的生產需要量),而且菌種生產設施及其發菌貯藏庫房均比較簡陋,抵御高溫、暴風雨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弱,使菌種生產質量與數量上的不安全風險增大。
目前平湖的蘑菇棚大部分為多層架稻草竹架型大棚,防火等安全性能差,人員操作安全隱患大,火災、操作工人摔傷等生產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老菇區病蟲害日趨嚴重,菇農濫用農藥;小商小販受市場利益驅動違規加入添加劑等,使蘑菇的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面臨重大挑戰。
近幾年,氣候多變,極端性天氣災害多發,如2008年早春的持續極端低溫天氣,造成冬菇冷害,減產減收明顯。高溫、洪水、臺風、冰雹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也給蘑菇生產安全帶來巨大隱患。
為切實保障菇農的生產利益,保障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平湖市委市政府積極采取措施,研究出臺相關降低蘑菇生產安全風險的支持政策,實行生產安全全程監管,打造 “平湖鮮蘑菇”優質地域品牌,實行了提升現代蘑菇產業的六項舉措。
(1)實行全市統一引種。為防止多頭引種、盲目引種引發菌種質量問題,從上世紀90年代末起,平湖市由市食用菌產業協會牽頭實行了全市蘑菇母種的統一引進工作,每年年初組織市、鎮 (街道)農業主管部門、菌種生產企業代表等到福建統一引進蘑菇母種,統一安排原種生產廠家進行擴繁。
(2)全面實行菌種生產經營許可制度,并加強對菌種生產企業的技術培訓和輔導。從2002年3月起,平湖市按照國家農業部 《全國食用菌菌種暫行管理辦法》 (農發 [1996]6號)文件要求,對全市范圍內的菌種生產全面實行生產經營許可制度,以規范菌種企業的生產和經營行為。同時對全市10家菌種廠從事菌種生產和經營的技術人員,在實行持證上崗的基礎上,每年開展1~2次菌種生產技術培訓或經驗交流活動,及時總結經驗與教訓,不斷提高生產技術水平。
(3)切實加強對菌種生產和質量安全的執法監管力度。在原種生產到栽培種成品出廠期間,市農業行政執法大隊每年組織執法人員和技術人員赴各生產企業開展菌種生產過程及其質量的檢查與監督,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限期整改到位,并加強回訪檢查力度,最大限度地消除影響菌種生產質量的不安全因素。
(4)不斷完善菌種產銷監管制度。在菌種生產經營監管上,積極指導并督促各生產企業建立菌種生產和銷售檔案,實行菌種質量登記備案和菌種生產標簽、標識制度,確保菌種生產與銷售過程的可追溯性。從2009年起,還建立了原種出菇試驗制度,對各原種生產企業生產的蘑菇原種統一組織出菇試驗觀察,努力將菌種質量安全隱患控制在源頭,為產業健康穩定發展提供種源基礎保障。
(1)加強安全生產技術培訓。市農業主管部門、市食用菌協會在每年生產開始前均組織技術人員或邀請省市級食用菌專家赴主產鎮、街道和生產重點村開展蘑菇安全生產與先進適用技術的培訓,發放安全生產宣傳資料,始終將蘑菇安全生產放在產業發展的首位。
(2)通過農民信箱、廣播、電視等媒體及時發布階段性的安全生產告知書和有關安全生產注意事項等,蘑菇后發酵期間組織人員到產區開展生產巡查,及時查找安全隱患。
(3)制作與發放安全警示牌。為提高菇農的安全防范意識,2008年市農經局出資制作了1300余塊蘑菇安全生產警示牌,懸掛到全市菇農的生產現場,提醒菇農時刻繃緊安全生產這根弦。
(1)大力推廣蘑菇后發酵室外加溫增溫技術。為降低蘑菇后發酵期間棚內明爐加溫易引發火災、一氧化碳中毒等安全事故,自2005年起,在市財政的積極支持下,農業主管部門會同技術監督部門引進推廣了堅固耐用且安全性能好的蘑菇后發酵專用加溫設備,市、鎮 (街道)財政分別給予后發酵加溫設備更新的專項補助。通過連續三年的政策扶持引導,加快了全市蘑菇后發酵室外加溫設備的更新改造步伐,提高了蘑菇生產的安全保障,目前全市已有40%的菇棚用上了安全、高效的后發酵專用加溫設備。
(2)積極開展菇棚改造提升工作。針對傳統稻草毛竹型菇棚防病、抗災性能差,安全隱患多且操作不方便等缺點,從2008年起平湖市著手開展了菇棚的改造提升工作,一是將傳統竹棚改造為鋼架大棚;二是將傳統的草簾覆蓋改造為阻燃防火覆蓋材料,逐步使菇棚向安全、防火、抗災、整潔、生產操作方便轉變。到目前為止,全市新型菇棚及新型防火材料應用面積已達到20余萬平方米,菇棚改造提升發展勢頭良好。
