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斐 趙 麗
(河北省故城縣真菌學研究會,故城縣食用菌協會,故城 253800)
黑木耳代料栽培與段木栽培相比,具有原料豐富、節省木材、成本低、生產周期短、產量高、收益快的優勢,但在黑木耳代料栽培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單產低、生物轉化率低、雜菌污染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栽培者沒有掌握栽培技術的要點,生產管理不當。現將黑木耳代料栽培中的幾項關鍵技術介紹如下。
黑木耳屬中溫型菌類,較能耐低溫而不耐高溫。在栽培上應盡量使產耳期避開高溫、高濕的季節,宜選擇在春、秋兩季,春季宜早,以2~3月為好;秋季宜遲,以10~11月比較適宜。秋季栽培氣候干燥、涼爽,雜菌少,而且菌絲體培養階段不需要加溫,產耳期不會受高溫影響,對黑木耳栽培十分有利。
菌種的優劣是黑木耳栽培產量高低和品質好壞的決定性因素。在生產中要選擇種性純、菌絲生長健壯、耳芽產生集中、子實體生長快、抗病力強、耐高溫的高產菌株。要嚴格把好制種關,使培養出來的菌種菌絲純白、粗壯,無雜菌污染。菌種料與瓶壁緊貼,瓶內壁附有少量白色水珠,菌齡掌握在2個月左右,接種栽培后,恢復萌發快,生活力旺盛,接種成活率提高。
優質的栽培材料是黑木耳代料栽培的物質基礎。不管是利用什么培養料,都要選擇優質、足干、無霉變的材料,配料前置烈日下曝曬1~2天,利用日光中的紫外線殺死存放過程受感染的部分霉菌;或在配料后堆置發酵5~7天,使料溫達到60~65℃,殺死料中夾帶的雜菌孢子,加快培養料養分轉化,使之更適于黑木耳的生長,耳棒抗菌能力強,菌絲體生長迅速健壯,出耳早、朵形大、肉厚、質量好、產量高。在配料時要注意控制麩皮和米糠的用量;可用0.3%~0.5%的尿素代替氮肥,減少雜菌污染機會;或適當添加一些復合肥,以調節碳氮比;在配料中加入0.1%~0.2%多菌靈,可有效抑制雜菌的滋生。
要嚴格掌握好滅菌的溫度和時間,一般常壓滅菌要在灶內溫度達到100℃時保持8~10小時。最好用自動升溫滅菌爐,省時、省力、省柴 (煤),滅菌徹底。一般栽培戶可用油桶改制常壓滅菌爐,將油桶上蓋割去,下部留32厘米高度做水箱,上面做兩層活動蒸屜,在桶底部焊一個放水口;在距桶底12厘米處焊 “L”形加水口兼作缺水報警口;在距桶底40厘米處留測溫孔。使用時先將滅菌桶放在爐灶上加水至32厘米處,將菌袋直立排放在蒸屜上,在測溫口插入溫度計,桶口用雙層塑料膜扎好,但不要繃緊,以使蒸汽上升后自然鼓成球冠形讓冷凝水流至桶壁而不滴到菌袋上。待燒至上蓋鼓起,測溫口有大量熱氣呈直線外噴,料溫達100℃時,即可計時。滅菌時如加水口有蒸汽冒出,要加熱水補充,防止燒干鍋。
接種時,要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程,動作熟練迅速,并適當加大接種量,使菌絲迅速恢復蔓延,盡快封蓋接種穴料面,防止雜菌侵入,提高成品率。
栽培黑木耳最怕的就是雜菌污染,嚴重時導致減產甚至絕收。防治病蟲害一定要堅持以防為主,綜合治理,除前面提到的選用優良抗病菌種、優質培養料、加大接種量外,還要嚴格進行場地消毒,減少雜菌和害蟲滋生。黑木耳代料栽培的病蟲害主要有青霉、綠霉、細菌性爛耳、線蟲、螨類和菌蛆等。栽培時發現有飛蟲可用黃色布條,蘸以衛生油,粘蟲效果好,也可用糖醋液或燈光誘殺。發菌階段感染雜菌,可用0.2%多菌靈藥液處理感染部位。出耳期杜絕施用農藥,如發現少量點狀雜菌可用石灰蓋住或用75%酒精注射封閉。個別菌袋大面積受污染,可先用濃石灰水消毒后清出棚外經密封發酵后作肥料,不可隨地亂扔,以防雜菌擴散。若發生流耳應立即刮除干凈,并用多菌靈和石灰水刷洗。
7.1 保持濕度 開洞后要保持穴口濕潤,若瓶栽則要防止瓶面干燥板結,以利耳芽長出。耳芽長出后,空氣相對濕度要保持在85%~90%,采用地面或空間噴水的辦法進行調節。隨著耳片長大,應在周圍噴霧化水,保持耳片濕潤不卷邊。濕度高時不噴水,保持干干濕濕,干濕交替,以防高溫、高濕引起爛耳。
7.2 控制溫度 出耳后溫度控制在20~22℃,不超過25℃,以使出耳整齊、健壯、開片好、色澤深。溫度太高,難開片,高濕還會出現流耳;高溫低濕也不利,會使耳芽干燥,生長差。因此,出耳期保持適宜的溫度是保證黑木耳高產優質的重要措施。
7.3 加強通風 出耳階段通風不良,形成高溫、高濕,不僅容易感染雜菌,而且影響子實體正常生長。如出現耳片生長緩慢,并產生漏斗狀耳柄時,表明通氣不良,應加強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使耳片盡快恢復生長。
7.4 調節光照 子實體形成和生長要求一定的散射光。光照充足,耳片肉厚色深,鮮嫩茁壯。但毛木耳在光照充足的情況下,背面毛長而色深,為提高毛木耳品質,使其質地柔軟,背毛稀少,耳片大,肉質厚,須控制在弱光下出耳。
耳芽長出后約半個月,子實體發育成熟,耳片平展,孢子開始彈射時,就要及時采收。采收時,應用鋒利的刀片將耳片從耳基處割下,不要強拉硬扯,以免牽動幼小耳芽或使殘留耳片腐爛,招致病蟲為害,影響品質和產量。