(1)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切實提高蘑菇的產品質量。自2001年起,平湖市以創建浙江省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縣 (市)為契機,市農經局會同市食用菌協會起草制訂了 “新當湖”鮮蘑菇地方標準,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蘑菇的標準化生產,通過建基地、抓培訓、強化示范輻射帶動,重點抓好蘑菇良種當家、菇棚消毒滅菌、厚料栽培、兩次發酵和草炭覆土等生產環節,有力地推動了全市蘑菇的標準化生產。到2008年底,全市已建立起10個省級無公害食用菌基地,面積達80多萬平方米;有10個產品獲得國家A級綠色食品或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全市蘑菇標準化生產普及率達到90%。
(2)積極推廣蘑菇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提高蘑菇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針對近年來蘑菇線蟲、螨蟲、疣孢霉病、胡桃肉狀菌等病蟲害日趨嚴重,對蘑菇持續增收威脅大的實際情況,技術部門通過不斷探索、實踐、總結,結合生產實際及時總結出“平湖市蘑菇病蟲害安全綜合防治技術15條”,以“致菇農一封信”的形式發放到每一戶菇農,全面普及蘑菇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禁止高毒高殘留化學農藥的使用,努力提高蘑菇的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3)全面落實責任制,與生產經營戶簽訂質量安全承諾書。為落實食用菌生產安全責任,提高蘑菇從業人員的質量安全意識,2009年市農業行政執法大隊與蘑菇規模生產基地、專業大戶、營銷戶簽訂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書,對生產經營戶在蘑菇生產、加工、銷售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規范管理,提出明確要求,以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4)積極開發蘑菇菌渣廢料綜合利用途徑,全面改善生產生態環境。隨著蘑菇栽培面積的擴大,大量的蘑菇菌渣廢料需要處理。自2008年起平湖市通過啟動建設農業循環經濟實驗園區,開展以水稻-蘑菇-蘆筍 (或瓜果蔬菜)為主要循環鏈的農業資源循環綜合利用模式,既解決了蘑菇菌渣廢料隨意丟棄易造成病蟲害蔓延、污染環境的難題,又提高了蔬菜等經濟作物的品質,構建起了新的現代農業循環鏈,以成熟型蘑菇產業帶動成長型蘆筍等產業的發展。
2000年起,平湖市新當湖食用菌合作社聯合社以標準化為抓手、質量為中心,通過 “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塑框包裝、統一 ‘新當湖’商標、統一產地編號”的方式,狠抓產品質量,改進產品包裝,積極實施品牌營銷,并組織開展規模經營戶直銷、散戶聯銷、合作社營銷等多種產銷經營模式,積極拓展蘑菇銷售市場,在上海、蘇州等周邊市場打出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 “帶根不漂洗、厚實不開傘、塑框標準裝”的平湖鮮蘑菇品牌,深受各大市場和消費者的歡迎,實現了 “新當湖”品牌鮮蘑菇產地與銷地市場的對接。近幾年平湖優質品牌鮮蘑菇直銷上海、蘇州等市場的量占總產量的70%左右,通過品牌營銷每年為菇農直接增收1520多萬元,2008年 “新當湖”蘑菇獲得了浙江省著名商標稱號。
(1)建立蘑菇產地準出管理制度,強化產品質量的源頭監控。從2009年下半年起,全市在加快實施蘑菇標準化生產的基礎上,將著手建立蘑菇產地準出制度,全面實行蘑菇生產檔案記錄和可追溯制度,完善產銷監管體系。全市以鎮、街道為單位,對本市所產的蘑菇產品進行統一編號,出具統一的產地準出證明。
(2)籌備建立蘑菇風險保障基金,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風險基金計劃按照 “政府推動,市場運作,菇農自愿”的運作模式,低保障起步,廣覆蓋推廣,通過 “財政補一點、企業籌一點、菇農交一點”進行籌措,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進行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